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是非之地的诗句
睡狗醒来是非多。
英国诗人 乔叟是是非非,号为信史。 是非名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
是是:肯定正确的。非非:指责错误的.倍史:真实可信的史书。
这两句大意是:一部史书,必须作到肯定正确的,批评错误的,才能号称“信史”。这两句从正面强诵修史者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复述历史,而要对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作出判断,表明见解。
可供论述修史的原则及评判史书的成就高下时引用。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明代明臣 于谦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明代文学家 王守仁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关于是非的名言宋·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
本句大意是:明辩是非后,方可以给予奖赏或惩罚。刑赏的依据是什么?是个人的喜怒好恶?是领导、上司的旨意?是远近亲疏的关系?还是下级报来的材料?在作者看来,都不是,奖惩的唯一依据是事实。
只有澄清事实,明辨是非,方可依法给予相应的刑赏。离开了调查研究,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去作,不仅述不到奖罚的目的,反而会生变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九变而赏罚可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是非:正确和错误。这两句大意是:它有它的正确和错误,这也有这的正确和错误。
战国·庄周《庄子》在这里将世界上的事物看成“彼”和“此”,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是因着彼方对待而成的。一切理论系统相依而相生,又互为消长,所“彼系统与此系统之间各有是非。
也可以认为:彼概念下的系统有一套内在的肯定与否定,那么,此概念下的系统也有一套内在的肯定与否定。可用于说明事物之间、理论系统之间的相对性。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齐物论》心出是非外,迹辞荣辱中。晚唐诗人 许浑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
古罗马诗人 玉外纳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是非名言明代思想家 顾宪成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
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寄:寄托。
托:依靠。这两句大意是: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处理是非。
人治还是法治,古来争论已久。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挂,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
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
“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此二句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大体》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宋·苏洵《史论上》。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待:等到。
褒:表扬,褒奖。劝:努力,自勉。
贬:批评.指责。惩:警戒。
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不等别人表扬就会自勉.不等别人批评就会自警。本名句可供论述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劝善惩恶时引用。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史论上》利害之心生,而是非之心昏矣。南宋诗人 杨万里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关于是非的名言希腊诗人 米南德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这两句大意是:不与人争名逐利,不与人争辩是非曲直,尘世的纷扰和烦恼就不会找上门来。
在“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攮攘蝇争血”(马致远与本条曲句同套散曲语),争名逐利无休止的现实中,作者深感社会的污浊,尘世的险恶,因此产生了这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和超然物外的思想,其中也含有他对现实的激愤,对封建社会功名富贵的鄙视。现多用来表现消极避世,当老好人的思想。
元代戏剧家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目前之耳且可涂,身后之是非难罔。清·张廷玉《明史·钱一本传》。
涂:涂抹,粉饰。罔:欺骗。
这两句大意是:活着,可利用权势地位遮掩人们的耳目视听;死后,一生的是非功过就无法骗人了。明代万历年间,“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钱一本曾向皇帝上《论相疏》,严厉指出当时大臣的十条罪状。
这些大臣害怕别人揭露、弹劾自己,就甩强制手段,“欲钳天下之口”。殊不知这样虽能得逞子一时,却不能从根本上抹掉自己的恶行劣迹。
~说明一手掩人耳目的事是无法永远得逞的,是毁是誉总会由时间老人作出最终判决。清代大臣 张廷玉 《明史·钱一本传》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是非名言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这两句大意是:诋毁﹑赞美从来都不可以随便接受,谁是谁非终究会一清二楚的。
为人应胸怀开阔,选观旷放,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气度。是是非非,褒贬毁誉,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为人不能成为舆论的奴隶,别八怎么说。自己便怎幺干,而应有自己的主见。
~二句便表现出一种超脱旷达,对未来坚信不移,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也表现出不在小是小非上斤斤计较的潇洒态度。
可以此劝慰处在逆境中的友人或进行自励,不去计较一时的毁誉,相信历史会对自己作出公允的评价。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明·冯梦龙《。
2. 关于分清是非的名言
1、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王安石
2、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
3、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顾宪成
4、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史典
5、眼前得失等云烟,身后是非悬日月。——陈恭尹
6、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王小波
7、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王小波
8、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玉外纳
9、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张九龄
10、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冯梦龙
11、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12、千古艰难小生死,万代权衡大是非。——宋振庭
13、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查·丘吉尔
14、目前之耳且可涂,身后之是非难罔。——张廷玉
15、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王小波
3. 关于是非的孔子名言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4. 有关明辨是非的名人名言有什么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了明了,一迷万惑。——(宋)普济 小道之妨大务,小察之伤大明。
——(北齐)刘昼 明鉴照形,美恶毕见。——《新唐书》 知人知智,自知者明。
——《老子》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明通鉴》 事传三人,辄失其事。
——(清)林伯桐 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宋史》 非亲身实验证明者,不可轻信。
——蔡元培 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晋书〉 是非未明,决不轻下判断。
——陶行知 浅明不见深理,近才不睹远体。——〈晋书〉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 胆子大和胡说乱骂,是相似而实非。——鲁迅 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
——〈管子·宙合〉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篇〉 勇于断者,不随其似;明于分者,不混其施。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不知味者,以芬香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为乱耳。——(汉)桓宽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汉)刘安 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吕氏春秋》 能辨真假,是一种大学问。
——(明)吕坤 恶似是而非之人,忌似是非颠倒。——(清)魏源 万事差错,只是是非颠倒。
——(明)薛瑄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吕氏春秋》 难莫大于辨邪正。
——《宋史》 无是非之,非人也。——《孟子》 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人。
——(明)冯梦龙 见日月不为明白,闻雷霆不为聪耳。——《孙子·形篇》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孙子·说符》 天下惟不明白人多疑人,明白人不疑人也。——蔡锷 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汉)刘安 以执两为兼听,而不以狐疑为兼听。——(清)魏源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清)陈宏谋 目锐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梁)刘勰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宋)陆九渊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六韬·文韬·大礼》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宋)欧阳修 知莫难于知人。
——《孙子家语·弟子行》 处明然后能明人。——(宋)陆九渊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玩病。
——《汉书》 多见为常,少见为怪。——(清)徐增 听言之道,徐审为先。
——(明)吕坤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东坡 言成事者,以功著而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而难昭 。
——《后汉书》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子·六反》 听误多害,听妄多败。
——(唐)皮日体 庸人之目,见利而不见害,见得而不见失。——(清)张伯行 断,失于太速;察,伤于太精。
——《新唐书》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汉书》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必有正论。
——郁达夫 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明)冯梦龙 我们要的是明察的鉴赏,不是盲目的崇拜。
——闻一多 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全唐诗外编》 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
——(清)章学诚 君子不以形迹疑人,亦不以言语信人。——(清)申居诚 善观人者观已,善观已者观心。
——(明)祝允明 伯乐不可欺以马,君子不可欺以人。——《太平御览·兽部八·马四》 谓我不信而庚我者,戏我也;谓我信而庚我者,愚我也。
——(明)徐祯稷 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明)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