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诗中的经典名句以及解析
《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奇特新颖的立意。用一种叙诉的语调,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情绪。然而他却流传至今,耐人寻味。
客居异乡的人,总多多少少有些思乡情结。白日忙碌时也就罢了,每当夜晚仰卧于榻上,周围的一切都静了,只有头顶那一弯月冷冷清清地陪着。此时最能撩拨孤身远客的思乡情绪,看着自己身单影只,想着家乡的众多场景,不免感叹客况的萧条,年华易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人以行路之艰难比喻世路之艰险,抒发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忧烦;然而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绝不放弃
突破艰险以实现理想的信念。
2. 李白诗中的经典名句以及解析
《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奇特新颖的立意。
用一种叙诉的语调,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情绪。然而他却流传至今,耐人寻味。
客居异乡的人,总多多少少有些思乡情结。白日忙碌时也就罢了,每当夜晚仰卧于榻上,周围的一切都静了,只有头顶那一弯月冷冷清清地陪着。
此时最能撩拨孤身远客的思乡情绪,看着自己身单影只,想着家乡的众多场景,不免感叹客况的萧条,年华易逝。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
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人以行路之艰难比喻世路之艰险,抒发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忧烦;然而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绝不放弃 突破艰险以实现理想的信念。
3. 李白的诗和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
4. 【李白诗中的经典名句以及解析】
《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奇特新颖的立意.用一种叙诉的语调,表达了一种思乡的情绪.然而他却流传至今,耐人寻味. 客居异乡的人,总多多少少有些思乡情结.白日忙碌时也就罢了,每当夜晚仰卧于榻上,周围的一切都静了,只有头顶那一弯月冷冷清清地陪着.此时最能撩拨孤身远客的思乡情绪,看着自己身单影只,想着家乡的众多场景,不免感叹客况的萧条,年华易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人以行路之艰难比喻世路之艰险,抒发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忧烦;然而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绝不放弃 突破艰险以实现理想的信念.。
5.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 1、《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天宝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岁,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
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
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
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
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
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 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
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2、《蜀道难》。
本文作者排斥《蜀道难》寓意旧说,认为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中“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即已说明此诗的主题。《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恶,又写了“人恶”。
陈人阴铿《蜀道难》中有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已说明蜀道如同功名之道,如将“人恶”与“无成”联系,则主题逐步明朗化。诗中“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正是李白一再碰壁之后的愤激之词。
作者推断此诗是初入长安或诏赴长安后不久的作品。 3、《行路难》。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
6. 李白的古诗加赏析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杨波喷云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赏析】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
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
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
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
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
“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
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
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
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
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
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
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
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
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
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
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
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
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7. 李白的诗要10首 最好有解释
丁都护歌 李 白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这首诗真实地再现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劳役。
开头二句「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点出拖船运石的地点、去向和环境 。 「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 。
「征」 ,表明拖船运石的劳役的路途遥远。「两岸饶商贾 」,指船行运河两岸多是繁华的商业城镇,以逆水拖船的苦役与周围环境的繁华热闹,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也渲染了环境气氛。
「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 ,这里以吴牛的典故表现气候的炎热,连吴地的水牛看见了月亮都误以为是太阳而喘息,写得极形象极生动 。「拖船一何苦」,说「一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纤的艰苦,在酷热难当的天气下,拖船该有多辛苦。
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暴戾,表达了诗人对拉纤民夫的同情。「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二句具体地细致地表现拖船民夫的痛苦,骄阳,重役,乾渴,诗人抓住「水」这周围环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现了拖船民夫所受的煎熬和痛苦。
「不可饮」,「半成土」,都渲染了纤夫的不堪忍受的痛苦。「一唱都护歌 ,心摧泪如雨」,是指纤夫们唱起哀伤的歌,悲痛得泪如雨下。
这是从具体地动作描写,深入一步地表现纤夫内心的痛苦,直接地表达了他们的悲愤的心情。「万人凿盘石 ,无由达江浒」,这里由拖船转向「凿石」,由写人转入写景 ,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为广泛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
「万人」,「无由」,都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结尾以提醒句式,不写纤悲,反写石悲,以石之悲来衬托纤夫的悲,在进一层的描写中表现出拖船纤夫的极深切的悲痛,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
诗从远到近,由景及人,由概括到具体,情景交融,远近交织,感情深切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精炼。从军行 李 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
「百战沙场碎铁衣」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城南已合数重围」。战斗在塞外进行 ,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伏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本诗所描述的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突破口,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於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从诗中看,所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力重千钧,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却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联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
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拼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在这样一首小诗里敢於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於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难以做到的。
春思 李 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心理的诗。所谓「春」思,一来实指春季,二则喻爱情。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燕草如碧丝」,是思妇的悬想 ;「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诗人深刻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 ,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实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於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 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美与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春日思归,足慰离人愁肠。
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当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使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诗中看似不合理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於阔别而情愈深,诗的最后两句是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抓住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贞不移的高尚情操。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
以此作结,恰到好处。子夜吴歌 李 白。
8. 赏析李白的诗
唐天宝元年(742),李白怀抱着宏大的志向到了长安,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任职于翰林院。可第三年,因被人谗毁,怀着一腔忧愤之情离开了朝廷,又不得不开始前路茫茫的漫游生活。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来到宣州,他的叔叔李云(官为校书郎)将要离开宣州,李白借给叔叔饯别一事,写就了这首“话题诗”,抒发了自己对人世的感慨。
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究竟是怎样的呢?是什么样的情绪感染着读者的心灵呢?教材(人教版初语第六册第五单元)在阅读提示中评介说此诗“情感奔放旷达”。是这样的情怀吗?可我反复诵读,不仅没有“情感奔放旷达”之感,反而觉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感伤。的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面对现实、面对出乎自己意料的理想追求结果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这无可奈何的现实的感伤之情。不是奔放旷达的,而是低沉哀怨的。
当然,作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的许许多多诗歌确实表达的是豪放旷达的思想感情,豪放旷达是其主流诗风。但是不是所有诗都表现的是这一种感情呢?我们在赏析他的诗作时,都要把其思想感情往这上面扯,给贴上“奔放”“豪放”“旷达”“浪漫”的标签呢?似乎这样才算品李白、品李白诗吗?
人性是复杂的,情感是丰富的,思想是微妙变化的。特别是在一定的外物条件的刺激下,在一定的环境氛围里,会产生与自己的“主流思想情感”不和谐的“杂念”。有人分析说,白居易写有新乐府、政治讽喻诗以及《怅恨歌》《琵琶行》等名诗,却也写有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李白是天生傲骨,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可也写下了如《与韩荆州书》一类与权贵套近乎的文章。可见,用诗歌的形式表现与豪放旷达不同的牢骚、愤懑、惆怅、无奈、感伤之情实属自然。我们不能为了照顾李白“谪仙”“豪放”“浪漫”的形象和风格就回避了或不敢谈及他的愁肠、无奈和感伤这“另一面”。其实,这丝毫不会损害和动摇李白“浪漫主义代表”的形象和地位。这一点,不仅教师要认识到,更要让年轻学子们知晓。否则,小可影响他们对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不全面不完整的认识,大可影响他们古诗词欣赏水平和古文化修养的提升。
还是让我们低首吟诗吧。
前两句写弃“我”而去的日子不可挽留了,现在正经历着的一天天,叫人心中充满烦恼忧愁。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和“现在的日子”里,自己过得怎么样呢?才能受到压抑、自己被人谗毁、抱负没得施展、苦苦奋斗依然两手空空,世事实在难遂人意啊!接下来,结合饯别情景,抒写自己的思想情绪。本来想借同诗人一样失意的叔叔李云饯别之机一醉方休以排遣烦忧,哪知思路反而大开:蓬莱文章、建安诗人、诗风清新的小谢,都浮现在了眼前。而自己不正与他们一样才情四溢、志上青天吗?这几句表面上不见了烦恼和忧愁,可越是自负,越是把自己比并、称许的越高,理想壮志抒写的越远大,越隐含着现实中的自己的不幸、自己的落魄、自己的失意。这“反差”,不是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可以奈何了的,个人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满怀的希望只换来了即使痛饮酣醉也不能排遣的忧愁。最后直抒胸臆:“人生在世不称意”,道出了“多烦忧”、“愁更愁”的根源;“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诗人对现实失望之后的选择。这选择,当然不止是为了消除烦忧这么简单,还多多少少有一些负气,有一些牢骚,有一些愤嫉,有一些怨恨,也有一些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可奈何。这选择,叫人觉得好哀怨,好伤痛。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叔叔的遭遇,面对自己不幸的命运,诗人情绪低落,实在难以豪放起来、洒脱起来、旷达起来,惟有“离‘家’出走”的避世消极和沉沉感伤。
赏诗是非常重“直觉”的。借助“直觉”可以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人的内心。这首诗正可以借对诗中的“烦忧”、“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直感”“直觉”,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李白的诗句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