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有”暮霭“的诗句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双声子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木兰花慢 柳永 倚危楼伫立,乍萧索、晚晴初。渐素景衰残,风砧韵响,霜树红疏。
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
空遗悲秋念远,寸肠万恨萦纡。皇都。
暗想欢游,成往事、动欷〔虚欠〕。念对酒当歌,低帏并枕,翻恁轻孤。
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
赢得无言悄悄,凭阑尽日踟蹰。--------------------------------------------------------------------------------苏幕遮 杜安世 尽思量,还叵耐。
因甚当初,故故相招买。早是幽欢多障碍。
更遣分飞,脉脉如天外。有心怜,无计奈。
两处厌厌,一点虚恩爱。独上高楼临暮霭。
凭暖朱阑,这意无人会。--------------------------------------------------------------------------------宝鼎现 范周 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乘丽景、华灯争放,浓焰烧空连锦砌。睹皓月、浸严城如画,花影寒笼绛蕊。
渐掩映、芙蓉万顷,迤逦齐开秋水。太守无限行歌意。
拥麾幢、光动珠翠。倾万井、歌台舞榭,瞻望朱轮骈鼓吹。
控宝马、耀貔貅千骑。银烛交光数里。
似乱簇、寒星万点,拥入蓬壶影里。宴阁多才,环艳粉、瑶簪珠履。
恐看看、丹诏催奉,宸游燕侍。便趁早、占通宵醉。
缓引笙歌妓。任画角、吹老寒梅,月落西楼十二。
--------------------------------------------------------------------------------醉蓬莱 谢薖 望晴峰染黛,暮霭澄空,碧天银汉。圆镜高飞,又一年秋半。
皓色谁同,归心暗折,听唳云孤雁。问月停杯,锦袍何处,一尊无伴。
好在南邻,诗盟酒社,刻烛争成,引觞愁缓。今夕楼中,继阿连清玩。
饮剧狂歌,歌终起舞,醉冷光凌乱。乐事难穷,疏星易晓,又成浩叹。
--------------------------------------------------------------------------------念奴娇 朱敦儒 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
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阔,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
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醉思仙 孙道绚 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
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
谩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
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彩凤远,玉箫寒,夜悄悄,恨无穷。
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芰荷香 史浩 过横塘。
见红妆翠盖,柄柄擎香。月娥有意,暮霭收尽银潢。
一轮高挂,且放同、千里清光。秋中气爽天凉。
露凝玉臂,风拂云裳。老子通宵不忍睡,把青尊小酌,仍更思量。
自家活计,幸有无限珍藏。大千世界,静极后、普现十方。
圆明不损毫芒。精神会处,独坐胡床。
2. 关于有”暮霭“的诗句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双声子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木兰花慢 柳永 倚危楼伫立,乍萧索、晚晴初。渐素景衰残,风砧韵响,霜树红疏。
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
空遗悲秋念远,寸肠万恨萦纡。皇都。
暗想欢游,成往事、动欷〔虚欠〕。念对酒当歌,低帏并枕,翻恁轻孤。
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
赢得无言悄悄,凭阑尽日踟蹰。--------------------------------------------------------------------------------苏幕遮 杜安世 尽思量,还叵耐。
因甚当初,故故相招买。早是幽欢多障碍。
更遣分飞,脉脉如天外。有心怜,无计奈。
两处厌厌,一点虚恩爱。独上高楼临暮霭。
凭暖朱阑,这意无人会。--------------------------------------------------------------------------------宝鼎现 范周 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
乘丽景、华灯争放,浓焰烧空连锦砌。睹皓月、浸严城如画,花影寒笼绛蕊。
渐掩映、芙蓉万顷,迤逦齐开秋水。太守无限行歌意。
拥麾幢、光动珠翠。倾万井、歌台舞榭,瞻望朱轮骈鼓吹。
控宝马、耀貔貅千骑。银烛交光数里。
似乱簇、寒星万点,拥入蓬壶影里。宴阁多才,环艳粉、瑶簪珠履。
恐看看、丹诏催奉,宸游燕侍。便趁早、占通宵醉。
缓引笙歌妓。任画角、吹老寒梅,月落西楼十二。
--------------------------------------------------------------------------------醉蓬莱 谢薖 望晴峰染黛,暮霭澄空,碧天银汉。圆镜高飞,又一年秋半。
皓色谁同,归心暗折,听唳云孤雁。问月停杯,锦袍何处,一尊无伴。
好在南邻,诗盟酒社,刻烛争成,引觞愁缓。今夕楼中,继阿连清玩。
饮剧狂歌,歌终起舞,醉冷光凌乱。乐事难穷,疏星易晓,又成浩叹。
--------------------------------------------------------------------------------念奴娇 朱敦儒 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
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阔,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
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醉思仙 孙道绚 晚霞红。看山迷暮霭,烟暗孤松。
动翩翩风袂,轻若惊鸿。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
谩悲凉,岁冉冉,蕣华潜改衰容。前事销凝久,十年光景匆匆。
念云轩一梦,回首春空。彩凤远,玉箫寒,夜悄悄,恨无穷。
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芰荷香 史浩 过横塘。
见红妆翠盖,柄柄擎香。月娥有意,暮霭收尽银潢。
一轮高挂,且放同、千里清光。秋中气爽天凉。
露凝玉臂,风拂云裳。老子通宵不忍睡,把青尊小酌,仍更思量。
自家活计,幸有无限珍藏。大千世界,静极后、普现十方。
圆明不损毫芒。精神会处,独坐胡床。
3. 杜甫《莹火》一诗的理解和翻译
《萤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阑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鉴赏】 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生活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生认为:“此借萤火以纪侯耳,非专咏萤火也。”
此诗前六句都在写萤火虫,末二句突然说到“发愁”,还叹息不知道明年能否回到故乡,显得有些突兀。况且这里的萤火虫看起来生动活泼,不像晚秋时的样子,也无法作春生秋死之叹。
王嗣奭指出:“本意全在末二,借萤发端,正诗之兴也”。但未能说明为什么借“萤”发兴。
其实,此诗的重点是悲秋。秋天是萤火虫成虫最多的时期。
古人认为,秋天是随萤火虫出现而开始的。这从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夏夜登南楼》)可以明显看出。
所以,杜甫见到萤火虫,感到秋天又来了,从而感慨光阴易逝。 从语言上说,此诗似乎是有意识地通篇皆用口语。
如第三句中“屋里”二字,本来也可用“堂上”、“室内”等,但“屋里”更近口语;第六句中“弄辉辉”也是唐代口语。声谐语俪的七言律诗竟能纯用口语写成,这是杜甫的独擅之技。
4. 古诗词在线翻译 天香
宋朝周密的词《天香》。
诗词名:天香 作者:周密 朝代:宋 体裁:词
天香
碧脑浮冰,红薇染露,骊宫玉唾谁捣。麝月双心,凤云百和,宝钏佩环争巧。浓熏浅注,疑醉度、千花春晓。金饼著衣馀润,银叶透帘微袅。素被琼篝夜悄。酒初醒、翠屏深窈。一缕旧情,空趁断烟飞绕。罗袖馀香馨渐少。怅东阁、凄凉梦难到。谁念韩郎,清愁渐老。
碧脑应该是指碧色的玛瑙。。表面是冰冷的。
或者是一种特别的香料之类的。
碧脑浮冰,红薇染露描写的是一种清冷的氛围。
我感觉得这首词是写宫怨的。
因为网上搜不到相关的解释,自己猜的。
5.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
6. 关于柳的诗句及含义鉴赏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