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 ——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落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2. 古往今来关于写愁的诗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北宋-李清照《醉花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五代-温庭筠《梦江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唐五代-李煜《相见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五代-李煜《虞美人》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北宋-李清照《一剪梅》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唐-李商隐《无题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李清照《一剪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李清照)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李清照)。
3. 求李清照李煜李白辛弃疾杜甫等人优秀伤愁诗词集我想要一些悲伤离别
李清照词《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艨舟, 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琵琶行/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4. 有关李白的古诗词及感悟
引用自李白原著《秋浦歌》一首.秋浦歌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而心中的忧愁好像这白发一样长.看着镜子中的影子,不知道两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染上这秋霜的.秋浦,在今天安徽省贵池县西.公元753年李白游历到此,创作组诗《秋浦歌》,共十七首.上面的为第十五首.小小的读后感:李白,酒中仙,文豪,诗中圣者.这里仍然没有要补充的资料.《秋浦歌》同昨天的《静夜思》一样是一首被广为传唱的作品.在曾经的传说中有人因为悲伤而一夜白发,诗里人不知道何时已满头白发,虽然没有一夜白发的沉痛,但是那三千丈的白头发,却比前者更夸张,愁意似乎也比前者更深更浓.这也是李白写诗的一个特点.夸张,甚至夸张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谁见过三千丈的头发?就算是吉尼斯世界纪录里也没有.但是就因为这样的修辞,诗人让人们明白了他心底的忧愁是那样深厚,可是又不会因为这样而使人觉得诗句全是在向人埋怨,这忧愁是诗人自己的,他不愿和读者分担,只是希望你了解罢了.可是文字天生就有影响力,不论作者如何胡言乱语,对看得人总会有影响,就算最后你觉得这个人写得东西根本不值一提,对他的文章根本不屑一顾,这也是作者对你的影响(猜得,只能这样自圆其说了.).可能对忧愁这种情绪诗人也很发愁,所以有了“缘愁似个长”的说法.他心底在奇怪‘我的愁绪为什么那么深那么长呢’吧,连下一句的时候自然就有了“何处得秋霜”的进一步疑惑.这是一个承递的疑问,也是进一步表达心底的忧愁.或许因为篇幅的局限,古代名诗人中许多都在写诗的时候用递进的逻辑,读得古诗到了一定程度您就会发现.递进明显是一种精炼的写作方法.当然读者也许会说“缘愁似个长”根本不是一个疑问,可是我的古文知识里有关于“缘”字的一种说法,就是有 “缘”字的句子通常都会是疑问句,因此我作出了上面的结论.(况且这样理解好像更文学些.)读者明白了李白大诗人心里的忧愁像三千丈的白发一样长一样深一样浓烈就好,为什么非计较这忧愁如何表露呢?所以这一段您可以认为我完全是在乱讲,是牵强俯会而已.三千丈的白发没有,但是生活中难免有喜怒哀乐,就算在家里也有锅碗瓢盆交响曲,这是人生的常识.所以小女希望人们在过日子的时候别对着镜子发呆,也别像文学作品中的李白一样对着明镜问自己的白头发是从哪儿来的.您应该这样,即使生活让我们落泪了,我们也要在脸上绽开美丽的微笑,即使生活使我们忧心忡忡了,我们也要给别人真诚的温暖.可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我这个人就是看到电视剧里感人的场面也会潸然泪下,我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训别人呢?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