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5首)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义】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 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 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义】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
2. 描写家乡的句子及赏析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3. 描写家乡的句子及赏析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4. 鲁迅的《故乡》句子赏析
1、“苍黄的田地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作者写在船上远望之景物,只寥寥几笔就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的气氛,几衬托了悲凉的心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在这幅“神异的图画”'中,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中故乡的爱与眷恋。
这一幅明净美好的画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现,则更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望”。3、“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句话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扩展资料:《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
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现实的“故乡”用这样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乡”的具体感受:它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这时的“故乡”是由三种不同的人及其三种不同的精神关系构成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故乡。
5. 描写故乡的诗词和译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客中行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思江南 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渡桑乾 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滞雨 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竹枝 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题大庚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旅寓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自河南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晓发 贺知章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晚入汴水 崔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6. 求思念亲人或思念家乡的古诗10首,其中一首需赏析,300字左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思江南
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
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
不到桐庐已及明。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日思归
薛道衡
人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静夜思赏析: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7. 思乡的古诗及其赏析
静夜思李 白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
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
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
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
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
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故乡的诗句及其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