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送别的诗句
关于送别的诗句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唯见长江天际流。
2、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6、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8、送元二使安溪
王维
渭城朝雨沪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9、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2、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3、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4、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 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 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 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 离别何足叹。
15、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16、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7、送李侍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8、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9、送别诗
隋 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 关于送别的诗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渭城曲 【王维】. 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
4. 10首有关送别的古诗(完整)
诗作代表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4.《赠汪伦》 李白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7.《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8.《渡荆门送别》 李白
9.《送友人》 李白
10.《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别董大》高适
13《易水送别》骆宾王
14.《青门柳》白居易
15.《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6.《忆秦娥》李白
17.《准上与有人别》郑谷
18.《送别》王维
19.《山中送别》王维
2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送别诗赏析
1.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9.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5. 求情人离别的古诗
关于情人离别的古诗有: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柳永 《凤栖梧》
释义: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
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唐 白居易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释义: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
3、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唐 王建 《望夫石》
释义:在(我)望夫的地方,(只能)看见悠悠的江水,(我宁可)化为石头,(我也)不会回头。
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宋 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
释义: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
5、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东汉 徐干 《室思·其三》
释义:思君之情就像河中的流水,滚滚滔滔,无穷无已。
6、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宋 张先 《千秋岁》
释义: 天不会衰老,情很难断绝。满怀深情的一颗心,就像是两个蜘蛛网交相重叠,其中有千千万万难以解开的情结。
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 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释义: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8、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唐 张仲素 《吟咏唱和》
释义:一夜之情的长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
9、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唐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释义: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
释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6. 关于送别的诗句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陈亮【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师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篙街行.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左思《咏史》八首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 关于送别的诗句
一、送朋友:
【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①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兰庭。②曛(xūn):日色昏黄。〕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①淮上:指今江苏江都。②扬子江:长江在今江苏、扬州与镇江之间的一段。③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④离亭:即古时驿站。⑤潇湘:指今湖南。⑥秦:指今陕西。〕
二、送客人:
【崔橹·三月晦日送客】: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张籍·送客游蜀】: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杜家曾向此中住 ,为到浣花溪水头。
三、送外宾: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注:①扶桑:古代用于称日本。②师:对敬龙和尚的尊称。〕
四、送亲属:
【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注:①外弟:表弟。②言别:告别。③一:加强语气的助词。④沧海事:指世事变化很大。⑤巴陵: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五、送官人: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六、送文人:
【苗发·送司空曙之苏州】
盘门吴旧地,蝉尽草秋时。归国人皆久,移家君独迟。广陵经水宿,建邺有僧期。若到西霞寺,应看江总碑。
七、送将军:
【郎士元·送彭将军】
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注:①双旌:仪仗用的旌旗。②黄云:喻风卷沙尘入空,弥漫如云。当今的沙尘暴。③长河:黄河。④天骄:指匈奴。〕
八、送从军: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九、送回归:
【李白·送杨山人归蒿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注:①嵩山:在今河南登封。②玉女峰:太室山二十四峰之一。③掇仙草:采取仙草。④菖蒲:传说嵩山的一种仙草。⑤紫茸:紫色的花朵。⑥骑白龙:此指飞升成仙。〕
十、送壮别:
【陆龟蒙·别离】: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8. 关于送别的古诗句
送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其他诗人的:
挑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浆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
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如何,
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
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
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
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
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
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
樽酒慰离颜。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选一首〕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
10. 求情人离别的古诗
关于情人离别的古诗有: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 《凤栖梧》释义: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 唐 白居易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释义: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3、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唐 王建 《望夫石》释义:在(我)望夫的地方,(只能)看见悠悠的江水,(我宁可)化为石头,(我也)不会回头。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宋 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释义: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5、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东汉 徐干 《室思·其三》释义:思君之情就像河中的流水,滚滚滔滔,无穷无已。6、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宋 张先 《千秋岁》释义: 天不会衰老,情很难断绝。
满怀深情的一颗心,就像是两个蜘蛛网交相重叠,其中有千千万万难以解开的情结。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 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释义: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8、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唐 张仲素 《吟咏唱和》释义:一夜之情的长度,已非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
9、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唐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释义: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
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释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