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有《汉宫秋》的一些诗句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护弗篙煌蕻号戈铜恭扩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2. 想请教一下 汉宫秋里的一个句子,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尤其是“三
即《阳关三迭》。琴曲。琴谱以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之曲。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 巫山 晓。” 元 宋方壶 《斗鹌鹑·送别》套曲:“肺腑,恨怎舒,《三叠阳关》愁万缕。”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凄怆似和半夜 楚 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三折:“本弹的是一曲《凤求凰》,倒做了《三叠阳关令》。”
参考资料来自网络
3. 关于“流云”的诗句有哪些
1、《白云泉》 唐-白居易
原文: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译文: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2、《关山月》 唐-李白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宋-苏轼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4、《襄邑道中》 南宋-陈与义
原文: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5、《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原文: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4. 体现出秋的寂寥的诗句
古人逢秋悲寂寥
真道天凉好个秋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红叶飞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塞下秋来风景异,羌笛悠悠霜满地
寂寂柴门秋水阔
砧声新报汉宫秋
蝉鸣黄叶汉宫秋
秋尽江南草未凋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银烛秋光冷画屏
巴山夜雨涨秋池
洛阳城里见秋风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枫叶荻花秋瑟瑟
唯见江心秋月白
高高秋秋照长城
秋风叶下洞庭波
红藕香残玉筸秋
乐游原上清秋节
春花秋月何时了
秋到边城角青哀
楚天千里千秋
布被秋宵梦觉
大漠穷秋寒草衰
5. 马致远诗句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6. 《汉宫秋》 翻译,行行好
元朝四大悲剧之一,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汉宫秋》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
历史上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如《乐府诗集》中的《昭君怨》,是谱成乐曲歌辞的代表,笔记小说
《汉宫秋》《西京杂记》(晋葛洪撰,一作汉刘歆撰)中的《王昭君》也很有影响;后世吟咏昭君的诗歌为数更多。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抒发作者的愤懑。
王昭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曾不断被增饰,并逐渐成为民间说唱文艺的题材。敦煌《王昭君变文》是唐代作品,前部残缺,后文表现了王昭君思乡的郁郁心情,虽然单于对她百般体贴,也未能取得她的欢心,终因愁病身亡。宋代歌舞曲传踏中也有谱写昭君事迹的篇章。
《汉宫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第二,将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图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谴责的主要对象。第三,王昭君未入匈奴便投河自杀。
这样,昭君故事便被赋予了新的主题。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
《汉宫秋》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乾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从当时的现实来看,正是对金、宋亡国之臣的批判。
在描绘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中,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了深沉的忧伤情绪。特别是作品第4折描写昭君去后,汉元帝听到大雁悲鸣,倍增伤感,在反复吟叹中抒发了他的满腔愁绪。这与白朴《梧桐雨》第4折的情调和手法颇为相近,都是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作者情怀,但又各具特点,传为绝唱。
王昭君在《汉宫秋》中虽不是主唱脚色,但被塑造得相当成功,成为明、清时代有些戏曲作品中昭君形象的依据。她深知摆在面前的将是难以承受的塞外风霜,而为了汉室江山,不得不出塞和番。她临行留下汉家衣裳,在汉匈交界处投江而死。这些情节着墨不多,却有力地点染了她崇高的气节,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请看链接
参考资料: /w/bk%3A_%E6%B1%89%E5%AE%AB%E7%A7%8B/#
7. 关于韩翃的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韩翃《寒食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韩翃《寒食 》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韩翃《章台柳·寄柳氏》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 韩翃《宿石邑山中》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 韩翃《宿石邑山中》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 韩翃《同题仙游观》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 韩翃《同题仙游观》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 韩翃《同题仙游观》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8. 马致远的《汉宫秋》翻译
楼主您好,
元朝四大悲剧之一,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汉宫秋》
《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
历史上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如《乐府诗集》中的《昭君怨》,是谱成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43762乐曲歌辞的代表,笔记小说
《汉宫秋》《西京杂记》(晋葛洪撰,一作汉刘歆撰)中的《王昭君》也很有影响;后世吟咏昭君的诗歌为数更多。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抒发作者的愤懑。
王昭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曾不断被增饰,并逐渐成为民间说唱文艺的题材。敦煌《王昭君变文》是唐代作品,前部残缺,后文表现了王昭君思乡的郁郁心情,虽然单于对她百般体贴,也未能取得她的欢心,终因愁病身亡。宋代歌舞曲传踏中也有谱写昭君事迹的篇章。
《汉宫秋》不拘泥于史实,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首先,剧本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改为匈奴强盛,昭君出塞是在胁迫下进行的,从而突出了王昭君对祖国深沉的感情。第二,将画工毛延寿的身份改为中大夫,索贿未成,将昭君的画图献给单于,唆使匈奴攻汉,成为被谴责的主要对象。第三,王昭君未入匈奴便投河自杀。
这样,昭君故事便被赋予了新的主题。这是元代初期,金、宋相继灭亡后民族情绪的曲折反映,在当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
《汉宫秋》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剧中借汉元帝之口,斥责不能保卫国家的文臣武将:“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乾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从当时的现实来看,正是对金、宋亡国之臣的批判。
在描绘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思念中,渗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了深沉的忧伤情绪。特别是作品第4折描写昭君去后,汉元帝听到大雁悲鸣,倍增伤感,在反复吟叹中抒发了他的满腔愁绪。这与白朴《梧桐雨》第4折的情调和手法颇为相近,都是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作者情怀,但又各具特点,传为绝唱。
王昭君在《汉宫秋》中虽不是主唱脚色,但被塑造得相当成功,成为明、清时代有些戏曲作品中昭君形象的依据。她深知摆在面前的将是难以承受的塞外风霜,而为了汉室江山,不得不出塞和番。她临行留下汉家衣裳,在汉匈交界处投江而死。这些情节着墨不多,却有力地点染了她崇高的气节,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请看链接
9. 《汉宫秋》简介
剧情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