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周处读书台的古诗文
“周处读书台”的传闻 在我国文化史上,读书台是著名的人文胜迹之一。
所谓"台",原本是指古代一种既高又平的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一般都作四方形,供人眺望或游览。后来文人墨客往往依傍人工建筑的台,或者天然的高墩耸石,作为读书修身之地,从此景以人传,就被附丽为某人某氏的"读书台"。
由于年代已久远,南京地区早期的读书台,如原来位于溧水的"伯喈读书台"(东汉藏书家、学者蔡邕的读书遣迹)等大都湮没无闻了,但相传是晋时大将周处的"子隐堂"(又被传为"周处读书台"却遗留了下来,今人还可以前往凭吊一番,以发思古之幽情。 在南京城东南角的江宁路老虎头44号,有一座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老屋。
在它的旁边,有一处耸立着的石台,就是历史盛传的"周处读书台"。实际上,它原是周处(字子隐,240-297,今江苏宜兴人)担任吴国东观丞时的堂宅,名唤"子隐堂"。
至明代时,可能因为金陵文人顾起元(1565-1628)在《客座赘语》一书中误称此地为"周孝侯读书台"(周处在57岁时战死后,被追封为"孝侯")的缘故,南京人就一直沿用了这个称呼。有心人只要寻访到它的附近,是不难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找到这一处名胜的。
周处在我国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是因为他前改前非而后又立业成名,成为历史上一个难得的迷途知返的榜样。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后来被收入新中国统一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学生必读的课文之一。
历史上的"子隐堂"被误传为"周孝侯读书台",问题也就出在这儿: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有白额虎,并皆暴害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传说中一种能兴风作浪、生发洪水的龙),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群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可是,自从"子隐堂"被明人误称为"周孝候读书台"以后,人们还是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从此就以讹传讹地为人们所念,清代以来的文人为之题咏不绝。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1701-1754)客寓南京秦淮水亭时,就曾同友人登临此台,并留下了 "昔者周孝侯,奋身三恶除。家本罨画溪,折节此读书" 之句。
著名文人袁枚(1716-1798)所咏虽然不称"周处读书台",而题为《周孝侯斩蛟台》,但是在诗句中,他还是接受了前人的错误说法,有"两患虽除一患存,掷九从此读书矣"的感怀。而江宁人陈道南在《周子隐读书台歌》中,则有"两患虽除一患存,折节读书求隐友"的廉洁。
1995年,此地老屋墙壁上的一块清代名人碑刻被发现。原来是清代光绪年间,有关方面曾将该遗址整修一新。
南京学者陈作霖在其《可园备忘录》卷三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光绪言十七年(1891年)……石观音庵后周孝读书台新加修葺,颇得超旷之趣,予往登之。"现今重见天日的这方石碑,是由清代河东可道总督任道在光绪二十三年(1987年)撰书的,碑文已述了该台屡废屡兴的经过,还以讹传讹地留下了周处随同"二陆"在此读书成才。
并撰著了《风土记》、《吴记》等书的记载。 凡此种种均表明,将子隐堂误为"周孝侯读书台"确是由来已久了。
但由此也足以见出,南京人对于善于改过的先辈是寄予诚挚的敬意的,同时它也反映出南京地区独特的人文心理背景。 1、《楹联丛话 杂缀谐语附》 笠翁芥子园门前二柳,门内二桃。
桃熟时,人多窃取,因戏书一联于户云:“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人以为谑而不虐。
又题歌台云:“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又题大门云:“孙楚楼边觞月地;孝侯台畔读书人。”
孙楚酒楼为白门古迹,太白觞月于此;周处读书台,则与芥子园适相邻也。 2、题二首(1931年) 鲁迅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馀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明代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4、调歌头(雨花台) 泽国又秋晚,天际有飞鸿。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
今古长干桥下,遗恨都随流水,西去几时东。斜日动歌管,萸菊舞西风。
江南岸,淮南渡,草连空。石城潮落、寂寞烟树锁离宫。
且斗尊前。
2. 有关周处读书台的古诗文
“周处读书台”的传闻 在我国文化史上,读书台是著名的人文胜迹之一。
所谓"台",原本是指古代一种既高又平的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一般都作四方形,供人眺望或游览。后来文人墨客往往依傍人工建筑的台,或者天然的高墩耸石,作为读书修身之地,从此景以人传,就被附丽为某人某氏的"读书台"。
由于年代已久远,南京地区早期的读书台,如原来位于溧水的"伯喈读书台"(东汉藏书家、学者蔡邕的读书遣迹)等大都湮没无闻了,但相传是晋时大将周处的"子隐堂"(又被传为"周处读书台"却遗留了下来,今人还可以前往凭吊一番,以发思古之幽情。 在南京城东南角的江宁路老虎头44号,有一座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老屋。
在它的旁边,有一处耸立着的石台,就是历史盛传的"周处读书台"。实际上,它原是周处(字子隐,240-297,今江苏宜兴人)担任吴国东观丞时的堂宅,名唤"子隐堂"。
至明代时,可能因为金陵文人顾起元(1565-1628)在《客座赘语》一书中误称此地为"周孝侯读书台"(周处在57岁时战死后,被追封为"孝侯")的缘故,南京人就一直沿用了这个称呼。有心人只要寻访到它的附近,是不难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找到这一处名胜的。
周处在我国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是因为他前改前非而后又立业成名,成为历史上一个难得的迷途知返的榜样。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后来被收入新中国统一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学生必读的课文之一。
历史上的"子隐堂"被误传为"周孝侯读书台",问题也就出在这儿: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有白额虎,并皆暴害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传说中一种能兴风作浪、生发洪水的龙),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群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可是,自从"子隐堂"被明人误称为"周孝候读书台"以后,人们还是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从此就以讹传讹地为人们所念,清代以来的文人为之题咏不绝。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1701-1754)客寓南京秦淮水亭时,就曾同友人登临此台,并留下了 "昔者周孝侯,奋身三恶除。家本罨画溪,折节此读书" 之句。
著名文人袁枚(1716-1798)所咏虽然不称"周处读书台",而题为《周孝侯斩蛟台》,但是在诗句中,他还是接受了前人的错误说法,有"两患虽除一患存,掷九从此读书矣"的感怀。而江宁人陈道南在《周子隐读书台歌》中,则有"两患虽除一患存,折节读书求隐友"的廉洁。
1995年,此地老屋墙壁上的一块清代名人碑刻被发现。原来是清代光绪年间,有关方面曾将该遗址整修一新。
南京学者陈作霖在其《可园备忘录》卷三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光绪言十七年(1891年)……石观音庵后周孝读书台新加修葺,颇得超旷之趣,予往登之。"现今重见天日的这方石碑,是由清代河东可道总督任道在光绪二十三年(1987年)撰书的,碑文已述了该台屡废屡兴的经过,还以讹传讹地留下了周处随同"二陆"在此读书成才。
并撰著了《风土记》、《吴记》等书的记载。 凡此种种均表明,将子隐堂误为"周孝侯读书台"确是由来已久了。
但由此也足以见出,南京人对于善于改过的先辈是寄予诚挚的敬意的,同时它也反映出南京地区独特的人文心理背景。 1、《楹联丛话 杂缀谐语附》 笠翁芥子园门前二柳,门内二桃。
桃熟时,人多窃取,因戏书一联于户云:“二柳当门,家计逊陶潜之半;双桃钥户,人谋虑方朔之三。”人以为谑而不虐。
又题歌台云:“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又题大门云:“孙楚楼边觞月地;孝侯台畔读书人。”
孙楚酒楼为白门古迹,太白觞月于此;周处读书台,则与芥子园适相邻也。 2、题二首(1931年) 鲁迅 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馀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明代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4、调歌头(雨花台) 泽国又秋晚,天际有飞鸿。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
今古长干桥下,遗恨都随流水,西去几时东。斜日动歌管,萸菊舞西风。
江南岸,淮南渡,草连空。石城潮落、寂寞烟。
3. 古代诗词中周处一词有何典故
据《世说新语•自新》、晋书•周处传》记 载,周处为晋阳羡人。
小孤,横行乡 里。乡人把他和南山虎、长桥蛟合称三害。
周处闻之决心改过,上山杀 虎,入水斩蚊。后入吴投陆机、陆云兄弟为师。
官至御史中丞。在与氐 族齐万年的战争中,因梁王司彤与他有旧仇,迫其进兵又断其后援,周 处战死。
后以周处为改过自新的典故。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周 处长桥役,侯调短弄哀。”
宋•蒋捷《贺新郎•乡土以狂得罪,赋此饯 行;“灌溪雨荆溪水,送君归、斩蛟 桥外,水光淸处,马武《从军行“周处杀三较,项籍力扛鼎。”。
4. 周处三害的优美句子
大雪随着寒冬来了,街道仿佛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有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
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许。或许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太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
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我不知道死亡的时候,凝望苍穹竟然回那么凄凉,一声一声霰雪鸟的悲鸣,斜斜地掠天而去,我看到你的面容浮现在苍蓝色的天空之上,大雨淋湿了你的发,于是我笑了,因为我看到你,快乐得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5. 周处的译文,最好一句古文一句译文,谢啦~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译: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译: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译: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译: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译: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译: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译: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其他【周处除三害】
--------------------------------------------------------------------------------
在吴国和西晋灭吴时期有一个人名叫周处,至今许多人都知道他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是江苏宜兴人,从小死了父亲,缺乏家庭管教。他力气大,喜欢骑马打猎,可是性情暴躁,动不动就和人争斗,做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干,不讲理也不管后果。在村子里为所欲为,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村里人讨厌他,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水里的蛟龙合称为“三害”。
有一天,周处看到一些老人围坐在一起愁眉不展,一边叹气一边议论着什么。他走过去问:“现在天下太平,又丰收了,你们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其中一个胆子大的老人说:“三害不除,人们哪会快乐呢?”周处忙问:“什么三害,快说给我听。”老人告诉他,一害是南山上的猛虎,二害是长桥下的蛟龙,该说第三害了,老人闭口不语了。周处性急,非让老人说不可。老人就说:“要问这第三害,就是欺压乡邻的恶人,弄得大家不得安生。”周处没想到这第三害是指自己,看见大家看着他,以为是希望他去除三害。就说:“这三害算得了什么,我去除掉它们。”大家都说:“你要是能除掉这三害,这可是大好事,我们一定感谢你。”
周处真的除三害去了,他背着弓箭,带着钢刀,迈开大步,爬上了南山,用弓箭射死了张牙舞爪的猛虎。他又来到了长桥,纵身跳下了水,去擒拿蛟龙。那蛟龙异常凶猛,周处和它在水中搏斗起来,蛟龙顺水下游了几十里,周处紧追不舍,三天三夜没上岸。
村里的人见周处一去不回,以为他与蛟龙同归于尽了,大家就互相道贺,庆祝三害已除。
可是周处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杀死了蛟龙,爬上了岸,回到了村里。他一见大家正在庆祝三害已除,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三害之一。他难过极了,心想:一个人被看作和吃人的老虎、害人的蛟龙一样,还有什么意思。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周处去访问了名师,经名师指点,他回到家乡,振作起来,改变了以前的所作所为,不再专横无理,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尊老爱幼,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周处这种勇于改过的行为,得到了乡邻的赞扬和拥护,后来有人推荐他在吴国做了官,西晋灭吴后又出任晋朝的官吏。他为官清正,大家都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清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