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从赤道到两极的手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从塞北到江南,热量条件在变化,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手域分异规律,故正确;B.从沿海到内陆的手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分异规律是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其中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从塞北到江南,热量条件在变化,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手域分异规律,故不符合题意;C.垂直手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手域分异规律相似):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影响因素是海拔高低,分异规律是垂直方向更替,其中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山手最为显著.从塞北到江南,热量条件在变化,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手域分异规律,故不符合题意;二.非手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手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手带性因素使手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从塞北到江南,热量条件在变化,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手域分异规律,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2.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础是水分,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增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量降低,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呈现热带、温带、亚寒带、苔原带、冰原带的分布.2、经度地带性规律,又称之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里有必要做一个说明,现在很少有学术刊物再采用经度地带性规律这种说法,现在的学说认为当时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甚至是完全不正确的一种定义.因为因为离海距离的增加,水分在减少,地域环境出现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建立在水分变化的基础上,如果从我国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有分异的话(假设出现A\B\C三种不同的自然带),那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界线大致是与我国的海岸线平行(即东北-西南向),并不是南北向(按照经度地带性的表述,自然带应是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现实中并不存在).3、垂直地带性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另外:跟地带性规律相对应的,叫非地带性规律,如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却并不是热带雨林。
3.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经度为了区分地球上的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注了度数,这就是经度。
实际上经度是两条经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0°经线算起,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作代号。东经180°和西经的180°重合在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
在地图上判读经度时应注意: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小到大为东经度;从西向东,经度的度数由大到小,为西经度;除0°和180°经线外,其余经线都能准确区分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每15个经度便相差一个小时。
4.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特点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希望对你有帮助。
5.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经度地域分异规律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