1. 体现''事物处於普遍联系''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朱熹 格物致知的故事。
朱熹,徽州婺源 (在今江西) 人,南宋初年的儒学宗师,他把从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 到杨时一脉相承传授下来的学问作了一次集大成的总结。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 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 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 中原的大业。
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 成自己的修养。
门弟子问 “ 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 皇帝的修养当然不 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 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 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 大程明道先生 (程颢) 说 „ 格 ‟ 就是到;„ 致 ‟ 就是得。
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
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 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 那么多吗?” 朱熹道:“ 却不是的。
小程伊川先生(程颐)说认为 „ 万物皆备于我 ‟ ,是因为 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 是一个东西。
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 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 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 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
杨龟山先生说:„ 学习开始 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 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
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 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 。” 弟子问:“ 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
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 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 千万 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 一样的,就是个 „ 仁字 ‟ 。
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 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 „ 仁 ‟ 。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 仁 ‟ 就是良知自 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朱熹笑着说:“ 好,就来格这个砚台。”
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 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弟子奇怪地问:“ 这样大的螺,一 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 这就是了。
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
2. 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理吗
1、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小学二年级“骆驼和羊”中,羊的个子矮,所以围墙下的小洞他能钻进去-然后吃地上的草,这是羊的优点。但是羊够不到墙内伸出的树叶,这是树叶太高羊太矮(树叶的高度制约了羊吃不到)。所以羊要考虑到“自己能触及”的食物,要考虑树叶和草与他自己的联系,要“扬长避短”,不要企图吃树叶,看到树叶和青草,直接奔青草去就得了。
3、左边是美酒佳人,右边是刀山火海,是个傻瓜也知道往哪里去。一个对我来说是享受,一个对我来说是煎熬,考虑到“这些事物对我的作用”,我还是向左吧。这就是考虑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后果,也就是联系的后果,就要“趋利避害”。
所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要盲目地去选择、去决定,要充分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考虑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和后果,这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的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来处理问题、来做事情。
3. 含有普遍联系的成语,谚语或名言
关于联系的成语及解释如下:【抱佛脚】: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不解之缘】: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
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不相闻问】:闻问:通消息,通音讯。
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不相问闻】: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穿针引线】: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
【此呼彼应】:此:这里。彼:那里。
这里呼唤,那里响应。形容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
【东鸣西应】:指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贯穿驰骋】:贯穿:穿过,连通;驰骋:骑马奔跑。
能很快地把有联系的事物融会贯通,加以理解。【贯穿古今】:贯穿:贯通,通达。
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贯穿今古】:把现在和古代联系起来。
【毫不相干】:指丝毫没有任何联系。【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万缕千丝】:千条丝,万条线。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血肉相连】: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
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血肉相联】:象血和肉一样相互联系着。
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分离。【摇相应和】:遥:远远地;应:照应。
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摇浚呼相应: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同“遥相呼应”。【遥相呼应】:遥:远远地;应:照应。
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遥相应和】:遥:远远地;应:照应。
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音耗不绝】:音耗:音信,消息。
指保持联系,音信不断。【音与政通】:音:音乐;政:政治。
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引线穿针】: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
【影不离灯】:影子离不开灯光。没有灯光就看不到影子。
比喻两者联系紧密。【由此及彼】:此:这个;彼:那个。
由这一现象联系到那一现象。【钟响磬鸣】:磬:古代打击乐器。
钟被敲响后,磬就自鸣了。比喻事物之间有内在联系。
4. 事物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的观点:1.联系;2.发展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又各种各样的形式,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等。
所谓普遍联系是指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它的自身内部要素也相互联系。
难理解的是间接联系,由于众多的事物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常被人们忽视。没有直接联系的就是通过“中介”的间接联系。哲学上讲的“中介”具有沟通性和过渡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正是通过“中介”而普遍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化肥农药价格上涨----农民种粮食成本增加----粮食价格上涨----家禽家畜饲料价格上涨----禽肉类价格上涨----产业结构受到影响---不同行业之间的关系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