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介绍崇武的诗歌
江南的风景总给人以清幽秀丽之感,因为江南多水,水则以柔胜出,取悦于人的审美。
然而,出泉州,至惠安城,东行20余公里,登临崇武古城,当用手抚摸着历经千载、苍老斑驳的花岗岩城墙,倾听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凝视古城、海浪和礁石组成的画面时,雄壮和威严便成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意象。 在海山相连、灵秀而奇幻的闵南,总面积19.6平方公里的崇武半岛,处处金沙碧水,卷涛激浪,妩媚明丽,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称。
“崇武”是一个刚刚的名字,顾名思义就是崇尚武备。濒海而立的崇武古城,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前面是波涛汹涌,无边无垠的海,背依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蜿蜒起伏,十分壮观。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分的崇武古城,遥看像一名坚毅的哨兵,尽职地驻守在大陆海防。崇武城修建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往北与莆田的南日、湄州互为犄角:往南与晋江的永宁、祥芝遥相迎合:东临台湾海峡,近城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正因处于如此险要的地理位置,崇武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崇武城最早修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烽火、狼烟的升腾中,倔强地生存了六百多年。
据说宋朝时,这里就有兵丁把守,称为崇武乡守•1y里。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
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初年,活动在朝鲜利我国沿海的倭寇开始祸患大陆,公元1370年,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
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入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军事工程专家周德,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采取联合防卫,“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在崇武地区修筑城池,成为抵御倭寇的一个军事要塞。
崇武城为泉州永宁卫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 崇武城周长2567米,高7米,基宽5米,垛子1304个,上建临港最低处中辟水关,内砌跑马道二至三层,四方设门,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在城内制高点——莲花山,还设了望台。
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人街相接四个城门。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墙又加高1.3米。
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海上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朝崇武守丞丁少鹤赞称:“孤城三面鱼龙窟,大昨双峰虎豹关”。
然而雄关万丈,却因明朝朝廷的腐败而使城池遭受倭寇蹂躏,上演着一曲曲军民联手保家卫国的赞歌。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
崇武的千户张朵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免却倭寇屠城之灾。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止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古城陷落,惨遭倭寇42大的洗劫。
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最终剿除倭寇。此外,作为海防要塞,崇武古城还是郑成功挥师东渡,收复台湾的据点,也是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厦门的海上基地。
1956年台海危机中,崇武古城还是还击美蒋联军海上侵入的崇武海战的主战场。 海门雄关——崇武古城,以其英雄的历史屹立在大陆海防的前哨,也以其不屈的精神奠定了崇武人的文化家园。
古往今来,崇武是文人雅士,咏今怀古,抒情言志的地方。“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是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在崇武的龙喉岩摩岩石刻上的句子。
在描述崇武古城雄浑气势的同时,也表达了他见贤思齐的英雄气概。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名家黄吾野所书。
诗人在经历“十年避乱别江湾”后,于倭患平定后的公元1569年,重返家园,咏唱起倭患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 崇武古城,不仅遍布墨客骚人、达官显宦的足迹,而且因其大地灵秀、风物造化,也是僧道信徒潜心修炼的风水宝地。
在崇武城,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寺庙庵堂三十多座,。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关帝庙”、“东岳庙”,也有敬奉海神妈祖娘娘的“天妃宫”,以及纪念当地有功人物的“灵安王庙”等。
至今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兴盛。在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历代民居都有许多名人题咏,更使古城透出古朴优雅的人文气息。
“石雕之乡”是崇武另一个人文化的雅称。在去往崇武的公路两旁,堆满了成品和半成品各种石雕,刻石雕的作坊也数不胜数,石雕产品更是包罗万象,有圆雕、浮雕、影雕、碑石四大类,近两百个品种。
老君岩是古代石雕的精品,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为宋代工艺家就崖石略加雕刻而成,高5.63米,宽8.01米,面海背山,气势天成,是现存最早最大的老君古雕造像。
大地艺术岩雕,是现代石雕的杰作,著名画家洪世清教授以崇武古城下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态,依形取势,创作出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各种形象170余件,其中三分之一取材原始礁岩的形态,三分之一以艺术和人工:加以雕琢,留二分之一让时间利大自然。
2. 关于崇武古城这个景点的导游词(具体里面看
崇武古城风景区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历来被世人称之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隆庆元年(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北城门横眉石刻"威镇海邦"传为戚所书。清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驻此抗清,传有"马蹄石"遗留。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外,有20多处分别始建于宋、明、清,后经修葺延续至今的宫庵庙堂等古建筑遗存,与古城构成了可供参观稽古的古迹群。尤其是城外3公里处的大乍山龙喉岩,既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又有记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城外半月海湾,著名画家洪世清创作的大地岩雕——“鱼龙窟”,以及著名书艺大师朱屺瞻、钱君陶、刘海栗等人的篆刻书法精品镌刻在奇石怪礁上。古城下还建有现代石雕博览园及省级海边森林公园。登临古城,足可探古览胜。
来源:
3. 有关于崇武古城的问题,有知道的,告诉下
崇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近年来,崇武半岛优雅的环境,渔村的民俗,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广泛兴趣;而半岛上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各位朋友一定也有同感吧?我们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须追本溯源,从头讲起。崇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婉蜒起伏,十分壮观。它夹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往北与莆田的南日、湄州互为犄角;往南与晋江的永宁、祥芝互为犄角;东临台湾海峡。近处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个战略位置十分显著的国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据说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祟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共长245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逍。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面设城门,内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前门每扇高2.6米,宽o.9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了望台。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墙又加高1.3米。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护龙官”、“崇山官”、“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官”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现尚有98姓氏),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此外,崇武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曾目睹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目睹崇武军民随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南大门厦门岛,目睹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挥崇武海战,击沉击伤入侵的美蒋“永泰”、“永昌”号军舰。古城的军民兵士骁勇善战,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园的热情讴歌,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共鸣。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著名诗、书、画名家黄吾野所书。黄吾野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黄吾野重返家园,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也曾在崇武的龙喉岩上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浑气势,照见了先贤的万古英风。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