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骨气的诗句
人有志,竹有节。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英雄流血不流泪。
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土耳其)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
希望可以帮到你
2. 有关骨气的诗句,快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 魏)曹植《白马篇》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南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唐)李颀《送陈章甫》
3. 关于交情的和关于骨气的诗句
写友情的:(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6)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7)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关于骨气的: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 魏)曹植《白马篇》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南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以《题竹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唐)李颀《送陈章甫》
4. 有关骨气的诗词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 魏)曹植《白马篇》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唐)李颀《送陈章甫》
5. 关于骨气的名句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人有志,竹有节。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英雄流血不流泪。 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土耳其)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