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写景的古诗 并赏析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
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
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
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
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
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
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
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
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
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
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
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
2. 描写景物的诗文及鉴赏
诗鉴赏之表达技巧篇 表达技巧设问角度 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③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
写景又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渔家傲》 【内容】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 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账。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赏析】: 此词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写景、抒情、比兴于一体,以新。
3. 有关风景的诗句 并加赏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4. 描写景物的诗文及鉴赏
诗鉴赏之表达技巧篇 表达技巧设问角度 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例①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例③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③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
写景又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阅读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渔家傲》 【内容】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 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账。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赏析】: 此词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写景、抒情、比兴于一体,以新。
5. 初中写景古诗词赏析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草、水、树、花、山、鸟),有什么特点(野草丛生、涧水流淌、树下无人、春花凋零、春山空寂、鸟儿空啼),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有),是什么情感(伤春,凄凉)。从这首写景诗中不难看出,作者选了草、水、树、山、花、鸟这样一组意象,可谓一句一景,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意象特点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6. 描写山水的古诗和赏析
五六、楚山欲雨图
举杯风雨中,
人去楼空。
可叹茫茫楚河水,
依旧只流东。
我借天上天公笔,
写君惨淡人生。
记当时:
只有楚山客,
愤世嫉俗,
难改初衷。
欲诉万种情,
石破天惊。
天下人落天下魄,
独做寥寥寒星。
喋血黄昏空喋血,
不见旧日雄风。
看今日:
空有凌云志,
弃我而去,
何太匆匆?
五七、千里江山图
“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五千年里数骄子:
武羞霸王,
文怒苏轼。
龙飞凤舞挥巨笔,
天下第一!
忽闻天外雷声急,
生灵亿万齐欢喜。
为赴大义轻生死: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多少豪情在诗集?
天开地辟!
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李正刚
7. 跪求写景的句子与赏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2、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3、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
4、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种句子可以用在描写秋天傍晚的景色的文章中。
但是用在其他地方就很不合适。《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还传递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诗人把一个银白的世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几句写早春景象,已可见早春禽事,但还不多,只不多几处,也不知谁家,形形色色的花,渐渐就要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还不够长,刚刚能没过马蹄。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写叶写花都着眼于颜色,而且都 是
静态的,不作细致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4,“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这首诗以还家为线索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落日、松风、草露、云光、山翠这些分散的景物,有机地联缀成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相宜的艺术画面。着墨不多,极富神韵。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
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清宁静的自然美啊!
8. 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有哪些
1.《江南春》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赏析: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
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2.《天净沙 春》 年代: 元 作者: 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3.《江雪》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4.《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赏析: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
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5.《长相思·汴水流》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赏析: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
它写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6.《春宫怨》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鹤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赏析:这首诗是代宫女抒怨的代言诗,其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之意。首联写因貌美而入宫,受尽孤寂,不愿梳妆,颔联写取宠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妆扮了。
颈联写景,春风骀荡,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残,寂寞空虚的情感。末联写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历来为人所推崇的名句。??关于此诗作者,历来有所争议。
欧阳修和吴聿以为周仆所为,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却断为杜荀鹤所作,且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证。
7.《清平乐·别来春半》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恨。乾德四年(966),李煜弟从善入宋不得归。
他思弟深苦,遂作此词。词并未拘泥与此一情,而是虚笔点染,描绘出一种扩大的感情境界与氛围。
词的开篇,点明事由与季节。为什么在春意正浓.春光明媚之时,却说“触目柔肠断”呢?原是“别来”之阴影笼罩了一切,触目之景还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和形象。过片紧承“别来”二字,“雁来音信无凭”既是景象的转换,也是情感深入,谓雁能传书,但是雁来人不来,雁归人不归,徒增愁恨。
“路遥归梦难成”又翻进一层,为所怀念之人设想,语意奇特,委婉之至。结尾二句以远接天涯.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在语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
8.《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赏析: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
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9.《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 年代: 宋 作者: 。
9. 描写景物的诗文鉴赏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这样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
10. 关于自然景物的诗句和赏析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