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砚台的句子
七律 酬张枚大兄惠赠澄泥砚
君惠赠自情长,从此珍藏砚一方。
润泽澄泥濡紫笔,论交潘陆尽华章。
幸哉来日茶烹雪,误却初春锥处囊。
歌凤接舆知世运,北窗高卧任炎凉。
黄庭坚诗题澄泥砚
北宋时,大书法家黄庭坚与名人何书铭有隙。唐宋盛行墓志,何生前写好铭文,想让黄庭坚在其死后为其撰书,病危时嘱咐其子,把其珍藏多年的一块铜雀台瓦送给黄庭坚,待黄收下后再明其意。因三国时曹操建造铜雀台的瓦是用澄泥制作的,后人用来做砚不伤笔、不渗水、易发墨。至北宋传世甚少,当时文人雅士对此钟情有加。何书铭死后,其子遵父遗言而行,黄庭坚看到铜雀台瓦后,视若拱璧,欣然为何书铭写了墓志。后来黄庭坚把此瓦制成砚台,并为其作铭镌刻于砚背,其铭曰:
邺城宫殿已荒凉,
依旧山川半夕阳,
古瓦凿成今日砚,
待教人世写兴旺。
清乾隆御铭题刻诗文,山水,浮雕福寿龙纹澄泥砚.砚身前端所刻文字内容为
清乾隆御铭臣董诰
幽人得天趣,
竹室在山间,
永怀当盛世,
所乐在人和.
子瞻见许骊山澄泥砚
作者:苏辙 朝代:宋
长安新砚石同坚,不待书求遂许颁。岂必魏人胜近世,强推铜雀没骊山。寒煤舒卷开云叶,清露沾流发涕潸。早与封题寄书案,报君湘竹笔身斑。
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作者:苏轼】
【年代:宋朝\代】
【诗文】: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
2. 开头用笔墨纸砚做的诗句,, 比如 笔,
“笔”
思想在灵魂里隐居
于心跳间燃烧……
一杆
挺
直
的风骨
消瘦是消瘦了些吧
但极睿智
矍铄
那风骨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
那风骨
忧乐关乎天下
被汨罗江沉过
被秦时的明月淬过
被汉时关下的雪和血染过
被李白的酒意熏过
被大江东去的浪淘过
被丹心照过
被风声雨声读书声熬过
被红楼梦过
那风骨
伶仃是伶仃了些吧
但从不为闻达而摧眉
从不为五斗米
折
腰
从不博妃子一笑的
那风骨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羽扇纶巾的
那风骨
念天地之悠悠
痛泄造化之机关
静规山川之形势的
那风骨
一拧下头颅
便狂吞八千里路云和月
狂吞五千年的虎啸龙吟
狂吞墨意如酒的
那风骨
书生意气聊发了
始见细腻柔软的脉搏
指点山河
顿生颜色
“墨”
将抱元守一的一生
光的祝福
研磨
研磨灵府之未央
灵台之混沌
研磨书生意气
舍身黑暗
舍身于滴水的呼吸
饥渴的肺腑
舍身于无声的舞蹈
与沸腾
鲜活的血洇开了
涅槃的魂魄便纵横山水
驰骋仓颉的队伍
泣鬼
惊神
且洇出一个世界的纯粹
将天地重开
让……鱼跃龙门
“纸”
生命之初
原本就如此洁白
纤薄
极纯粹的灵魂
却哪堪风雨世俗
哪堪虫蚁
尘埃
从不说生之痛楚
只展开情怀之沉静
温柔
收拾
收拾一切湿润的魂魄
且让所有沉淀的思想
和岁月
在永恒之爱中
渗透
“砚”
室雅何须大也
色即是空……或许
把精华内敛了
天地始化为一石之沉凝
淡定
灵台一开
便熬夜之深沉
熬阴晴圆缺之幻境
云生云灭
寂寞最宜酿墨意潋滟的琼浆
酿笔之锐
文之魂
而空本是色……虚怀
始终若谷
纳百川之波澜
长河之落日
从容
气度
灵台一扫
多少翻覆的往事与沧桑
却也
一洗了之了
3. 歌颂笔墨纸砚的诗句
文房四宝【五律】笔墨纸砚胡秉言
笔
翠竹化玉管,绝代四德全。
挥洒墨如意,苍毫劲健欢。
轻描凤漫舞,龙跃若惊天。
千古留佳作,神颖传万年。
墨
醇烟百炼久,万杵臼中锤。
规矩方圆定,花鸟松鹤偎。
圭玄韵味足,砂麝聚青瑰。
存迹经年远,余香依旧挥。
纸
塑身薄如翼,泼墨弄丹青。
鸿雁报音信,诗词诵韵精。
雅俗各品味,经典万年灵。
苦辣酸甜事,包容千古明。
砚
秉承亘古奇,妙手绘端庄。
百世玩石友,松腴掭润香。
盘龙闹墨海,野露和乌霜。
厚重蓄神蕴,深沉存雅堂。
4. 砚台的提什么诗句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5. 砚台的提什么诗句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
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
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其中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作的砚台,被分别称作端砚、歙砚、洮河砚。
史书将端、歙、临洮砚称作三大名砚。清末,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砚。
也有人主张,以天然砚石雕制的鲁砚中的徐公石砚代替澄泥砚,合称四大名砚。
6. 谁有关于笔墨纸砚的名言啊
:“不见字形,唯见神采,方为上乘”
文房四艺 指琴、棋、书、画。
文房四物 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文房四士 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文房四侯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
散文之笔墨纸砚
笔意
之于灵魂,它是另一张嘴,另一扇窗。
永远保持倾吐的欲望,横驰竖纵,大开大合。书写世间的荣耀与梦想,崇高与伟大;也从不避讳暗夜中的软弱与卑劣,苟且与暴力。它触须劲健,延伸民间的每一条江河,所以从不缺少滋润。
之于江湖,它是另一把剑,另一篇檄文。
大风起兮,剑气若兰。幽幽泠泠的呼啸,切开凝固的时间,输入真气,解冻淤血,江山的垂死经脉便活络起来。尔后存筋藏锋,退回文字内部,致力于火种的打造。务使一点一画,须充盈坚韧的骨力,这样才能间架瑰丽的江山。
风雨如晦的岁月,一盏灯语熄了,另一盏灯却在心头不屈不挠地亮着。
从一支笔出发,缄默的嘴如何不再走失心灵,让村庄的老槐树自豪地绽开芬芳。大朵大朵,纷扬如雪。
飘摇的土地上,志士们已纷纷举起如椽大笔。笔锋似剑,刺向天空。
墨殇
一条史前的河流,汩汩流淌。轻盈而沉重地秀出彩陶纹饰,甲骨文和缣帛书画。
终南山侧,松烟溢彩,涂鸦着文明的天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时间之岸,谁的喟叹深重而朴拙。
可是多少墨客骚人浸霪其中,终生不复出焉。龙飞凤舞的天空,墨雨纷呈,一下便是朝秦暮楚历朝历代。
然而只需一个字,你便一叶舟轻,宦海沉沦。翻江倒海处,似风似雨还是晴?
有谁能懂力透纸背的沧桑?
谁人又会解惜墨如金的吝啬?
一滴墨纵然可以穿透肺腑,响遏历史的足迹,可它怎么能填满凹瘦深陷的目光?
滴水成冰的日子,拥炉而读。干枯的手指该如何去研热,瑟缩而冷凝的墨迹。
纸言片语
告诫自己,沉下去,踱进一张纸的背面,呼吸,抑或溺水。
不再弄出声响,哪怕吐半个泡泡也是一种亵渎。你看,荷叶下的鱼儿婚纱一样静美,任月光如水般汩汩淌过,熟睡的眉睫。
许多时候,它不仅是一条路,一弯桥,一面镜,甚至无柄的红雨伞,情感的荒冢,祈祷的教堂,更是温度计,火焰,门楣,花园和风铃。
然而我徘徊,像缥缈的幽灵,饥饿而迷茫;
然而我哑默,仿佛失语患者无奈的手势;
环顾一张纸,陷入一川无色无味的沼泽地,离开还是出发,我都将趟不回最初的时光之岸。就像恋爱中的一双手,颤抖着,却终究画不出通向你的那条交叉线。只好陷落为孤独的城堡。
纵使找到那把独孤九剑又怎样呢?
也不必再教我所谓的凌波微步了,我面对的仅仅是一张皱巴巴的纸。切入或打开皱折里的秘密,不只是脚下功夫,还有泪和血,沉默和暧昧,乃至最后一滴光阴。
又一个浪头汹涌而来,匆匆将我彻底淹没,来不及向世人告别,我便悄悄地沉了下去。
缺席之砚
当我勉强挤出牙缝中的几个字眼,才发现一时语塞。转身,挟风裹雨的河流已渐趋干涸。
曾经打包一个家园的秘史,也承载过民族的辉煌与辛酸。如陶,如瓷,甚或更为古远,潮涌潮落,一滴墨好似一滴黑色的眼泪,润湿泱泱五千年的苍茫。
终南山中那双烟曛火燎的墨手已然遁去;
汨罗河畔的赤足也消隐在无尽的天问中;
浔阳江头,秋枫瑟瑟;零汀洋里,叹息声声;南京街巷,残骨凄凄。华夏的历史总是关乎一条墨色河流,香消玉陨时,是谁连将那不堪重负的古砚也一并捣碎,而瓦全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愤懑?
骸骨犹在,火焰犹在,方方正正的汉字犹在。然而盛墨的砚台何在?坎坷的文明之源不在,我又将从何处蘸墨,舒活曾经贫血的风中之躯。
当嘈嘈切切的眸子在快餐盒中挣扎横扫,请赐我以快意的乞丐之躯,让我退回原始的山洞。毕剥燃烧的荒原火烬里,我会继续固守那堆残骸,就像守着一个缺席太久太深的梦。幽幽梦境中,一条血肉丰满的文明之河自五脏六腑穿过,塑我成冷冷的礁,凹凸的砚,深陷一如史前的目光。
横亘在起起伏伏的中原大地上,期待一双慧手再次将我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