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原跳河自尽前的诗
《九章·怀沙》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屈原临死前,是诗人的绝命词。
九章·怀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巧陲不斵兮,孰察其揆正?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谓之不明。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希望能帮助到你
2. 端午节关于屈原跳河的故事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3. 屈原为什么跳河
屈原是投江的,不是跳河。屈原是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因受到谗言诽谤而被楚王放逐。屈原眼见国破家亡而无力改变,不愿与众人随波逐流,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
拓展资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辞赋之祖”“中华诗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是个坚毅的抗秦勇士,但屈赋里没有批判暴秦的内容。屈赋的主要内容是颂扬“耿直”的人格,谴斥楚王的昏庸,批判朝廷里“众人”的贪婪“溷浊”,以及自己与他们势不两立的态势。
屈原自沉原因,屈赋说得很清楚。《离骚》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协从俗,是屈赋的主旋律。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洁”等形象言辞,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反复强调对它要有坚定不渝的贞操。屈原的绝命词《怀沙》,丝毫没有亡国形势的逼迫,没有殉国的迹象。《怀沙》写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国,而是殉自己高洁的心志。
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刘安赞扬屈原“志洁”、“行廉”,贾谊《吊屈原赋》也是“高其志”,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感动他的是“其志”、“其为人”,王充颂扬屈原“洁白”,王逸颂扬屈原“清白”。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4. 屈原跳的河是什么河
跳的是一条江,名叫汨罗江。
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潭水很深,是三闾大夫屈原投江殉难处,名曰河泊潭,有石碑记其事。
河泊潭为汨罗江的一部分,因为此处不太深,又为汨罗江的弯曲部位,故名河泊潭,相传三闾大夫屈原就在此处投江,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沿江的人们都在此处投放粽子给屈原飨食,另外还举行大型的民间龙舟赛。原来在河边立的碑石已被洪水冲倒,还没有修葺。
扩展资料:
屈原跳江的传说
中国战国末年,楚国诗人屈原因为反对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对外政策,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在这里他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如离骚、天问等),将楚辞这一体裁发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被秦国攻占,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作《怀沙》而自投汨罗江。
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称此地为沉沙港。汨罗江渔民划龙舟抢救屈原未果,又以竹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因此,汨罗江就成为了龙舟和粽子两项中国重要民俗的发源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汨罗江
5. 屈原的跳河之迷
千古之迷,屈原为什么要选择端午节跳江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身之地?为什么要选择农历五月初五投江?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谜团又有了新的论点。在昨日下午开幕的首届中国·溆浦屈原文化节——屈原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屈原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是被放逐还是受楚王派遣
两千多年前,屈原离开楚国郢都,渡长江,过洞庭,溯沅水,不远千里来到现在的怀化市溆浦县,他的目的是什么?历代研究者有“流放”、“放逐”、“组织抗秦救国”、“寻先祖之踪”“慕‘禹’之名”等几种观点。溆浦屈原学会会长禹经安认为,屈原没有在沿途的“山皋”、“方林”、“枉陼”、“辰阳”这些地方住下来,说明他的目的是溆浦而不是别的地方。“溆浦是沅水中上游地域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山高岭峻,中部是一开阔的平地。考古出土文物证实,这里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是个民族众多,文化发达,战事频繁的战略要地。”禹经安综合各个不同论点分析说,屈原来溆浦是有目的的,其中到这里来组织黔中军民“抗秦救国”和“看看楚怀王用生命保护的地方(楚怀王拒绝割让这块地给秦国,才被扣留,最后客死秦国)”这两种论点有一定道理。
岳阳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中一也认为,屈原不是被放逐到溆浦的,而是受楚王的派遣带着抗秦复郢的任务来溆浦的。这也是历史上的所谓“南人反秦”。
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6年
“溆浦”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涉江》一诗中的“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虽然一路跋涉,历时经年,但他离开楚国都城郢之后,其目的地就是溆浦。溆浦是屈原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站点,使他从殿堂走向了民间,接触了群众,并从民众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创造了楚辞。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陈书良介绍,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6年,创作了除《怀沙》之外的所有作品。可以说,溆浦是楚辞之源,是屈原文化的摇篮。
择凶日投江是为追随舜帝
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祭日。国内专家考证,屈原在世时,农历五月初五就是楚国南方的凶日和鬼节。那么屈原为什么选择一个凶日来投江自沉?溆浦屈原学会副会长舒新宇认为,屈原早在溆浦就已萌生了“忽乎吾将远行”的离世思想;在《离骚》中也两次说到要像彭咸(原殷朝贤臣,因谏不成而投水自尽)那样投水而死。此后在《思美人》、《悲回风》中同样多次提到“彭咸”。“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深思熟虑,当然会有一番精心安排。”舒新宇认为。
屈原本是个浪漫气质十分浓厚的诗人,对自己出生日子和时辰的吉祥及其含义十分看重,并写进《离骚》中向世人炫耀,他是太阳神的后裔、日月之子、得天地正气的人。“舜帝是楚人的太阳之神和光明之神,并且楚人同样是在五月五日祭拜舜帝。”舒新宇介绍,屈原在溆浦创作《涉江》时,就想象自己跟随舜帝畅游昆仑瑶圃,“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既然活着时没法去瞻仰,就只有一个办法实现瞻仰的愿望。”舒新宇分析,不难理解,屈原有意在舜帝的祭日及太阳开始升起的这一日投水,以便随同冉冉上升的太阳融为一体,与心仪已久的先帝尧、舜以及彭咸等忠臣相聚一堂,去完成在人间无法实现的“美政”和“德政”。
6. 屈原跳入的是哪条江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7. 屈原在什么桥上跳的河
汨罗江
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潭水很深,是屈原投江殉难处,有石碑记其事。
当地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称此地为沉沙港。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后,无日不为他的祖国的命运忧心,想到处于战乱中的同胞的悲惨处境,他更痛心。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陈。屈原惊悉后,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经汉水北岸,永远告别了故乡秭归和首都郢,然后南行至今长沙。但心中总在眷恋着祖国,于是又折回洞庭。残酷的现实终于使他感到了绝望,自度已无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便在汨罗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后,在此怀沙自沉。
今留有屈子祠、骚坛、屈原墓群等古迹和遗迹。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汨罗江畔的百姓总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