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荷塘的诗句
>
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
>
友人致电来,
邀我游苑址。
斜风雨数点,
新月柳几枝。
行到近春园,
立观荷花池。
莲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风带露沾侬身
待到花开如满月
览胜谁记种莲人
>
古柳垂堤风淡淡,
新荷漫沼叶田田。
白羽频挥闲士坐,
乌纱半坠醉翁眠。
游梦挥戈能断日,
觉来持管莫窥天。
堪笑荣华枕中客,
对莲余做世外仙。
>
燕园不可采莲
莲叶空自田田
无鱼戏在莲中
我亦难入莲间
>
朱颜碧墨放池畔
舞袖挥毫对玉莲
尽态极妍宛若生
一脉幽香把君难
>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
花中君子来哪方
婷婷玉立展娇容
暖日和风香不尽
伸枝展叶碧无穷
纵使清凉遮炎夏
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愿纤尘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
陆上百花竞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与桃李争春风
七月流火送清凉
>
京北秋来风景异,
天高云淡雁迷离;
踏破铁岭无觅处,
寻遍荷塘空水遗;
无可奈何秋睡去,
仙衣胜雪倾心起;
何故幽叹无缘见,
夏风十里一潭碧。
>
萧瑟秋风百花亡
枯枝落叶随波荡
暂谢铅华养生机
一朝春雨碧满塘
明月千里远山外,似水银光浸如流.
但见嫦娥舞白玉,且啜吴刚桂花酒.
天涯婵娟共此时,桂树清风香盈袖.
忽闻锦鲤击水声,鱼跃碧波清辉游
2. 有关鱼的诗
鱼 一夜的诗
--给S
没有什么比夜晚更加潮湿
没有什么 除了一座濒临死亡的教堂
和一条握住钟声的鱼
苍白的水星下 鱼哭泣着
空虚的铁锚逆流而行
作为一条呼吸物质的鱼
除了摇动星云的摇篮 编织波浪的睡衣
他还会在有生之年梦到刀刃
梦到在空旷的街道上奔跑
看着自己在面孔中生长的疲惫
仿佛老去 死在上升的台阶上
那灰色的鱼子说过
所有的鱼子都是潮汐 所有的
由于鱼一个陌生的手势
女孩在月光下撕毁大海
而鱼从海岬的脚踝滑过
低声吟诵着水草 空气 和但丁
水星睡去……
衰败的摇篮还在抖动
潮湿无比的鱼静驻水下
张开失去温度的眼睛
他还在诗的黑暗中游着
放弃了生而为水的权利
对于一条鱼而言
海 是沉没的火柴 擦亮
擦亮这盐 这面前汹涌的海水
让结伴而行的词语燃烧
让一些句子静默着 沉入水中
对于吴芳谷所作的《带鱼图》,王兰若在观画后题诗一首,诗曰:为问买来海鲜无,生葱银带入画图。惟妙惟肖神韵足,不愧岭表一名儒。
3. 关于荷塘的诗句或成语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青阳渡 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
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4. 关于采莲的诗词
莲曲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七绝】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芙蓉:即荷花。
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的一番景色。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5. 形容金鱼的诗句
一、古代金鱼的诗词
《题戏荇鲦鱼扇》
濠上独游时,妙契庄生旨,
我心素已愉,轻鲦乐如此。
《落花游鱼图》
一鱼掀苹钱,一鱼绕苹梗,
一鱼唾花须,一鱼唼花影。
《题翠鸟窥鱼图》
图绘本非真,万物唯心出。
纵有伫鱼情,终无得鱼日。
《桃李花玳瑁鱼横卷》
曲径接芳塘,文鳞散霞绮,
此日踏成蹊,非关桃与李。
《海棠金鱼轴》
尾展拖轻縠,妆新炫绛霓,
画成虚半幅,留待少陵题。
《题 画》
风过落蔷薇,幽香袭人骨,
我欲呼潜鳞,共此淡黄月。
《戏 莲 图》
鱼戏叶南北,鱼戏叶西东,
为尔戏四匝,莲叶画当中。
《葡萄金鱼》
马乳低垂水,龙须乱飐波,
露浓鱼中酒,一夜醉颜酡。
《蓝龙睛鱼》
色分鸦背冷,光掠鬓边寒,
除碾蓝田玉,应嗟赋采难。
《题 画》
池水开青萍,鱼驯呼可出,
我笑沧浪翁,沿桥留竟日。
《秋蒪金鱼图》
蒪缕滑香涎,文鳞灿金色,
未敢画鲈鱼,恐君怀故国。
《水仙金鱼》
露重黄冠湿,风过玉佩闻,
双螭如可御,微水度湘君。
《隆福寺市鱼归,即写之入画》
拔钗换得买鱼钱,(注)
腮鬣红流丽欲然。
瓦盎剧怜春水窄,
画中为染绿杨天。
注:王渔洋诗“爱傍横塘不归去,拔钗亲市七星鱼”。
《杨柳游鲦》
湘竹帘疏似水虚, 欲秋天气晚凉余。
小斋活计如相问, 三尺垂杨二寸鱼。
《写齐腮红鱼戏以梅花补景》
横斜已见早梅芳, 淑气舒鳞濯野塘。
疑是含章宫内种, 额黄犹作寿阳妆。
《题榴花金鲤鱼轴》
四月石榴红似火, 三春金鲫赤于猩。
一齐收入生绡里, 上下波光照眼明。
《忆金鱼池》
城南不到已经年, 旧景时因画思牵。
最爱横塘塘外路, 赤鳞波接绿杨烟。
6. 带“莹”“萍”“月”的诗句
带“莹”的诗句:
岩壑恣登临,莹目复怡心。
参差碧岫耸莲花,潺湲绿水莹金沙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良匠曾陶莹,多居笔砚中。
冰条耸危虑,霜翠莹遐眄。
瑶策冰入手,粉壁画莹神。
潜滑不自隐,露底莹更新。
定如拱北极,莹若烧玉英。
带“萍”的诗句
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相从顾恩不雇己,何异浮萍寄深水
纵棹洄沿萍溜合,开轩眺赏麦风和。
水萍争点缀,梁燕共追随。
烟柳青凝黛,波萍绿拨醅。
花低妆照影,萍散酒吹醅。
历历天上星,沉沉水中萍。
藻涩讶人重,萍分指鱼游。
浮萍失绿水,教作若为流。
紫燕枥下嘶,青萍匣中鸣。
带“月”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