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树叶的诗句
有关树叶的诗句
前庭凉夜(白居易)
露簟色似玉,风幌影如波。
坐愁树叶落,中庭明月多。
答梦得秋日书怀见寄(白居易)
幸免非常病,甘当本分衰。
眼昏灯最觉,腰瘦带先知。
树叶霜红日,髭须雪白时。
悲愁缘欲老,老过却无悲。
玩新庭树(白居易)
霭霭四月初,新树叶成阴。动摇风景丽,盖覆庭院深。
下有无事人,竟日此幽寻。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
时与道人语,或听诗客吟。度春足芳色,入夜多鸣禽。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2. 描写树叶的诗句
早秋客舍 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和杜录事题红叶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一叶落 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
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醉中对红叶 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槐叶冷淘 杜甫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一叶落 李存朂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下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莲叶 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3. 关于叶子的叶的诗句
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咏柳 》
4)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6)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4. 关于"树叶"的诗句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题落叶 司空曙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落叶 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落叶 王周 ——素律铄欲脆,青女妒复稀.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闻落叶 齐己 楚树雪晴后,萧萧落晚风.因思故国夜,临水几株空. 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 落叶 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落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和盛集陶落叶 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下面是带有“叶”字的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唐·沈全期《古意》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唐·张九龄《感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唐·李白《日出入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
5. 关于树叶的诗
说 “ 木叶 ”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树叶的诗句亲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