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抒发的感情诗句
1. 关于端午或粽子的诗词,要说抒发了什么感情,要说什么朝代,谁写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起源 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习俗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儿女长命多福。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於吴、越、楚。以纪念屈原。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端午节都举行龙舟竞赛。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意义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的忌辰(因吴王夫差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於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在五月初五诗人节与屈原合并举行纪念)。 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也有端午节,一般都来源於中国,但是各国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假日 把端午列为公众假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台湾、香港、澳门 有关诗句 ●端 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竞 渡 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五月五日(北宋) 梅 尧 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七 律·端午老 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2. 七律端午表达的感情
《秋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宝应元年(762年)诗人送严武还朝因徐知道之乱避往梓州后,是为秋尽思家而作。前四句写秋日景事,后四句感时而自叹。、
秋尽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瀛奎律髓》:
读老杜诗开口便觉不同。“独看西日落,犹阻北人来”一联,不胜悲壮,结句更有气力。
《杜臆》:
“东行未回”,谓到梓未还成都;而“且”字极有含蓄。盖公无曰不思还京,故云秋已尽矣,东行且未得回,何况故乡!
《义门读书记》:
“不辞万里长为客”二句,怀抱之恶,岂独为一身远客?公诗所以深远。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前四语殊平平,后四句自极沉郁顿挫之致。“袁绍杯”不切“秋尽”。许印芳:前半平正,方衬得出后半之沈郁顿挫,此正章法之妙。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苍峭之章,自喜不堕。五、六道亮,骨立高姿。中四,虚活字有力。评:题标“秋尽”,通首皆迟暮淹留之感。第三、第五,语语增凄。结二,曰“长”,曰“何时”,字字咽哽矣。
《唐宋诗举要》:
吴曰:有宇宙无人、萧然独立之概(“雪岭独看”句下)。吴曰:本作客不得意之辞,乃云“不辞”,千回百折而出之者也(“不辞万里”句下)。李曰:气格苍然(“怀抱何时”句下)。
满意请采纳
满意请采纳
3. 七律端午表达的感情
《秋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作于唐宝应元年(762年)诗人送严武还朝因徐知道之乱避往梓州后,是为秋尽思家而作。前四句写秋日景事,后四句感时而自叹。
、秋尽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瀛奎律髓》:读老杜诗开口便觉不同。“独看西日落,犹阻北人来”一联,不胜悲壮,结句更有气力。
《杜臆》:“东行未回”,谓到梓未还成都;而“且”字极有含蓄。盖公无曰不思还京,故云秋已尽矣,东行且未得回,何况故乡!《义门读书记》:“不辞万里长为客”二句,怀抱之恶,岂独为一身远客?公诗所以深远。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前四语殊平平,后四句自极沉郁顿挫之致。“袁绍杯”不切“秋尽”。
许印芳:前半平正,方衬得出后半之沈郁顿挫,此正章法之妙。《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苍峭之章,自喜不堕。
五、六道亮,骨立高姿。中四,虚活字有力。
评:题标“秋尽”,通首皆迟暮淹留之感。第三、第五,语语增凄。
结二,曰“长”,曰“何时”,字字咽哽矣。《唐宋诗举要》:吴曰:有宇宙无人、萧然独立之概(“雪岭独看”句下)。
吴曰:本作客不得意之辞,乃云“不辞”,千回百折而出之者也(“不辞万里”句下)。李曰:气格苍然(“怀抱何时”句下)。
满意请采纳满意请采纳。
4. 形容端午节的诗句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 李隆基《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碧艾香蒲处处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 赵蕃《端午三首》。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唐·李隆基《端午》
《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译文
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不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殷尧藩《端午日》
《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5、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明·边贡《午日观竞渡》
《午日观竞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译文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6. 关于端午节的诗
关于端午百节的诗,举例如下:1、《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竞渡歌》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度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专,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3、《七律·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属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端午节作文抒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