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凉州的诗词
1、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渡玉门关。
译文: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2. 描写凉州的诗词
1、唐·王维 《凉州赛神(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
原文选段: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
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白话释义:
凉州城外面人烟罕至,百尺高的山峰上看着北方外族的踪迹。健勇的士兵敲着鼓吹着羌笛,在城东骑着骏马比赛。
2、唐·岑参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原文选段: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白话释义:
弯弯的月亮爬上凉州城的头,城首的月亮升上天空,照亮了整个凉州。凉州有十万人住在七里的地方,这里一半的胡人会弹琵琶。动人心弦的琵琶湖音乐让人心旷神怡,只感觉到风沙沙作响,漫漫长夜。我在河西幕府有很多老朋友,他们分手后已经过了三五季了。现在花门前看秋草,怎么能互相看着对方在贫穷中变老呢?生活可以有几次的欢笑,今天遇到的每个人都一定喝醉了。
3、唐·孟浩然 《凉州词》
原文选段: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白话释义:
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迢遥的胡地三万里,纵然是送与王明君顿时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身处异地即即是开心也让人以为悲惨,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玉轮,心田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4、唐·张籍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原文选段: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白话释义:
边塞的路已经断绝了不能通过,胡人的兵马趁着夜色入侵了凉州城。到处都是汉民们紧张激烈地搏斗而死,流的血把陇西的地面都淹没了。
5、明·朱成泳《陇头吟》
原文选段:
一从结发戍凉州,铁甲磨穿已秃头。
儿孙养得谙胡语,不如陇水解东流。
白话释义:
一起束发从军守卫凉州,铁甲磨穿了头发。儿孙们在这里成长都能懂得胡人的语言,不象陇水依然向着家乡的方向流淌着。
3. 带有凉州的诗词
作者: 王翰 8.3(5014人评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 王之涣 8.3(3157人评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凉州词二首
作者: 王之涣 8.0(1037人评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凉州词二首
作者: 王翰 8.0(618人评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
凉州词
作者: 孟浩然 7.2(321人评分)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
凉州词
作者: 韩琮 7.0(133人评分)
树发花如锦,莺啼柳若丝。更游欢宴地,悲见别离时。 。
凉州词
作者: 薛逢 7.5(115人评分)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
凉州词三首·其三
作者: 张籍 7.1(141人评分)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
凉州词三首
作者: 张籍 6.7(109人评分)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
4. 描写凉州的诗词有哪些
1、《凉州郊外游望》
唐代:王维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译文:郊野的农家不多几户,边地的庄子很少四邻。依傍着社树婆娑起舞,吹箫击鼓比赛祭田神。洒酒浇在草扎的狗上,燃起香拜向木偶神人。女巫们屡次纷然起舞,罗袜轻扬雾似的芳尘。
2、《凉州词》
唐代: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译文: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遥远的胡地三万里,即使是送与王明君马上作乐的琵琶声又哪能穿越。身处异地即便是欢乐也让人觉得悲凉,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坐在边塞看着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杀光边关的敌人。
3、《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4、《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5、《凉州词二首·其二》
唐代: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5. 分析《凉州词》张籍全诗
张籍的《凉州词》分析:张籍的《凉州词》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
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
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
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
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
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凉州词》是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组诗作品,诗共三首。
表达了诗人对边疆事态的忧闷和愤慨。 全文: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
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6. 分析《凉州词》张籍全诗
张籍《凉州词》赏析
--------------------------------------------------------------------------------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4月25日)
【作者】陈邦炎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1,应驮白练到安西2。
注释
1 碛(qi,器):戈壁、沙漠。
2 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赏析
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陵峰采药触兴为诗》),道潜诗“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入夜归”(《秋江》),白居易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都与这句诗的机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唐代自安史乱后,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东部各州县先后陷于吐蕃。这首诗大约写于穆宗长庆(821—824)年间,作者五十多岁时,安西已经陷落了三十多年。听到这西去的驼铃声,曾身历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国运的衰微,想到那条经由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从而想像这支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了。在这“应驮白练到安西”一句中,含有无穷感慨,无穷悲愤.其言外之意是寻绎不尽的。作者在另一首《泾州塞》诗中也曾致慨于“道旁古双堠,犹记向安西”。以之与“应驮”句对照,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慨之深。
这首诗题作《凉州词》,因而有的选本把篇首的“边城”二字解释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认为前二句是“写凉州春暮景色”(中华书局出版《唐人绝句选》),但从同题的第三首诗看,张籍写这首诗时,凉州为吐蕃侵占已有六十年之久。它不可能写于凉州。而《凉州词》只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乐曲名称,盛唐诗人王翰、王之涣等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篇,只是按这个乐曲写的歌词,其内容不必是写凉州。再联系同题第二首诗“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每待平安火到来”,这第一首诗写的“边城”,应当只是当时与吐蕃对峙处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镇而已。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时,这是一个需辨明的问题。
7. 凉州行诗句
凉州行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扩展资料
《凉州行》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乐府诗。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在盛唐时期是河西节度使的治所。唐大历年间,州城为回纥所侵踞,此诗即描写当时的边防情况。
《凉州行》中,胡人在汉化,汉人也在胡化。不过,二者的程度,似乎不太等同,一个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一个只是生活方式的部分变化——当然,这一方面,只是唐代胡风的一个内容,而非全部内容。
而胡人学耕种,也就是农耕文明向塞外的拓展,很多时候,要付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代价。近代甘肃的农耕区就屡见风沙侵袭严重的记载。所以,不要责怪历代中原王朝在强盛时为什么不大力移民塞外、将边塞实际上地融入到王朝之中来,从而避免王朝衰落时的胡兵入侵。
因为塞外的绝大部分地区,本来就不适宜农耕。只有游牧,才能生存和发展。决定胡与汉的分野的,根本上而言,并不是人,而是地域与生产方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凉州行
8. 分析《凉州词》张籍全诗
张籍的《凉州词》分析:
1. 张籍的《凉州词》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2.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3. 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4.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组诗作品,诗共三首。表达了诗人对边疆事态的忧闷和愤慨。
全文: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5.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9. 凉州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凉州词(王之涣)
诗词概述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思想感情: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凉州词(王翰)
诗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思想感情:
作者的悲凉之意,也流露出了对将士的命运的同情之心,表达了作者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凉州词(张籍)
诗词原文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思想感情: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还有一首:
凉州词(薛逢)
薛逢 【杂曲歌辞·凉州词】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10. 《凉州词》诗句意思几首《凉州词》都要
凉州词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ǚ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凉州词(王翰)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 1.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 夜光杯:雕琢精致的玉杯. 3.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4.君:你 5.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译文】 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今而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作者】陈邦炎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1,应驮白练到安西2. 注释 1 碛(qi,器):戈壁、沙漠. 2 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赏析 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陵峰采药触兴为诗》),道潜诗“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入夜归”(《秋江》),白居易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都与这句诗的机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唐代自安史乱后,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东部各州县先后陷于吐蕃.这首诗大约写于穆宗长庆(821—824)年间,作者五十多岁时,安西已经陷落了三十多年.听到这西去的驼铃声,曾身历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国运的衰微,想到那条经由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从而想像这支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了.在这“应驮白练到安西”一句中,含有无穷感慨,无穷悲愤.其言外之意是寻绎不尽的.作者在另一首《泾州塞》诗中也曾致慨于“道旁古双堠,犹记向安西”.以之与“应驮”句对照,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慨之深. 这首诗题作《凉州词》,因而有的选本把篇首的“边城”二字解释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认为前二句是“写凉州春暮景色”(中华书局出版《唐人绝句选》),但从同题的第三首诗看,张籍写这首诗时,凉州为吐蕃侵占已有六十年之久.它不可能写于凉州.而《凉州词》只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乐曲名称,盛唐诗人王翰、王之涣等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篇,只是按这个乐曲写的歌词,其内容不必是写凉州.再联系同题第二首诗“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每待平安火到来”,这第一首诗写的“边城”,应当只是当时与吐蕃对峙处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镇而已.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时,这是一个需辨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