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子昂最著名的一首诗
陈 子 昂(约 659 ~ 700 )
唐 代 文 学 家。 字 伯 玉, 梓 州 射 洪 (今 属 四 川) 人。 因 曾 任 右 拾 遗, 后 世 称 陈 拾 遗。 青 少 年 时 轻 财 好 施, 慷 慨 任 侠。 24 岁 举 进 士, 以 上 书 论 政 得 到 武 后 重 视, 授 麟 台 正 字。 后 迁 右 拾 遗。 曾 因“ 逆 党” 反 对 武 后 而 株 连 下 狱。 在 26 岁、36 岁 时 两 次 从 军 边 塞, 对 边 防 颇 有 些 远 见。 38 岁 辞 官 还 乡, 后 被 县 令 段 简 迫 害, 冤 死 狱 中。 陈 子 昂 主 张 改 革 六 朝 以 来 绮 靡 纤 弱 的 诗 风, 恢 复 《诗 经》 的 “风、雅” 传 统, 强 调 比 兴 寄 托, 提 倡 汉 魏 风 骨。 存 诗 100 余 首, 其 中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是 《感 遇》 38 首、《蓟 丘 览 古 赠 卢 居 士 藏 用》 7 首 和 《登 幽 州 台 歌》。 他 的 律 诗 较 少, 但 如 《晚 次 乐 乡 县》、《渡 荆 门 望 楚》、《春 夜 别 友 人》、《送 魏 大 从 军》 等 五 律, 音 节 浏 亮、风 格 雄 浑。 显 示 出 近 体 诗 趋 向 成 熟 时 期 的 特 色 和 刚健 有 力 的 诗 风。 陈 子 昂 是 唐 诗 革 新 的 前 驱 者。 其 诗 思 想 进 步 充 实, 语 言 刚 健 质 朴, 对 唐 代 诗 歌 影 响 巨 大, 张 九 龄、李 白、杜 甫、元 稹、白 居 易 都 从 中 受 到 启 迪。 但 他 在 大 力 反 对 颓 风 的 同 时, 忽 视 了 六 朝 诗 人 长 期 积 累 的 艺 术 经 验。 其 诗 往 往 质 朴 有 余 而 文 采 不 足, 有 些 诗 篇 语 言 较 枯 燥, 形 象 不 够 鲜 明。 陈 子 昂 亦 是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的 前 驱 者。 他 的 散 文 虽 仍 夹 杂 部 分 骈 偶 语 句, 但 大 体 上 质 朴 疏 朗, 接 近 先 秦 两 汉 古 文, 改 变 了 唐 初 文 风, 但 其 散 文 成 就 不 及 诗 歌。 子 昂 死 后, 其 友 人 卢 藏 用 为 之 编 次 遗 文 10 卷。 明 弘 治 年 间 杨 澄 校 刻 杨 春 本 《陈 伯 玉 文 集》 10 卷, 收 辑 作 品 较 多。 今 人 徐 鹏 校 点 的 《陈 子 昂 集》 比 较 完 备。
2. 关于陈子昂的诗歌的特点
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
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歌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
陈子昂的诗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
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
陈子昂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当然,陈子昂的诗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他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学习得不够。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集中竟没有一首七言诗《感遇诗》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诗影响,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更难能可贵的。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扩展资料:
陈子昂个人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度从军边塞,对边防事务颇有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罗织罪名,加以迫害,最终冤死狱中。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