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时的打更词是什么
子时(23-次日1) 丑时(1-3) 寅时(3-5) 卯时(5-7) 辰时(7-9) 巳时(9-11) 午时(11-13) 未时(13-15) 申时(15-17) 酉时(17-19) 戌时(19-21) 亥时(21-23)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
“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下面再说复杂的: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
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福建广东的闽南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诗词中所常用的漏壶,即刻漏制记时法,最早出现于西汉,将一昼夜平分为一百个等分,也称百刻记时制。昼夜的比例是40:60,冬夏相反。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从上而下互相迭放的组合。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份,一昼夜共有二十四份,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更”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
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夜半或半夜之说一般是泛指,如《夜半歌声》,没有实指某点时唱,而是一段时间唱。
若要实指,就得在半夜之前后加字,那就有实指了,如三更半夜,实指了三更。又如过了半夜,实指“过了”,这时就有说法了;夜的一半在何时点,在正三更处,即子时四刻,现之零点正。
另外,在古军队营寨里也有打更的,不过击打的,不是木制的梆子,而是金质的,叫做“金。
2. 有关防火的诗句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释义: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2、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古代更夫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3、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孟郊《劝学》
释义: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4、火灾无情防为上,各家各户要提防。——《消防安全歌谣》
译:火灾没有感情预防第一,各家各户都要提防。
5、浅山寒放马,乱火夜防苗。——《寄边上从事》唐 郑谷
译:寒冷的天在小山上放马,夜晚要防止乱火点燃庄稼。
3. 关于大暑的诗句有哪些
1、《扇》
[宋] 谢枋得
蒲葵也解归掌握,纨素未应捐箧中。
莫把暗尘涴明月,好驱大暑来清风。
2、《萤》
[唐] 徐夤
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
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3、《题束季博山园二十首·安乐窝》
[宋] 牟巘五
冷石眠夏天,冰室透毛骨。
所以安乐窝,大暑苦不出。
4、《和王定国二首一》
[宋] 晁补之
可怜好月如好人,我欲招之入窗户。
人言明日当大暑,君看繁星如万炷。
想君映月读书时,清似列仙臞不肥。
我正甘眠愁日出,朝骑一马暮还归。
5、《似贤斋竹》
[宋] 曾几
大暑不可度,小轩聊复开。
只消看竹坐,不必要风来。
岂待迷时种,何妨腊月栽。
叶端须雨打,有句索渠催。
6、《登殊亭作》
[唐] 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7、《骤雨》
[当代] 钱钟书
大暑陵人酷吏尊,来苏失喜对翻盆。
雷嗔斗醒诸天梦,电笑登开八表昏。
忽噫雄风收雨脚,渐蜷雌霓接云根。
苍苍似为归舟地,试让前滩水涨痕。
4. 关于鸟鸣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里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鹤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5. 古诗中关于“离愁”的诗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不是这个频,正确的那个我打不出来,应该在加一个草花头)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梅子黄时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6. 找一些有关踢毽子的诗句
1. 鹧鸪天▪踢毽子
三五成群俏小丫,鸿毛成撮脚尖花。
翻旋羽舞千般好,跳跃毫飞一样佳。
身似燕,脸如霞。稚童闲趣忘还家。
前抬后打空中绚,串串银铃漫远涯。
2. 七绝·踢毽子(新韵)
奶奶杀鸡采羽毛,扎成毽子跳撒娇。
高低左右踢飞鸟,绕体停肩上发梢。
3. 日下新讴
前因居士
杨柳抽青复陨黄,儿童镇日聚如狂。
空钟放罢寒冬近,又见围喧踢毽场。
4. 清代北京竹枝词
青泉万迭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
忘却玉弓相笑倦,攒花日夕未曾归。
(“攒花”,即“数人更翻踢之”的踢毽游戏)
5. 北京民谣
载《帝京景物略》
杨柳儿活,抽陀螺;
杨柳儿青,放空钟;
杨柳儿死,踢毽子。
7. 关于打雷的诗句
1、投翣倚床,其音如雷。
——《蚊对》2、昨宵殷其雷,风过齐万弩。——《雷》3、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
——《雷》4、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沁园春》5、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闻雷》6、雕轮丹毂,杂沓展轻雷。——《满庭芳》7、水国春雷早,阗阗若众车。
——《闻春雷》8、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塞下曲》9、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怨歌行》10、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春雨早雷》11、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登单于台》12、雷声却擘九地出,殷殷似挟春俱来。——《雷》13、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游泰山六首》14、轻雷淡雨,似晚风、欺得单衣。——《新荷叶》15、闲人倚柱笑雷公,又向深山霹怪松。
——《雷公》16、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新雷》17、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春日》18、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19、泻雾倾烟撼撼雷,满山风雨助喧豗。
——《瀑布》20、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忆江上吴处士》21、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杂言诗》22、一啸震天河汉惊,春雷滚过远山鸣。——《雷阵雨》23、鼓腕腾棍晴雷收,舞腰困褭垂杨柔。
——《长歌行》24、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竞渡曲》25、夏租方减食,秋日更闻雷。
——《大驾西幸秋日闻雷》26、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四首》27、楼外轻雷,不问昏和晓。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28、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庐山瀑布》2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己亥杂诗》30、君不见,冬月雷,深藏九地底,寂默如寒灰。——《雷》31、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九歌·山鬼》32、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午日观竞渡》33、触处笙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
——《声声慢》34、雷车驾雨龙尽起,电行半空如狂矢。——《中夜闻大雷雨》35、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36、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远别离》37、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五月十九日大雨》38、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沁园春·梦孚若》39、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满江红·汉水东流》40、雷车动地电火明,急雨遂作盆盎倾。
——《七月十九日大风雨雷电》41、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42、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43、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44、电火雷车下九关,我行暮出郊原间。
——《七月十七晚行湖塘雷雨大作》45、惊雷奋兮震万里,威凌宇宙兮动四海,六合不维兮谁能理?——《惊雷歌》46、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47、雁入长天,羌管罢、陇云愁共解鞍临水,雷惊电散,雪溅霜浮。
——《木兰花慢》48、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49、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50、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51、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52、江甫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53、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山鬼》54、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55、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电,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