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词中有许多景中寓理的诗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他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学习使用无止境的,人们要时常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更加渊博。
2. 有关寓理的诗句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
3. 游园不值,诗中景中寓理的句子是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
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哲理就是:“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4. 借景寓理的诗句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5. 景中寓情的句子
借(写)景抒情 与 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这里也有一篇可以参考的 (不错) /z/q893286276.htm。
6. 景中寓情的句子
景中寓情: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景中寓理:它是渺小的,若非我低下头,绝不会看到它。它的花也是平凡的,在高贵、鲜艳的月季比衬下,甚至显得有些龌龊,然而,我却猛然觉得,它最美,它就那么渺小却真实的活着,对于无尽缤纷的鲜花视而不见,活出真实的自己,开出自己的花朵。
————《最美丽的生命》)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都是自己想的,希望可以帮助你!!。
7. 写景寓理的古诗
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湘江秋夕
【唐】杜荀鹤
三湘月色三湘水,浸骨寒光似练铺。
一夜塞鸿来不住,故乡书信半年无。
边上晚秋
【唐】杜牧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早夏
【唐】胡宿
井辖投多思不禁,密垂珠箔昼沈沈。
睡惊燕语频移枕,病起蛛丝半在琴。
雨径乱花埋宿艳,月轩修竹转凉阴。
一春酒费知多少,探尽囊中换赋金。
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早春夜望
【唐】李端
旧雪逐泥沙,新雷发草芽。晓霜应傍鬓,夜雨莫催花。
行矣前途晚,归与故国赊。不劳报春尽,从此惜年华。
8. 借物寓理的古诗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其实这首诗是诗人借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来比喻读书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