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榜样的诗句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典故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手不释卷
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 “卷”指书。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 书入了迷。
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 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 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 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 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 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2. 关于榜样的诗句有哪些
1、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桂隐纪咏·俯镜亭》 张镃
2、吾师近而言语畅,留在世间为榜样。—《读雪窦禅师祖英集》 张伯端
3、待尽生涯蚕作茧,就衰榜样发缲丝。—《病痰有感》王洋
4、即是如来真实相,闹市卓牌标榜样。—《颂证道歌·证道歌》释印肃
5、有如是作略,有如是榜样。—《偈颂七十六首》 释师观
6、东西南北不相知,留与衲僧作榜样。—《因仰山气球颂》 释重显
7、无些子枝叶,有十分气量,端的丛林之榜样。—《圆照和尚顶相奚翁请赞》 释可湘
8、卷帘见著,堪作衲僧榜样。—《偈颂一百零九首》 释可湘
9、只得三年也大奇,留与诸门作榜样。—《颂古》释道颜
10、再世起家调鼎鼐,中兴榜样更蝉联。—《呈晏制干二首》 度正
3. 关于榜样的诗词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李白赞美孟浩然的诗句
1、解释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2、出处 是唐代诗人李白《赠孟浩然》;
3、全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4、注释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⑴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⑵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⑶红颜:指孟浩然少壮时期。
⑷白首:白头,指孟浩然晚年的时候。
⑸卧松云:隐居。
⑹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⑺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4. 描写关于榜样的诗句有哪些
1、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屈原塔》宋代: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释义: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2、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过三闾庙》唐代: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释义: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3、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唐代:王质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沈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释义:经过隆中,斜阳下的桑麻绿油油的,秋风高歌,非常凄凉。假如世上没有徐庶则一定没有庞统,这些夭折的英雄们。
本来谋划攻取荆门,静静等待他们的战功。在栗地中转悠了一圈,竟然发现没有了道路。
当年在渭地屯兵的诸葛,忽然一颗彗星降落,他的一切的谋划都成了空谈。曹氏大权被司马氏家掌握,司马氏集团如蛟龙之逢云雨,顺顺当当地发展壮大。
欣赏出师表这样光彩照人,牛气冲天的作品。等过了数千年之后,我在草庐旁凭吊,看到堂前有一老翁。
4、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唐代: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释义: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龙争虎斗。
争王图霸之业未立,各自割据称雄。刘备像汉光武一样一挽汉朝之颓运,得到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
诸葛亮在南阳之时,亲自躬耕于陇亩之中。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卧龙岗茅庐,如鱼之得水,叱咤风云于天下。
诸葛武侯在岷蜀佐助刘备立国,其凌云攻志,直吞咸京。诸葛亮未显达之时,是谁对他最为赞许呢,就是博陵的崔州平。
我也是一个布衣之士,胸怀报国忧民之情。在晚年遇到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这样的朋友,华发之际同衰共荣。
我们都是寄意于经国济民,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让我们的友谊像管仲和乐毅一样在历史上千载传名。
5、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释义: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5. 形容榜样的诗句有哪些
1、《次仙豀陈侍郎韵寄题刘尚书二首·秀野》 年代: 宋 作者: 陈宓 迂叟相望百载间,遗风谁道久凋阑。
欲期他日勋名盛,追作当年榜样看。 汗漫西湖开望哀,崔嵬方巘献云端。
功名肯擅一丘乐,突兀须教天下欢。 2、《呈晏制干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度正 陇西公府俱名胜,元献曾孙号最贤。
玉陛新题翻墨榜,金门旧事付青毡。 远游行橐诗千首,退食高斋易一编。
再世起家调鼎鼐,中兴榜样更蝉联。 3、《因题象罔亭榜呈太素》 年代: 宋 作者: 韩维 一颗圆明不欠亏,胡来胡现大钧知。
如今象罔浑无用,榜样从教作世师。 4、《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崇岳 春风浩荡,古佛榜样。
春水潺湲,忽著眼看。 灯笼跳入露柱,佛殿走出三门, 撞著个无面目汉。
却道众口难调, 须是临机妙转。 5、《颂古》 年代: 宋 作者: 释道颜 钟未鸣,鼓未响, 依前托钵归方丈。
德山不会末后句, 岩头密意谁相亮。只得三年也大奇, 留与诸门作榜样。
1、作者简介 陈宓(1171年-1226年),字师复,兴化人,陈俊卿之子。生年不详,约卒于宋理宗宝历二年。
2、宋史陈宓传 陈宓,字师复,丞相俊卿之子。少尝及登朱熹之门,熹器异之。
长从黄干游。以父任历泉州南安盐税,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知安溪县。
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时无敢慷慨尽言者,宓上封事言:“宫中宴饮或至无节,非时赐予为数浩穰,一人蔬食而嫔御不废于击鲜,边事方殷而桩积反资于妄用,此宫闱仪刑有未正也。
大臣所用非亲即故,执政择易制之人,台谏用慎默之士,都司枢掾,无非亲昵,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此朝廷权柄有所分也。钞盐变易,楮币秤提,安边所创立,固执己见,动失人心,败军之将躐跻殿岩,庸鄙之夫久尹京兆,宿将有守成之功,以小过而贬,三牙无汗马之劳,托公勤而擢,此政令刑赏多所舛逆也。
若能交饬内外,一正纪纲,天且不雨,臣请伏面谩之罪。”奏入,丞相史弥远不乐,而中宫庆寿,三牙献遗,至是为之罢却。
寻迁军器监簿。
6. 关于榜样的诗歌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李白赞美孟浩然的诗句
1、解释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2、出处 是唐代诗人李白《赠孟浩然》;
3、全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4、注释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⑴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
⑵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⑶红颜:指孟浩然少壮时期。
⑷白首:白头,指孟浩然晚年的时候。
⑸卧松云:隐居。
⑹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
⑺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
7. 形容榜样的古诗词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李白赞美孟浩然的诗句 1、解释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赠孟浩然》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湖北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全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对孟浩然的敬慕之情。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
原文: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创作背景:孟浩然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黄宝华认为,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郁贤皓认为,此诗当为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所作,其时孟浩然已届暮年。
折叠
8. 形容榜样的古诗词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李白赞美孟浩然的诗句 1、解释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赠孟浩然》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湖北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全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对孟浩然的敬慕之情。
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
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原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53934徒此揖清芬。创作背景:孟浩然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
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
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
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黄宝华认为,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郁贤皓认为,此诗当为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过襄阳重晤孟浩然时所作,其时孟浩然已届暮年。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