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对联
第十一讲 对联的一般修辞手法 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修辞,既要把话说对,又要把话说好。本书前边几讲,讲对仗、平仄声、句法等,可以说都是在讲修辞。
本讲和下一讲,是集中讲修辞手法,即修辞格、修辞方式。 对联是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
其它文学样式所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也有,有的还较常见。本书不求完备,只择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一 比 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把抽象的、深奥的、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化为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好的对联,常有好的比喻。
比喻贵贴切、新颖,忌陈旧、牵强。 比喻有三要素:一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三是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如“如”、“似”、“若”、“是”等。
比喻有三种形式: 1.明喻(甲像乙) 本体、喻体、喻词齐全。如山西应县木塔联: 俯瞻桑乾,滚滚波涛荧似带; △△ △△△△△ 遥临衡岳,苍苍岫嶂屹如屏。
△△ △△△△△ 此联写登木塔所见山河状况。桑乾“波涛”、恒山“岫嶂”是本体,“带”、“屏”是喻体,“似”、“如”是喻词。
2.暗喻(甲是乙) 喻词多用“是”、“为”。有时省去喻词。
如郭沫若题新疆天池联: 一池浓墨盛砚底; △△△△ △ 万木长毫挺笔端。 △△△△ △ 上联,将深蓝的天池水比作盛在砚底的浓墨,池周围的山如砚池边缘;下联,将山上的密密树木比作挺立在笔杆前端的毫毛,座座尖山就如枝枝笔杆。
生动、形象,有意境。 3.借喻(乙代甲) 本体、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如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 早知李靖是英雄。 △△ 蔡锷是护国军统帅,是推翻袁世凯后死的,死时年仅三十五岁。
周瑜是在赤壁大捷后死的,享年不过三十六岁。用周郎比蔡锷恰当。
下联又将蔡锷比作唐初军事家李靖,自比慧眼识英雄的红拂女,都很得体。 二 比 拟 这是把人或物异化,即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另一物来写。
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而且新鲜,唤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美感,提升作品的意境。 比拟有两种: 1.拟人 将物当作人来写,移情于物。
拟人在比拟中最常见,富有情趣,多出佳句。如赵朴初题峨眉山清音阁联: 天着霞衣迎日出; △△△△△△△ 峰腾云海作舟浮。
上联写日出时景象:朝霞满天,老天像为欢迎红日出来,特意穿上霞衣。这是把天当作人来写。
下联是比喻。 又如郑燮撰的春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 夜雨瞒人去润花。
△△△△△△△ 春风多情,不怕柳树怪他唐突,而大着胆子为柳梳理秀发;夜雨风格高尚,不愿惊扰人,偷偷地去滋润娇嫩的花朵,做了好事不希望人知道。这样一写,使风拂柳条、雨下花草顿生浓浓的情趣。
下联还使人联想起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拟物 这是将人当作物、此物当作另一物来写。
人拟物,如文化部门联: 文坛花争艳; △△△△△ 桃李果竟先。 △△△△△ 这是说文艺界人才济济,年轻作家朝气蓬勃,流派多,成果不断涌出。
物拟物,如昆明金殿联: 金殿凤凰鸣晓日; △△△△△ 玉阶鹦鹉醉春风。 △△△△△ 金殿在昆明市东北的鸣凤山上,鸣凤山又称鹦鹉山。
“凤凰”、“鹦鹉”本为山名,此联本意是说金殿华丽,很有生气,山上景色可观,却将无生命的山,真当作有生命的凤凰、鹦鹉来写了。 拟人的对联多,拟物的对联少。
比拟和比喻有相通之处。二者区别是: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描述。
三 夸 张 夸张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将描述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它可以将深厚的感情、难状的物象,有力地表达出来,使文辞飞动。
夸张要使读者明白这是夸张,不致引起误会。夸张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夸张的事虽不合理,却合乎情。 夸张有两种: 1.扩大 将描述的事物加以主观想象,尽量扩大。
如徐悲鸿言志联: 直上青天揽日月; △△△△△△ 欲倾东海洗乾坤。 △△△△△△ 联意是:我将直上青天去摘取日月,给人间带来无限光明;我想倾倒出东海的水,去洗净这世界上的一切肮脏。
事实上人不可能去“揽日月”、“倾东海”,但是表现了他追求进步、追求光明和济世利民的热切心情。此联激情澎湃,气魄雄大。
又如宁夏古萧关城楼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 险据秦关百二重。 △△△ 萧关在固原境内,背倚六盘山,是古代关中往塞北的要冲。
它“襟带西凉,咽喉灵武”,形势险要,是阻拒匈奴入侵的重要关口。明初大将徐达与元 兵大战六盘山,入萧关,取平凉,定关中。
萧关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六盘山主峰海拔2942米,华山主峰海拔2100米,六盘山峰确实比华山高,高约三千 尺,但联里说高出“三千丈”显然是夸大了。
此联说萧关控制秦地关口“百二重”,这个数字也是夸张。虽然如此,读者仍信服萧关的险要,不认为其夸张为虚妄。
2.缩小 将描述的对象尽量缩小,比实际状况小得太多。如抗日战争时,爱国人士嘲讽在南京的汪精卫伪政权联: 国祚不长,八十多天袁皇帝。
2. 含有比喻修辞的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 厕中怪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
心似平原驰马,易纵难收;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朱元璋)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刘伯温)
海纳百川有容则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说无处不在。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如、像、似、是……。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请看下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件具体的事件,来比喻“学”和“心”这两件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抽像为具体、模糊为清晰,比喻贴切,富于哲理。再看下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吗?常用的寿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2.隐喻
又称暗喻,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如果说上联中的“乃”、“以”仍有比喻词的意义的话,下联则不用任何带有比喻意义的词汇:
铜盆冻冰金镶玉;荷叶洒雨翠迭珠。
这趣联,意思是“铜盆中冻冰就好像金镶玉,荷叶上洒雨就如同翠迭珠”,联中省略了比喻词。
3.借喻
在明喻、隐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同时存在的,而借喻是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则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除此外,比喻还有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
三鸟害人鸦鸮鸨;一群卖国鹿獐螬。
上联的“鸦”即乌鸦,“鸮”即猫头鹰,“鸨”是一种坏鸟。这三种鸟,都曾被人们看成是不祥之鸟。下联的“獐”也是一种鹿,“螬”是一种吃庄稼的害虫。下联的“鹿獐螬”三字又分别谐“陆”“章”“曹”。显然,这副对联主要用比喻的手法,在骂卖国贼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都是兽类,不是人!
还有用博喻的。这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一个本体。王力先生所题桂林小广寒楼联,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塿,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连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缃,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上联连用八个喻词,充分表现了桂林之“奇、幽、雅、佳、高、穆、妙、古”等风景特色
3.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对联知识大全
常见的对联修辞手法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A泽A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4. 对联的修辞和表现手法
又是一年春节到,家家户户少不了贴春联。对联起源很早,可追溯到唐以后的五代。有了律诗的对仗,才有演化而来的对联。
自己创作和书写对联,是件很惬意的事。创作对联有各种表现手法,除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双关、衬托、设问、反诘等常用的修辞手法外,另还有许多巧对的方法。按对联的内容,有正对、反对、流水之分。
平时,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有十五种,分别是嵌名联、同字联、叠字联、谐音联、顶针联、回文联、隐字联、集句联、兼格联等。限于篇幅,这里我根据早年陈可文老先生跟我们授课时的讲述,整理介绍其中五种。
一、同字联。对联不能随便出现相同的字,但可以在上联中出现了几个相同的字,下联也必须在对应位置出现另外几个相同的字。如下列这首对联就属于这种情况:
好山好水好社会, 处处风光好;
新人新事新风尚, 家家气象新。
长联中,相同的字越多,对仗越工整,能使对联更为生动丰富,艺术性更强。如山东济南趵突泉的一副楹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上联的五个“飘”字,同下联的五个“冒”字两两相对;又以比拟的手法,用“玉带”同“珍珠”珠联璧合。准确地把趵突泉所形成的壮丽景观描写得绘声绘色,给人以一种立体感和美的享受。
二、叠字联。叠字用得好,也很富魅力。苏州是全国著名园林风景胜地,有不少对联巧妙运用叠字的手法,勾画出风景的秀丽。如花神庙的楹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上联从横的角度写春天的美景,下联从纵的角度写岁月的漫长。全联无只字涉及花神,却又无只字不与花神有关,意未明言却已明言。这些叠字不仅声韵铿锵,而且句子含意丰富悠长。
三、倒顺联。即下联是上联的倒读。如: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京北输油管油输北京。
这种方法,利用语言的回环往复,顺读倒读都行,而且对仗工整。
四、上下联。即左右不对,上句下句相对就行。如岳飞庙联:
报国仗精忠 ,当年唾手燕云,失心天地;
新祠共瞻仰, 保我青山常在,碧水无尘。
五、集句联。如扬州平山堂的集句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联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和苏轼的《放鹤亭记》。全联写景写情颇为别致,集句用得自然贴切。
春盈瑞草名花上,人在卿云旭日中。神州喜庆康平世,虎岁承欢幸福春。齐墨祝博友们新年快乐,合家幸福!
5.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 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例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 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 (3)、借喻 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这幅对联也用了借喻修辞手法,全联以物喻人的谦虚精神和诚恳态度。
2、叠字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是北戴河孟姜女庙中的一副对联,运用七个了迭字而读音不同的汉字,是天下名对之一。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杭州西湖的一副连珠迭字联,美妙吗?苏州网丝园有一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以迭字来描写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变化和园中莺飞燕舞、花艳叶茂的情景。
福州南门外有一茶亭,柱联为: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好山多情,好水无忧。
本联以迭字表现置身青山绿水间、超然物外、其乐无穷的情趣。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3、比拟比拟是作者在对联创作中根据需要采用的一种把人比喻成物体,或者把物体比喻成人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们通常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运用比拟法,可以使对联更加生动,意味深长。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 (1)、拟人 拟人是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使所描绘的事物人格化,增强感情色彩。
请看下面这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 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等植物、时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如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一样,对死者寄予无限的哀思。
再举一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明代对联高手解晋撰写的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拟人兼比喻的妙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2)、拟物 拟物是将人当作物来描绘。
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褒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请看下联: 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 4、拆字清代有一副禁烟的对联: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上联“因”与“火”合成“烟”;“若”缩短那一撇为“苦”。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全”分为“人”和“王”。
拆字联运用很广。传说朱元璋想进攻东吴,有一天,他写好一上联给军师刘基: 天上口,天下口,志在吞吴。
刘基大胆说出了自已的想法,鼓励朱元璋出兵,他对道: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朱元璋看了下联,定下了进攻东吴的决心。
拆字联本来就难对,若再加一些条件,就更难了。唐末诗人李群玉和塾师联对,塾师说:“我出个拆字对,结尾要用一句唐诗。”
他念道: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李群玉不愧才子,对道: “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以下两联是拆字联中的佳作: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日西将酉酱难晒山石岩边古木枯近人。
6. 用对联形式和衬托手法的古诗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修辞的诗句和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