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小年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小年的诗句]使东川·汉江上笛(元稹)小年为写游梁赋,最说汉江闻笛愁,关于小年的诗句。
今夜听时在何处,月明西县驿南楼。元和五(元稹)小年闲爱春,认得春风意。
未有花草时,先醲晓窗睡。霞朝澹云色,霁景牵诗思。
渐到柳枝头,川光始明媚。长安车马客,倾心奉权贵。
昼夜尘土中,那言早春至。此时我独游,我游有伦次。
闲行曲江岸,便宿慈恩寺。扣林引寒龟,疏丛出幽翠。
凌晨过杏园,晓露凝芳气。初阳好明净,嫩树怜低庳。
排房似缀珠,欲啼红脸泪。新莺语娇小,浅水光流利。
冷饮空腹杯,因成日高醉。酒醒闻饭钟,随僧受遗施。
餐罢还复游,过从上文记。行逢二月半,始足游春骑。
是时春已老,我游亦云既。藤开九华观,草结三条隧。
新笋踊犀株,落梅翻蝶翅。名倡绣毂车,公子青丝辔。
朝士还旬休,豪家得春赐。提携好音乐,翦铲空田地。
同占杏花园,喧阗各丛萃。顾予烦寝兴,复往散憔悴。
倦仆色肌羸,蹇驴行跛痹。春衫未成就,冬服渐尘腻。
倾盖吟短章,书空忆难字。遥闻公主笑,近被王孙戏。
邀我上华筵,横头坐宾位。那知我年少,深解酒中事。
能唱犯声歌,偏精变筹义。含词待残拍,促舞递繁吹。
叫噪掷投盘,生狞摄觥使。逡巡光景晏,散乱东西异。
古观闭闲门,依然复幽閟。无端矫情性,漫学求科试。
薄艺何足云,虚名偶频遂。拾遗天子前,密奏升平议。
召见不须臾,憸庸已猜忌。朝陪香案班,暮作风尘尉。
去岁又登朝,登为柏台吏。台官相束缚,不许放情志。
寓直劳送迎,上堂烦避讳。分司在东洛,所职尤不易。
罚俸得西归,心知受朝庇。常山攻小寇,淮右择良帅。
国难身不行,劳生欲何为。醉歌行(杜甫)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
总角草书又神速,世上儿子徒纷纷。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
旧穿杨叶真自知,暂蹶霜蹄未为失。偶然擢秀非难取,会是排风有毛质。
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春光澹沱秦东亭,渚薄牙白水荇青。
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观项信水墨(方干)险峭虽从笔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
倚云孤桧知无朽,挂壁高泉似有声。转扇惊波连岸动,回灯落日向山明。
小年师祖过今祖,异域应传项信名。度涂山(寇泚)小年弄文墨,不识戎旅难。
一朝事鞞鼓,策马度涂山。涂山横地轴,万里留荒服。
悠悠正旆远,騑骖一何速。流月挥金戈,惊风折寒木。
行闻汉飞将,还向皋兰宿。冬夜读书(陆游)茂陵病后非平昔,瘦骨竛竮短发疏。
红烛悔从长夜饮,青灯喜对小年书。圣贤亲见生非晚,忿欲俱空死有余。
破屋颓垣君勿笑,更阑弦诵满吾庐。旅舍偶题(陆游)野店山桥策蹇驴,浩然聊喜遂吾初。
童颜几岁已辞镜,胎发今朝还入梳。小瓮漫营秋社酒,断编闲理小年书。
白云可笑犹多事,常向人间耐卷舒。雨夜南堂独坐(陆游)老夫眼暗牙齿疏,七十未满六十余。
故人欲尽谁与娱?独坐默诵小年书。北风日夜吹雨急,空村泥深屋茆湿。
凤皇览德乃下集,可怜飞萤常熠熠!和仆射牛相公追感韦裴六相登庸,皆四十余未(刘禹锡)坐镇清朝独殷然,闲征故事数前贤。用才同践钧衡地,禀气终分大小年。
威凤本池思泛泳,仙查旧路望回旋,资料共享平台《关于小年的诗句》()。犹怜绮季深山里,唯有松风与石田。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岑参)汉中二良将,今昔各一时。韩信此登坛,尚书复来斯。
手把铜虎符,身总丈人师。错落北斗星,照耀黑水湄。
英雄若神授,大材济时危。顷岁遇雷云,精神感灵祇。
勋业振青史,恩德继鸿私。羌虏昔未平,华阳积僵尸。
人烟绝墟落,鬼火依城池。巴汉空水流,褒斜惟鸟飞。
自公布德政,此地生光辉。百堵创里闾,千家恤茕嫠。
层城重鼓角,甲士如熊罴。坐啸风自调,行春雨仍随。
芃芃麦苗长,蔼蔼桑叶肥。浮客相与来,群盗不敢窥。
何幸承嘉惠,小年即相知。富贵情易疏,相逢心不移。
置酒宴高馆,娇歌杂青丝。锦席绣拂庐,玉盘金屈卮。
春景透高戟,江云彗长麾。枥马嘶柳阴,美人映花枝。
门传大夫印,世拥上将旗。承家令名扬,许国苦节施。
戎幕宁久驻,台阶不应迟。别有弹冠士,希君无见遗。
自遣(杜牧)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
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还称二千石,于我意如何?贺新郎(刘克庄)妾出於微贱。
小年时、朱弦弹绝,玉笙吹遍。粗识国风关雎乱,羞学流莺百啭。
总不涉、闺情春怨。谁向西邻公子说,要珠鞍、迎入梨花院。
身未动,意先懒。主家十二楼连苑。
那人人、靓妆按曲,绣帘初卷。道是华堂箫管唱,笑杀鸡坊拍衮。
回首望、侯门天远。我有平生离鸾操,颇哀而不愠微而婉。
聊一奏,更三叹。鹊桥仙(刘辰翁)轻风澹月,年年去路。
谁识小年初度。桥边曾弄碧莲花,悄不记、人间今古。
吹箫江上,沾衣微露。依约凌波曾步。
寒机何意待人归,但寂历、小窗斜雨。水调歌头(刘辰翁)我有此客否,难作主人翁。
小年自不相似,偶与大年同。见说东厢诸少,正。
2. 描写小年的诗句
诗句、诗词:
1、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2、多情少年,《红楼梦》中贾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3、捐躯赴国难的少年侠士,曹植的《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4、白居易《长恨歌》:
“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芙蓉如面柳如眉”
句子:
1、穿着月白色长衣,冰冷的面庞依旧掩不去令人迷醉的气息、那是一个撼人心弦的男子、坚毅的棱角、阳刚的五官、各有千秋、拼凑在一起完美无瑕、冰蓝色的眼眸似有雾气环绕、又似有一股浓浓的忧伤在里面
2、眉宇之间透着成熟,但不显得苍老,沉稳中带着狂傲,天生皇族骨子里自带的狂傲,但并不给人一种压力,深沉的双眼好似两条无底深渊,浑身上下散发这一种王者霸气。
3、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外表看起来好象放荡不拘,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看。一头湛蓝茂密的头发,一双剑眉下却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充满了多情,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清秀的眉目,狭长的眼,一身素衣,嘴角弯起来的弧度恰到好处,冷峻而不失温柔,淡雅而高贵。翩翩风度胜似嵇康,才学使李白杜甫等人都为之感叹。
3. 关于过小年的诗词有吗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唐代:司空图
甲子今重数,生涯只自怜。
殷勤元日日,欹午又明年。
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除夜
宋代: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元日述怀
唐代:卢照邻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一九九四年元日口占
近现代:启功
起灭浮沤聚散尘,何须分寸较来真。
莫名其妙从前事,聊胜于无现在身。
多病可知零件坏,得钱难补半生贫。
晨曦已告今天始,又是人间一次春。
4. 描写冬至节的诗句有哪些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5. 关于小年的俗语都有哪些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
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
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
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
6. 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俗称“小年”
1、《小年》宋·文天祥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2、二十四日(宋·文天祥)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赏析:这两首诗写在小年时,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是文天祥当时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的地方。
节日的百感交集、对家乡的思念、视死如归的决心,在这两首诗中一览无余。3、《献寿》 宋·孙纬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赏析:在小年这天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因为过一天之后灶神要上天去拜见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这首诗前二句写了灶神的相貌,后二句写了祭灶的活动。
4、《祭灶词》 宋·范成大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赏析: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首诗就详细的描写了祭灶神的食物的丰富以及“男儿酌献女儿避”等民间传统。
5、祭灶诗(宋·吕蒙正)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赏析:作为一个文人,小年祭灶只能用清汤寡水以及写诗的方式。
作者借写祭灶抒发了心中愤懑不平之意。6、送灶(清·查元鼎)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
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赏析:这首诗前三联写的十分工整。
用食物祭灶神,送他今日上天去朝见玉帝。最后一联是全诗亮点所在,希望灶神明年回来的时候,战争就已经停止了,这样就可以在西湖上迎接灶神了。
7、木兰花慢 送灶(清·杜文澜)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
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赏析:这首词写了祭灶的风俗以及家中过年的热闹氛围。上片劝灶神不要因为贪喝人间美酒,误了上天向玉帝禀告的公事。
下片转而写了人间烟火。“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写的十分温馨热闹。8、换巢鸾凤 乙巳送灶(清末民国初·王闿运)烹得黄羊。
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
五穷辞去去东洋。依然那时、镫光烛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惆怅。
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
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赏析:王闿运是清末著名诗人、政治家。
这首送灶词写的十分沧桑。又是祭灶时候,有黄羊、有酒、有年糕。
想想已是第七十次祭灶了,不由生出沧桑之感。世间苦乐,早已随流年看透。
只是感慨又一年过去,又要再添霜鬓了。9、《庚子送灶即事》 鲁迅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赏析:请灶君吃了胶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杀黄羊祭灶的风俗自汉代流传下来。”瓣香”是佛教用语,即一炷香。
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而这一炷香也需要典当衣物才可以获得。
这首诗写出了贫苦人家过小年时候家中贫困带来的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