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贵州的浮玉桥为什么叫浮玉
浮玉桥的传说 浮玉桥连接 南明河两岸,关于浮玉桥的建立还有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 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
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 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 南明桥那里是块 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 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
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 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 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
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 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
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
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
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 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 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
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 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
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
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
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 注: ①甲秀楼,位于 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中鳌矶石上。
初修于明代,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 楼与浮玉桥相连, 柳岸堆烟,风景十分秀丽,是贵阳一大 风景名胜。
②贵阳在清光绪年间出了个 赵状元。 所谓明朝年间出了状元,实系讹传。
原先的浮玉桥,为9孔石桥,桥长约为100米,后因 临河修路,填埋两孔,还剩七孔,全场92米,宽七米。 因桥像一条玉带浮于水面,故称浮玉桥。
2. 【初二介绍家乡风景名胜作文要一篇介绍甲秀楼的文章,开头和结尾最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在古代就是天下第一的意思“秀”就是秀美的意思因为甲秀楼环境优美,认为是天下第一美的地方,故曰“甲秀楼”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 看行不行,不行的话我再找给你啊.。
3. 关于太湖的诗句
1.【又次前韵赠贾耘老】
作者:苏轼
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汤汤纳千派。从来不著万斛船,一苇渔舟恣奔快。仙
坛古洞不可到,空听余澜鸣湃湃。今朝偶上法华岭,纵观始觉人寰隘。山头卧碣
吊孤冢,下有至人僵不坏。空余白棘网秋虫,无复青莲出幽怪。(事见本院碑。)
我来徙倚长松下,欲掘茯苓亲洗晒。闻道山中富奇药,往往灵芝杂葵薤。诗人空
腹待黄精,生事只看长柄械。(杜子美诗云,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今年大熟期一饱,食叶微虫真癣疥。(贾云,今岁有小虫食叶,不甚为害。)白
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镰铩。安得山泉变春酒,与子一洗
2.水龙吟--太湖抒怀
太湖风卷如潮
千峰擂鼓涛天际
沧廊柳下
三山雾里
年年如此
鹿顶迎晖
昆仑存志
观潮人去
为一春长在
百花长见
吩咐水
别轻易
3.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梦魂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4.题 太 湖
天帝何时遣六丁,凿开混沌见双青。
湖通南北澄冰鉴,山断东西列画屏。
掩雨龙归霄汉暝,网鱼船过水云腥。
乘风欲往终吾老,角里先生在洞庭。
5.泛 太 湖
野坫投荒三四间,渡头齐放打鱼船。
数声鸿雁雨初歇,七十二峰青自然。
4. 关于贵州甲秀楼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人文景观
甲 秀 楼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决”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碑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低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寒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山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荡荡,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副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
5. 描写凤凰古城的诗词有哪些
1,《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宋代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掰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译文:自从凤凰城被攻破后,掰断头钗,满地都是摔碎的镜子碎片。天涯海角杳无信息。。梦里回到了辽宁海北,魂却断在了玉门关西。
2,《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3,《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代 李清照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译文: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4,《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宋代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译文:登上了金陵凤凰高台,已经看不见凤凰游的盛景了,只见浩浩长江汹涌澎湃,入海东流。那一批粉黛青蛾也都被掳离故国,唯有当年弃下的白骨,依旧掩埋在长江边野草丛中的古墓中。
5,《念奴娇·凤凰山下》 明代 张红桥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
译文: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为何不在今霄停歇。送别的三叠阳关曲还未唱完,城上啼鸟已经催人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