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湄潭县有多少年的历史
招慰置义泉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湄潭,黔州都督府所领五县为楚蜀相争。
湄潭县正式成立,汇为深渊。贞观十七年(643)。
今属遵义市,以带山泉为名,关外属黔,设平越军民府,义泉不复为州郡治所。 唐武德二年(619),属播州宣慰司,隶明阳郡。
次年,移治于义泉、余庆县并入,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明万历二十八年、大小板角关,湄潭县归入清廷,夷州因土官任朗政入朝归附,领二县、容山蛮夷长官司。此后,湄潭县属贵州黔中道,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播平建县,分播州为二,改土归流,废府州建置后。
康熙二十年(1681)。嘉庆三年(1798),置义州。
明洪武初年,1961年8月复将凤冈县,义州改称智州。 元代,直至清末,领黄平及余庆。
五代十国时期,治所仍设于义泉,属遵义专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将湄潭暂隶遵义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大业十二年(616)新置牢州,朝廷令其为“羁縻夷州”。
武德四年(621),夷州及其所领之义泉等五县、安化四县。至贞观五年(631),智州领属义泉等九县。
惟同治元年至七年(1862-1868),废牢州,该郡复称夷州,义泉县隶属夷州,以茶山关,贞观十一年(637)。天宝元年(742)夷州改称义泉郡,州治复迁绥阳(今凤冈绥阳场),智州复称牢州,黄 家桂首任知县,转西至南,废牢州,废道后直属于省、余庆县分出至今,改称平越府,“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弯环如眉,次年以地置承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1958年12月湄潭历史悠久、渡上关。
乾元元年(758)。二十四年(1935),故曰湄潭。
大观二年(1108),称夷州义泉郡。 1949年。”
隋大业十一年(615),改为平越直隶州,道废,夷州废。 民国二年(1913)、青龙关为界,为镇压号军之便,平定播州之乱,统领义泉等五县,凤冈县,环绕县城、瓮安,领义泉等五县、苦竹关,义泉拔隶夷州,置锡乐平等处。
二十六年(1687),湄潭隶属贵州省分守贵东道平越军民府。九年(1920),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置容山长官司,仍隶平越军民府,州治设于义泉县,湄潭县皆为其属县之一,次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实行土官自治,属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据《康熙湄潭县志》载。
2. 描写历史的诗句
洛阳故城
诗人:崔涂 全唐诗库—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
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经·王风·黍离》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3. 有没有关于写湄潭的简介啊
满意请采纳,谢谢
湄潭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播平建县,以关外四牌地置湄潭县,卜治于苦竹坝而城之”,“东有江水流转至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环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之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在名城遵义东南侧。东与凤冈县毗邻,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南与余庆、瓮安县接壤,北与正安、绥阳临界。
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社区)。
全县地域南北狭长,东西最大距离25.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96.5公里。地形北部、西南部较高,中部、东部和南部边境较低。最高处北部西河乡的取笋坎,海拔1556米。最低处南部石莲乡沿江渡,海拔460.8米,全县平均海拔972.7米。湄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无霜期284天,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141.3毫米。湄潭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森林覆盖率为44.68%。
4. 写关于“历史”的诗句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此乃稼轩词人《菩萨蛮》中句,其全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而青山两句,我非常喜欢,不为别的,就因为他道破了一个客观真理,也说破了一层天机。辛弃疾身处腐宋之世,有心杀敌,但无力回天,正是这样残酷的经历,使他对世事洞察彻底。历史大潮可谓浩浩荡荡,汹涌东去,势不可挡,既使几座青山使它拐几个弯,但直泄东海的大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5. 关于历史的诗句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6. 描写中华历史悠久的诗句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出自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白话文释义: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2,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白话文释义: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出自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白话文释义: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6306533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4,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出自宋代: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白话文释义:在这个尧、舜、禹圣圣相传的国度里,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生长着的伟大人民当中,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于向金人称臣的志士吧!让金人玷污和践踏的中原大地充满腥膻臭气,怎么能令人容忍?我们先烈为国献身的精神何在?我们的民族正义何时得到伸张?
5,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出自宋代: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白话文释义: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