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小雁塔”的古诗词有哪些
《题雁塔》 唐代:许玫 宝轮金地压人寰,独坐苍冥启玉关。
北岭风烟开魏阙,南轩气象镇商山。 灞陵车马垂杨里,京国城池落照间。
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雁塔》 宋代: 艾性夫 君不见春初淮白鱼,秋深黄雀儿。
川潜山泊谁得知,灾身不幸甘且肥。官饕弗渠赦,竟作一网打。
头颅千百奉苞苴,猩红熊白风斯下。吾生亦何好,独坐味颇厚。
急符星火督虞人,覆巢空类无遗噍。宁逢江南射生手,莫遇雁门馋太守。
《减字木兰花·摇毫铸藻》 宋代:葛立方 摇毫铸藻。纵有微之应压倒。
万里鹏程。南省今书淡墨名。
胪传丹陛。月里桂花先著袂。
雁塔高题。玉季巍科尚觉低。
《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唐代:李商隐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老病僧。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游溧阳下山寺》 唐代:许坚 地枕吴溪与越峰,前朝恩锡灵泉额。 竹林晴见雁塔高, 石室曾栖几禅伯。
荒碑字没秋苔深,古池香泛荷花白。 客有经年说别林,落日啼猿情脉脉。
2. 关于小雁塔的诗句
古塔
作者 魏常林
古塔像位老人端坐在这里
一动不动地上千年
等着攀登的人们排成长龙
就像儿女们编织的一条毛围巾
冬去春来
陪伴着的是金灿灿的腊梅
青青的竹林
和弯腰驼背的老槐树
寒来暑往
变化着的是岁月年华
不变的是慈悲和平静
还有一颗怜子之心
坚守在这里
就是坚守一个家
游子归来
就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在古塔下思考
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喧嚣、挣扎和烦恼
只要精神上有了寄托和归属感
生活就会有新希望
落日送来五色的染料
星星和月亮是塔顶上的珍珠和宝石
在灯火的照射下
古塔坐化成了顶天立地的金菩萨
3. 形容小雁塔雪景的诗句
形容小雁塔雪景的诗句有:1、重温绮梦步南轩,可意梅花盛未残。
小院双枝堆旧雪,殿前一塔眺长安。2、傲揽风云对疾雷,震开神合自雄巍。
古槐横亘围蟠蟒,新蔓浮悬隔会垓。3、日暖寒坊客欲盈,寻梅荐福自关情。
上元庙会张佳彩,雁塔晨钟作梵声。4、废兴坠举阅千年,经译高僧信史传。
台殿虽隳塔犹在,沙弥不见寺空全。5、合是今生别有缘,慈恩荐福两情宣。
禅林钟鼓短长尽,雁塔诗名文武全。6、塔影斜长起暮钟,隔窗遥看酒旗红。
无边寂寞添愁绪,几处繁华闹古城。7、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
8、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9、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2、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1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 形容小雁塔雪景的诗句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译文: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译文: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译文: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译文:小屋主人听见柴门犬吠声,出来一看,风雪之夜有人投宿;旅人听见柴门犬吠声,喜出望外,风雪之夜有地方可投宿了。
5. 小雁塔的导游词作文350字
小雁塔坐落于一座3米高的砖砌高台基上,塔高45米,平面呈正方形,是一座早期的密檐式砖塔。所谓的密檐式是指从外观看起来檐数很多、檐层密集,而更多的密檐式塔檐数比层数要多很多,且每一层高度呈递减的趋势,明显不同于楼阁式的大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当初叫荐福寺塔,塔起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通体用青砖砌筑,磨砖对缝。塔各层南北开有半圆形券窗,底层南北镶以石门,石门楣及门柱上线刻有蔓草及供养天人图像,线条简洁、遒劲有力,自6层以上急剧收刹,使整体呈现出圆合秀丽的外轮廓曲线。注目端详,给人以苗条、俊俏、舒展的美感,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窈窕淑女。据史料记载,这座塔的修建前后不到3年,全部由皇宫里的人出钱集资所建。小雁塔的修筑质量很高,被誉为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比它晚100多年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仿照它来修建的。
在小雁塔北门的石门楣上有一块地震碑,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的朝廷命官王鹤在荐福寺居住的时候,听到僧人讲述小雁塔震合的故事深感惊奇,就写了一篇短文记刻在这块门楣上。碑文记载:1487年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震开了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就像开了一个大窗户,34
年后即1521年,关中又一次大地震,一夜之间小雁塔被震开的裂缝竟然又神奇地合在一起,当时人称之为神合,皇帝把它看作是国家的祥瑞之兆。
我们知道西安在历史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发生一次。小雁塔被震裂、塔顶震落见于明清的史籍及碑刻记载,但它又如何被震合呢?为了搞清“神合之谜”,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结果发现小雁塔地基是一个半球状的,有地应力分散的作用,类似于不倒翁的原理,对高大建筑确实有一定防震作用,但我们还是无法解释一个砖混结构的建筑如何能左右摇摆而不会碎落呢?再有,掉下来的砖又如何能够再上去呢?
通过科学分析和查阅考古资料,我们得出结论,小雁塔在地震后发生的裂缝并没有一尺多宽,且主体没有偏离中轴线,当时的夸张说法只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今天我们看到的浑然一体的小雁塔应归功于1964年国家拨专款对小雁塔进行的整修,弥合裂缝、加固塔身,才使它“老当益壮”、巍然挺立,成为古城西安不可或缺的一景。
沿着小雁塔内的单旋楼梯可攀援至顶,由于塔刹被震落,顶上极开阔,从这里俯瞅西安全景,真有登临出世界的感觉。
从塔上下来,必须经过这个没有选择的“不二法门”,它上面镑刻的“万汇沾恩”,告诉你所有经过它的人都会受到佛的荫福,这座石门是清代光绪年间建的。
继续往南走经过存放佛经的藏经楼,前面就是大雄宝殿了,这个由两个大殿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是寺院的主体,西边就是方丈就寝的方丈殿,荐福寺的大德高僧当年就是在这里讲经说法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众僧朗朗的诵经声。荐福寺在古代多次成为国立译经场,尤以唐代义净译场最为有名,义净法师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归国后在荐福寺住持译经工作,共译经56部、230卷,成为唐代继玄奘法师后又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唐中宗为他写的序中称颂他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
在这里居住过的高僧还有贵为国师的法藏、神僧僧枷、诗僧灵澈、空门才子栖白大师、书法大德高闲上人及一些外国的求法僧人,印度僧人金刚智、日本僧人圆仁等。他们不仅参加这里的佛事活动,还开译场教徒弟。他们与这里的许多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荐福寺成为传播佛教文化与中外友谊的圣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高僧大德,荐福寺才能够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