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描写河边的古诗有哪些
1.《青青河畔草》两汉:佚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2.《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五代: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 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3.《边词》唐代: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4.《晚春江晴寄友人》唐代:韩琮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5.《辛未七夕》唐代:李商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2. 关于秦淮河的诗词
秦 淮 河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杜牧的《泊秦淮》 秦淮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金陵烟雨中的秦淮河。秦淮八艳、乌衣巷、王谢故居,秦淮河畔,六朝烟雨中。
秦淮河,是多年来梦中一道纤柔的身形。不同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的风姿,秦淮河是内敛的,连岸边的水草,也是怯怯地摇曳。
是受了秦淮河畔那些娇柔的女子的影响吧。古时的气息,在秦淮河的心底,不曾褪色。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据说,秦淮河,夜景是最迷人的部分。
见识过那灯火辉映的河面,迷人则已,却觉得它失了本来颜色。秦淮河合该是纤柔的。
留下过秦淮八艳的影迹,又怎么会不沾染上她们的气息。
3. 淇水的诗经中关于淇水的诗句
《诗经·氓》,一共写了3次,代表3个意思。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也反应姑娘对这位小伙子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应该是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裙裾喻自己的择婿不慎。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一个比喻的用法。
“泮”通“畔”淇水和隰水都很广阔,但是它们都有尽头,喻示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淇奥》(yù)出自:诗经·卫风·正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 yī)猗( yī)。
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kuài)弁(biàn)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zé)。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1]?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4. 求诗经中关于友情的诗句.
《诗经》中关于友情的诗句:
1、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诗经.小雅》
2、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3、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大雅·抑》
4、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
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8、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大雅·旱麓》
5. 诗经《兼葭》的全诗是怎么写的
兼葭鉴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背景简介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秦地至今汉水中上游陕西省南部地区,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巫祝文化盛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说。
《毛诗序》云:“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荪、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的。
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很难以最终定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内容述评 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兼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带凄凉哀婉色调,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是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
主人公起早贪晚、追望不停,对爱情的执著精神可见。但“伊人”却阻隔不通,飘渺虚幻,可望难即,于是诗人心中荡漾起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五、六两句是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中不可达。这是可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境之一,追寻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而增强。
七、八两句是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景: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这也是可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景之一,追寻者的怅惘情绪也因此而更加强烈。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方、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景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范型 应当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
无论它原本是招贤诗、访友诗还是爱情诗,“在水一方”都具有无限的象征空间,都可以连累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文学艺术作品刻画的都是“这一个”,但它所蕴含的却是“这一些”、“这一类”,可以连类无穷,这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诗之所以是诗的关键所在。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其中每个要素都具有很大的连类生发空间。
伊人,这是追求对象,只要合乎因受阻而追求不到的基本情况,伊人就可以是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以至于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等。相应的,作为阻隔象征的“河水”,也就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可以可能遇到的其他种种障碍。
同样,追寻者也因此而转换成多种想适应的角色。只要是三个要素不缺,只要因阻隔而可望难即,只要有追求精神又有追求不到的失落惆怅,这些连类生发的事物就都蕴含在“在水一方”的意境空间之中。
同样道理,“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是由追寻者、道阻且长、伊人三要素构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由追寻者、虚幻难近、伊人三要素构成,其中的“道阻且长”和“虚幻难近”也都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情况,其意境的连类生发空间也是难以尽言的。如此一来,《蒹葭》一诗的整体内涵,就应当说是世间一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的艺术写照,而“在水一方”则是表现人类悲剧处境(当然人类还有喜剧处境)和悲剧心态的一个艺术范型。
在这里,追求精神是可佳的,但结果是可悲的,前途是渺茫的。 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诗词不是科学论文,它并不回答“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问题,它追求的是:创造一个怎样的意境范例,才能够令人感悟的更多,联想得更多。
因此,诗词的意义决不限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