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征胜利中什么功会师
懋功会师
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懋功会师是指1935年6月18日,一方面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红四方面军的西进部队于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接着,以一部前出至懋功东南的达维乡。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4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红1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21日晚,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的部队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1]
[2]
2. 工农红军的三次会师
是六次会师
木黄会师
1934年10月24日贵州印江县木黄 红六军团与红三军
懋功会师
1935年6月中旬四川懋功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
永坪会师
1935年9月中旬陕西延川永坪镇 红二十五军与西北红军及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
甘泉会师
1935年11月初 陕西甘泉地区 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
甘孜会师
1936年6、7月西康甘孜(今属四川)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
会宁、将台堡会师
1936年10月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 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
在长达两年、总行程6.5万里的征途中,红军先后有六次会师,每次会师都为最后的大会师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会师: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主力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3军(不久恢复红2军团番号)胜利会师。随后,两支部队向湘西进军,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策应配合的作用。
第二次会师: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1军团2师4团翻越夹金山后,在懋功达维河畔,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4团胜利会师,实现了之前中央确定的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目标。
第三次会师:1935年9月15日,孤军远征近万里的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县永坪镇,翌日,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第26、27军胜利会师。随后,三个军合编为红15军团,并在劳山战役中消灭敌人110师,巩固和扩大了陕甘根据地。
第四次会师: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9月中下旬由中央红军主力改编而成)进抵陕北吴起镇,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途行军。11月2日,陕甘支队进驻陕西甘泉县下寺湾,与红15军团胜利会师。翌日,中央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随后的直罗镇大捷,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第五次会师:1935年11月19日,1.7万人的红2、6军团从湘西出发,开始长征。渡过金沙江后,1936年6月,红6军团在四川理化,红2军团在甘孜附近的绒坝岔与红四方面军的迎接部队先后会师。7月1日,红2、6军团齐集甘孜。7月5日,红2、6军团与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第六次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至此,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
3. 长征中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的情况
懋功会师指的是1935年6月12日,红1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4方面军一部的胜利会师。
红4方面军的西进部队于1935年6月8日攻克懋功。接着,以一部前出至懋功东南的达维镇。
6月12日,红1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4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1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21日晚,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的部队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
红四方面军为了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的作战,于3月底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取得强渡嘉陵江成功的重大胜利。
红四方面军由此打乱敌人的”川陕会剿“计划,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新区,部队发展到8万多人,造成极为有利的形势。但是张国焘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把原定留守根据地的部队、地方武装和一切后方机关都转移到嘉陵江以西。
他采取这一行动,是由于对川陕根据地和整个革命形势作了悲观的估计。他看不到坚持川陕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和对于策应中央红军的重大作用,认为尾追中央红军的蒋介石嫡系军队会很快进入四川,红军将招架不住,不如主动撤走。
张国焘的这种右倾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战略行动方向问题上与中央发生严重分歧。
4. "三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在哪里
"三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在甘肃会宁。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1、红军长征途中一共有五次会师,分别是:懋功会师、永坪会师、吴起镇会师、甘孜会师、会宁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3、”三军“一词出自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释义: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指的是红军在长征中爬过雪山草地之后的胜利的喜悦。三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胜利会师的地点是甘肃会宁。
扩展资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期间,牺牲的红军官兵中,有名有姓的营以上干部约为430人,其中师职干部约有80多人。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县城召开红军长征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
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军事战略部署指导下,先后攻克剑河、台拱、施秉、黄平、镇远、余庆、瓮安等10余座县城,强渡乌江天险,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开始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因此,黎平会议历来都受到党内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起镇会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宁会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平会议
5. 吴起镇会师和会宁会师的意义
吴起镇会师与红一方面军完成战略大转移的意义是相同的。
会宁会师和长征胜利的意义是相同的。
红军长征行程中总共有五次会师,包括红军长征行程中的红一、四方面军的懋功会师、红25军与陕北红军的永坪会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的大会师等五次著名的长征会师。
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只是长征的红军一部分会师,最后才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的大会师,结束长征!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