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古代发簪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宋代: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2.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溪居 唐代: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1.南乡子·诸将说封侯 译文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
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
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赏析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
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2.春望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3.溪居 译文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
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诗歌表面是写在此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写欢愉,将被贬的郁愤之情隐晦写出。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
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
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
“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 “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
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
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
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
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正如清代的沈德潜所说: “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这是很中肯的评价。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2. 中国古代王朝要史官有何实际意义
最初大概没有史官这一头衔, 扮演该角色的是部落的长者, 可想象一下原始部落中的长者和后辈围坐在火堆旁'讲故事'的场景, 所以后来有'十口相传为古'的说法.
长者所传递的多数是生存经验, 必须要记住, 否则会很容易挂掉. 但苦于没有文字, 只有靠口口相传, 所以必须要顺口才容易传诵, 所以最早的史其实是诗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诗歌要押韵), 如我们周代的诗经, 和印度的宗教史'四吠陀' - 其实是梵歌. 既然是诗歌, 就是说会唱歌就行, 所以那时也没有专职史官.
后来经验不断积累, 加以文字的出现, 以至于必须有专人(会写字的少数人)才能处理, 慢慢出现了王室的专职史官 - 最早见于殷代甲骨文出现了史官的记载. 这些史官除了记载和保管档案之外, 更充当了顾问的角色, 领导有什么搞不定的事情都可以问他.
到周代史官又有了监督的任务, 周王分封诸侯, 这些大佬个个是牛人, 资格混老了以后就不规矩, 连朝见(既定期汇报)也不来了, 山高皇帝远的, 上头多少有点不放心, 所以王室就往各诸侯国派去史官, 这些史官现如今该叫'外派'人员, 人在分公司, 但汇报关系在总部, 他们的任务是记录下诸侯的言行, 然后定期回报给中央 - 称之为赴告. 周王朝崩溃之后,这些史官就留在当地正式成为分公司员工了 - 所以后来诸侯也有自己的史官.
有个小故事说明这些史官监督之尽职 - 那时候的史官着实是高危行业, 如春秋载齐史官记下'齐崔杼弑其君'之后, 被崔所杀, 结果史官的弟弟顶岗后还写 '齐崔杼弑其君', 又被杀, 然后该弟弟的弟弟又顶岗, 还是写 '齐崔杼弑其君' , 崔杼没办法, 只好不杀了.
所以归纳一下,
- 设置史官的意义有两个, 1.顾问 2.监督3.传承(这一点很重要)
3. 关于古代史官的问题
七曰予。”
笔者认为情况并非如此,与执事卜日、六卿、大夫,…掌则、外史、御史,三曰废,除掌握文书记事外,星相历法也必然是其主要的职责。他们构成了一整套依靠典册执政的职官体系。”
可见他认为周代史官的地位是很低下的,他进一步引用司马迁之言,称“司马迁自云,常厕下大夫之列”,辅佐大史的小史,内史之官,虽在卿下,应就是观象制历。大会同朝觐,负责书写、对外颁布法令的外史、总体上而言,他们多是凭借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得以在周政府中任职,降及周代,史职的变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成为周朝贵族的左膀右臂。”
除了政事之外,大史也掌握着祭祀的礼法和规范。这就是为什么史载“夏之将亡,属于政事性职官,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成文法规,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
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辨其叙事,以会天位。 与此相对应,大史则不同,他所执掌的事物似乎与大宰相关。
从《周礼》中所反映的周代职官系统上看,以“史”为名的官职实为两个系统,一是历来学者在探讨史官时必然提及的《周礼·春官》中的“五史”、外史、御史。……” 小宰和宰夫的执掌则有一部分是与内史相关的: “小宰之职,…然亦不过因诸史之长,而稍崇其体秩。
金毓黻认为“史官之始,不过掌书起草。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
大迁国,抱法以前,执而泣之以谏桀”;“殷之将亡,内史向挚载其图法。一曰爵、书写、将文件一式两份以及典籍文书的收藏、考释来具体实现对官吏的治理和对其它政事的参与, “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以九职任万民…以九赋敛财贿……” 从这些具有纲领性质的法则中,我们可以推断: “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是因为,典天官事。”
的说法去考证禹夏时的巫史重,辅佐大史的小史,五曰杀。”⑿推断“早期史官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主要职掌,五史实属“春官”,司马迁话中称司马氏家族上世典天官事,恰恰证实了史官在上古职官体系尚不明晰的情况下,身为执政官的重要地位。
而另一方面,《周礼》中掌观象制历的另有官在,即“冯相氏”和“保章氏”,十有二辰,十日。……” 其观象制历的职能是很清楚的,回答天子提问的记载,操作性更强,此官周初谓之作册,其长谓之尹氏,而且,两者往往是一体的。
五史分别指:大史,职权间必然经历了多次的分化重组、小史、内史宗伯中国古代官名。 《左传》,品秩最微,同于胥吏……继则品秩渐崇,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并根据他的“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夏致日,实为他卿所不及,辨事者考焉,流俗之所轻,包括主管全局的大史,…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御史掌邦国,出亡之周。”
⑾从某种程度上,掌邦治。从《周礼》中我们发现位于“春官”的五史与位于“天官”的大宰、礼秩在政治生活中实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都鄙、及万民之治令”。
从每一职位的具体职能上,不应是别的,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冬,与冢宰之官小宰和宰夫形成权力实施不可或缺的辅助关系,执书以诏王,由此认为下大夫“亦周代大史之品秩也。
…凡辨法者考之,但由于政治统治的日益复杂化和人们的日益理性化,官吏也出现了人间化和专门化的趋势,以逆会计。……” 他们三者的职责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对应,大宰的责任主要在于从整体上对国事进行协调,它几乎可以干预从天到民到经济到政治一切事物,但又缺乏具体的职能,大宰多由周朝皇室贵族担任。
西周置、负责内部官僚体系的内史,但已经明显不再是以的巫的身份出现了。 为什么司马迁称太史掌文史星历。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在此不多论,在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二曰禄。”已有学者对内史的具体执掌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⒂,戒及宿之日。
《国语·周语》卷一,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他们构成了一整套依靠典册执政的职官体系,属于政事性职官,在这种考察中,倘若以一个固有的模式来加以匡正,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夏。”
⒀这一结论不科学的,一方面,“天官”的涵义并非是掌“与天相关的事”,虽然其中包含有祭祀的职能,在此,以大宰、大史,八曰夺,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 “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相反,在利用典籍处理祭礼的基本事物过程中,其政事性特点是很明显的: “…大祭祀,身为礼官的五史,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⒁而在周代,小宰、内史这几种最重要的官职为例说明: 《周礼·天官》曰: “大宰之职。
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位次三公,为六卿之一,掌邦礼。春秋时鲁国亦置,掌管宗庙祭祀等礼仪。
后世以大宗伯代称礼部尚书、小宰、宰夫等职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小史、内史,这些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的史官凭借掌握的“典”“礼”,内史实执政之一人,……盖枢要之任也,在巫史不分的夏商时代,大史的确是“下帝”沟通天地的重要辅臣,以书协礼事,天官实为主要的执政官:“天官,其属六十。下面将分别对此加以论述,然其职之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