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赞美古代廉洁清官的对联
历代清官为官清正,大义凛然,具有感人至深的人格力量。
有的对联佳作是对他们的褒扬,有的对联佳作是他们创作和留下的精华,这些都是他们高尚人格的反映,光彩照人,流传千秋,回味无穷。 南宋余玠,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
他到任后,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 一柱擎天头势重; 十年踏地脚跟牢。 横批“靠实功夫”。
这是一副对联,这是一篇用文字叙述的简洁明了的就职演说。强调为官一任,责任重大,非同儿戏,不敢掉以轻心。
苦干十年,争取交给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明代况钟,字伯津,江西靖安人。
任苏州知府十三年,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上任以后,清理积案,平反冤狱,除暴安良,深受百姓爱戴,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他死于苏州任上,归葬靖安故里。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墓后的清风亭上镌刻了一副对联: 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 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两句对联,两句疑问,读后发人深思。
清朝嘉靖年间有位清官藩司参议钱显,他在任上时,令所属官衙都要贴上对联: 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 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上联告诫官员人格与贿赂是不可兼得的,鬼神和民众是无法欺骗的,下联告诉官员对民宽爱,民敬官员,鬼神保佑,官运长久。
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为官清廉,任人唯贤,曾题联悬于吏部大堂: 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 仕于外者,以苞苴人都为羞。 羞耻观念常挂于心,藉以自律,藉以警世。
清代余小霞为官清正,深受人民敬仰。他的诗写得好,对联也写得很不错。
他任三防主簿时的在衙门里撰写了一副对联: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斯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珍惜官位的来之不易,珍惜民众期盼之情的难得,应勤政爱民,做到问心无愧。
他还为桂林知府的仪门撰写了一副对联: 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 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告诫官民知法守法,莫作非分之想。
表明心迹,不存苟且之心。 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一副流传久远的对联: 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 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太守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谨慎行使手中权利的清官廉吏形象,跃然纸上,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清代潘先珍,他为官清正廉明,被当地百姓称为"青天"。
他在任蓬溪县令时,在县衙三堂曾自题一联: 扣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他反省自己,兴利太少。发出感叹,旷官过多。
古人有如此境界,实在难得。 清代余云焕所撰在与义府撰写了大堂联: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 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告诫官吏,清正廉洁非异事,责问官吏,自身俸禄从何来?看似平常,却颇具深意,耐人寻味。
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曾撰写对联警醒自己,言词恳切,颇为感人: 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命恩情。 清代武承谟为无锡县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悬挂了对联,这是安民告示,这是施政纲领。
衙前照壁上的对联是: 罔违道,罔怫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 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悬挂在大堂上的对联: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清代清官的赵慎畛,在桂林府衙撰写的对联,表达了他其克已奉公,廉洁奉公的决心: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河南内乡县衙大堂楹联,把贪污害民提高到欺天负国的高度,真是掷地有声,充满正气: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权势极大,但他手握重权不专权,巧妙地以对联的形式表明心迹,自己决心官清似水,为民作主: 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十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 官作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十五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
他在大堂撰写对联: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忌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以自身经历举例,告诫法度的森严,执法的公正,立志当官不糊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清康熙年间,史书上称赞徐士林“治狱如神,多决疑案”。任皋司时,在大堂自题楹联: 看阶前草青苔绿无非生意 听墙外鸦啼鹊噪恐有冤魂 对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向民众表明自己的决心,体恤百姓,断案精细,杜绝错案冤狱的发生。
中国古代清官对联佳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精品,艺术纯熟,精巧别致,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欣赏这类充满正气的对联,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让人警醒,让人沉思。
欣赏清官对联,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思想领悟。一举多得,弥足珍贵。
今天阅读和欣赏这些对联,也不无裨益。
2. 颂清官 敬清廉的诗歌 故事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3. 古代清官,名士的廉洁对联
古代的官员和名士们,在官署里和自己的书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这些对联体现着浓郁的廉洁、廉政思想和淡泊,清静的情怀,即便是今天读来,依然具有积极的思想性和高雅的欣赏性。下面,我们分两部分略作介绍:
一、古代官署联
宋代以来,随着对联的普及,许多有才学的官员们,开始在官署里面悬挂对联,表达政愿。据考证,南宋末年将领,湖北武穴人余介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曾在行署题了一副对联
一柱擎天头势重;
十年踏地脚跟牢。
这副联就是最早的官署联。在这副对联中,天、地、柱分指天子、百姓、地方官。上联是说地方官,上受皇命的重托, 重任在肩就如同一柱擎天一样;下联是说,地方官只有深入老百姓,才能站稳自己的脚跟。
到了明清两代,大小衙门题联之风大盛。于是官署联便成了中国对联中独特的一枝奇葩。
说起古代官署对联,我们不得不提及河南内乡县衙的一副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
4. 颂清官和敬清廉的诗歌和故事
2. 陋室
虽说是,
几间陋室,
几张破旧桌椅。
却常常一歌未竟,
接着一歌又起。
至今日,
歌犹唱,
只是不见我和你。
今非昔比,
今一种歌声,
万种欢笑,
又有谁珍惜?
走过了,
天涯路千万里,
谁怜天涯浪子?
欲作彩书无片纸,
捏碎那支破笔。
多少事,
已成梦,
还谈什么忧和喜?
少柴无米:
一个铺盖卷,
一捆破书,
图清静而已。
5. 古代清官做的清廉的事
海瑞: 海瑞中举人。
到北京,即拜伏于宫殿下献上《平黎策》,要开辟道路设立县城,用来安定乡土,有见识的人赞扬海瑞的设想。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到学宫,部属官吏都伏地通报姓名,海瑞单独长揖而礼,说:“到御史所在的衙门当行部属礼仪,这个学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屈身行礼。”
迁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一日海瑞母亲大寿海瑞上街买了两斤肉,屠夫感慨到“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做上海大人的生意啊”。
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索要见面礼,海瑞不给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
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袋有金子数千两,收入到县库中,派人乘马报告胡宗宪,胡宗宪没因此治罪。
都御史鄢懋卿巡查路过淳安县,酒饭供应的的十分简陋,海瑞高声宣言县邑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懋卿十分气愤,然而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字,只得收敛威风而离开,但他嘱咐巡盐御史袁淳治海瑞和慈溪知县霍与瑕的罪。
霍与瑕,是尚书霍韬的儿子,也是坦率正直不谄媚鄢懋卿的人。当时,海瑞已提拔为嘉兴通判,因此事贬为兴国州判官。
过了很长时间,陆光祖主张文官选举,提拔海瑞任户部主事。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去朝廷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圪求福。
总督、巡抚等边官大吏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自杨最、杨爵得罪以后,没有人敢说时政。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海瑞单独上疏。临死时还记得欠户部5钱材火钱。
死后,皇帝谥号忠介,送葬时,全城的百姓都赶来送葬。 寇准: 寇准罢宴 相传在宋淳化年间,青年时代的寇准,得到宋太宗的信任,提升为参知政事。
不久太宗又亲自为寇准主婚,与赵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国公宋准的幼女宋娥成亲。新婚期间,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准与宋娥正在欢宴,门官报说寇准的家乡人要见,寇准忙让来人进来。不一会,门官领来一个衣着破烂的老汉,寇准一看,十分惊慌,原来是自己的舅父赵午来到,寇准忙拉夫人宋娥上前拜见,侍女们忙搬来椅子让老人上坐。
老人坐定以后,两眼发呆,随即又大哭起来。寇准急问家中出了什么大事。
问了半天,老人才长叹一口气,叫着寇准的小名,说:“牛娃子,我进了这相府,见你这么荣华富贵,又听人说你整日歌舞酒宴,叫我不由得想起了我那可怜的老姐姐,她一辈子受苦受难,没过一天好日子。”寇准听舅父说起母亲,慌忙跪倒在地,说:“都是外甥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亲早年的苦楚。”
赵老汉擦了擦了眼泪,拍着寇准的肩膀说:“牛娃子,那年你爹去世,你才十岁,你娘昼夜纺线织布,供你读书,我送你上华州会试,你穿的蓝布袍子补丁裤子。你现在当了大官,又招了皇姨,从地下到天上了,欢乐几天就是了。
可你天天作乐,夜夜饮宴,你娘受过的苦,百姓们受的艰难你全忘光了吗?” 寇准忙给舅父叩头,说:“舅父指教,甥儿得益不浅,母亲去世时,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两全,是甥儿终生憾事。不过,母亲的苦楚,甥儿实不敢忘。
甥儿今为国家大臣,誓以上报宋王、下抚黎民为己任。”说罢,忙和宋娥劝舅父入席用饭。
老汉看着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却指着宴席说:“这一席饭够咱家乡一家人过几个月哩?你在京城里吃得这么好,可知道咱华州、同州今年大旱,颗粒未收,一斗米价涨到一千钱。现在还没过年,已闹起了饥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想到这里,我怎么能吃下这样好的饭呢?” 寇准也曾听说过家乡有旱情,可是从地方官的奏折里,却看不出灾情的严重程度。
听舅父这么说,顿觉自己失职,愧对乡里。他安排舅父住下,急忙回到大厅,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
第二天早朝,寇准将故里旱情如实奏给太宗,并请旨回陕西督赈和询察民情。太宗准奏,他回到陕西以后,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好事,还把关中的税赋免征三年。
张居正: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他认为当时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
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他的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基于上述看法,张居正决定从整顿吏治开始他的改革。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
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
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清朝清官写的关于廉洁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