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少年的诗句
1、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解释:宗的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华皎如玉树当风前。
出自:杜甫·唐《饮中八仙歌》
2、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解释:哥们在金市东街附近游玩,银鞍白马享受春风。
出自:李白·唐《少年行》
3、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
解释:少年打猎打到平原兔,骑着马捎意气分发的回家。
出自:王昌龄·唐《观猎》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释: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出自:辛弃疾·南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解释: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他的英姿所倾倒。
出自:韦庄·五代《菩萨蛮》
2. 有关少年的诗句
诗句、诗词:
1、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2、多情少年,《红楼梦》中贾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3、捐躯赴国难的少年侠士,曹植的《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白居易《长恨歌》:
“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芙蓉如面柳如眉”
3. 描写少年的诗句有哪些
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
释义: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2.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少年行三首·其三》唐代:李白
释义:
男儿生来就应该豪气冲天,征战立功,自己建立功业,不要凭借着与帝王的姻亲关系而爬上高枝儿。
3.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少年行三首·其三》唐代:李白
释义:
他们看起来虽然骄纵但其实却很谦和,与他们结交的人都是高人侠士。
4. 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少年行三首·其三》唐代:李白
释义:
少年游侠,他们注重的只是经过,浑身上下装束华贵,遍身绮罗。
5.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金朝:元好问
释义:
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6.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五代:韦庄
释义:
现在我才回想起江南的好处来,当时年少风流,春衫飘举,风度翩翩。我骑着大马,斜靠小桥,满楼的女子都被我的英姿所倾倒。
7.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少年行四首》唐代:王维
释义:
新丰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出没五陵的游侠多是少年。
8.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宋代:贺铸
释义:
少年时一股侠气,结交各大都市的豪雄之士。待人真诚,肝胆照人,遇到不平之事,便会怒发冲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9.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赠新平少年》唐代:李白
释义:
他屈体而就,形若无骨,而其胸中却怀有雄心壮志。
10.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少年行二首》唐代:李白
释义:
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
4. 辛弃疾有一句关于少年烦恼的诗句,是什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5. 一句关于少年得名言
1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2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出处:
6. 关于少年的古诗词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雨余风软碎鸣禽,爱上层楼。
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却道天凉好个秋,阶前梧叶已秋声,鬓已星星也,已抽簪,且登临。
往事莫沉吟。
旧游无处不堪寻。
悲欢离合总无情,犹带一分阴。
身闲时序好。
小重山 章良能
柳暗花明春事深,惟有少年心。
劝学诗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小阑红芍药。
壮年听雨客舟中。
而今识尽愁滋味。
未觉池塘春草梦。爱上层楼,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无寻处,一寸光阴不可轻。欲说还休,为赋新词强说愁。
迟迟日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红烛昏罗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