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推荐几本关于汉魏六朝世族的权威著作,以及汉魏六朝诗歌的权威著
曹道衡《先秦两汉文学史料》,中华书局
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
王永平 《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编 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玄学论稿》 汤用彤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著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版
《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 陈洪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钱志熙著 东方出版社1997年6月版
《六朝美学》 袁济喜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魏晋南北朝史》 王仲荦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魏晋南北朝赋史》 程章灿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 版
《世族与六朝文学》 程章灿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 刘跃进著 三联书店1996年3月版
《中古文学文献学》 刘跃进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玉台新咏研究》 刘跃进著 中华书局2000年版
《六朝世族中的谢氏集团》 丁福林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刘师培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中古文学史论集》 王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著 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仲陵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
《中古文学论稿》 陈庆元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詹福瑞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中古文学与文化研究》 刘文忠著 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林庚等编 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
《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 周建江辑校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南北朝隋诗文纪事》 周建江辑校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胡国瑞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版
《八代诗史》 葛晓音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魏晋南北朝诗学》 陈顺智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汉魏六朝诗讲录》 叶嘉莹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詹福瑞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著 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1月版
《乐府诗述论》(增补本) 王运熙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还有一些文学史料类的,可以挑中古文学部分看看。
2. 何谓门阀士族
两晋南北朝的氏族门阀制度 2006-10-28 00:13:34 大中小 三、两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制度 ⒈门阀的概念 我国古代仕宦显贵人家的大门外矗立着两根柱子,“在左曰阀,在右曰阅”(《玉篇·门部》)。
主人用它来自序本户的功状,阀阅就成了达官贵人之家的一种标志。 因此,在中国古代那些世代为官的人家,又常被人们称为门阀、阀阅、门阀士族、阀阅世家等。
这里所说的门阀、阀阅泛指豪门著姓的门第家世。宋朝文人秦观《王俭论》:“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
两晋南朝,门阀世家垄断政权。 ⒉士族制度的形成 西晋政权以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作为其统治基础,士族制度与士族政治得以巩固和发展。
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中正只重门第,当时有人写了专门记载士族的族姓家谱,中正就以此为依据评定人物品级,完全不看才德。
这样,西晋政权完全被士族垄断,出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经济上,品官占田荫客制保证了士族的经济特权。 士族制度的加速形成和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也是西晋政治腐朽黑暗的重要方面。
⒊士族制度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势力之盛达到巅峰状态。 那时候,门第成为衡量贵贱的唯一标准,士族凭借自己的出身门第,享有特权,处处高人一等。
永嘉之乱以来,大批士族迁到南方,“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他们与江南原有士族共同成为东晋政权的统治柱石。 士族势力膨胀,特别是王、谢、庾、桓等高门士族,社会地位极其尊贵,权力极大,“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
东晋与南朝前期,士族为了保持自己优越的门第族望,保持自己的高贵血统,非常注重婚姻上的门当户对。 他们只许同等门第的士族之间相互联姻。
“婚宦失类”就会遭到士族鄙视,并群起而攻之。 南齐时,东海人王源嫁女予富阳满氏。
王源是士族,“胄实参华”,世代为官,其曾祖还担任过尚书右仆射,而满氏“姓族士、庶莫辨”。这件婚事使南朝士族大惊大哗,御史中丞沈约专为这件事上奏弹劾王源,他说“王满连姻,实骇物听”,指责王源“玷辱流辈,莫此为甚”,要求皇上“以见事免源所居官,禁锢终身”(《奏弹王源文》)。
后来,侯景叛魏投奔南梁,他曾提出要与王谢望族通婚,梁武帝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就是认为侯景与门第最高的士族著姓不班配,只能与次等士族通婚。
侯景闻之大怒曰:“会将吴儿女以配奴!”(《南史·侯景传》) ⒋士族制度的衰落 南方士族在东晋、南朝前期势力最盛。 他们为了维护特权地位和既得利益,宣扬士庶天隔。
但是,特权也造成了他们的无能,士族中的许多人已成了寄生于社会的废物。士族不愿带兵打仗,一些庶族就凭借军功,渐握实权。
如刘裕就是这样权势大张,控制政权,最终建立起刘宋王朝。 士族不屑做那些事务烦琐的官,自己的能力又差,南朝寒人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东晋南朝士族权贵曾经显赫一时,炙手可热,但那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东晋末年,士族渐趋衰落。
南朝后期,特别是侯景之乱的冲击之后,晋朝南渡时迁来的百家士族已经“覆略殆尽”。 李白感叹“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
刘禹锡《金陵五题》之第二首《乌衣巷》,讽刺士族的没落消亡。 诗中乌衣巷、朱雀桥是当年王谢豪门居住和出游的地方,那时这里非常热闹煊赫,而今却是一片凄凉冷寂景象。
刘禹锡感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 《拟行路难》这首诗的背景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由于实行导致士族、庶族等级特别森严,广大庶族寒士很难跻身到上流行列,所以很多庶族学子心情郁闷,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
教案里面有
4. 咏史(其二) 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有志之人怀才不遇的普遍现象.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咏史
朝代:魏晋
作者:左思
原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译文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有志之人怀才不遇的普遍现象.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
咏史
朝代:魏晋
作者:左思
原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译文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