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国富民强的诗句(关于国家富强的古诗词有哪些)
1.关于“国家富强”的古诗词有哪些
1、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5、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8、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9、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10、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11、爱国如饥渴——班固
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1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4、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15、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1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7、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9、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20、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2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22、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2.形容一个国家强盛的句子
《元夜》
(宋)朱淑真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a
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1、祖国是我们心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步伐;祖国是我们自信的源头,赋予我们无穷的力量。
2、祖国是东方的明珠,是亚洲腾飞的巨龙,是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祖国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3、.奔腾的长江翻卷起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荡着深情的马头琴声。华夏儿女向祖国母亲致意!
4、为了您的尊严,祖辈浴血奋战;为了您的繁荣,父辈挑起重担;为了您的和谐,我们无私奉献;为了您的辉煌,后辈勇往直前!
5、.六十春秋过,江山万里红。共和国成长,雄姿勃发新。未来责任重,由我勇担承。祖国前程美,灿烂又光明。
6、祖国啊,希望您拥有儿童的纯洁美好,拥有青年的结实强壮,拥有老人的淡泊睿智,愿您永远焕发光彩!
7、我最大的骄傲是身为一名中国人,最大的自豪是外国人叫我“Chinese”,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在中国,最不想放弃的称谓是中国公民。
8、春有希望和辉煌,夏有火红和热情,秋有金黄和成熟,冬有雪白和宁静,祖国四季皆似锦。
9、祝福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
10、新中国走过60年沧桑岁月,饮水思源,让我们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爱我们的家园。
关于中华国富民强的诗句
1.描写国家强盛句子
国富民强 开元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起于公元七世纪上半期,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大唐政治开明,思想解放,人才济济,疆域辽阔,国防巩固,民族和睦,在当时世界上是无比繁荣昌盛形象。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在诗歌《忆昔》中描绘了开元盛世景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从诗歌中可以一窥开元时期的富足和兴盛景象。够不够?
2.急求出现国强民富、国富民强、民富国强这类词语的古文,越多越好,
儒家
儒家把传统的富民观点,丰富发展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经济理论。孔丘提出“足食”、“富而后教”的论点,把充裕人民的物质财富作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他的富民措施主要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即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人民牟利取财,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他把人民的富足看作是政府获得充足财源的基础,主张民富先于国富,国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这就是著名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的财政思想。孔丘的富民思想在中国长期成为传统的教条,具有深远的影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者孟轲与荀况对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阐发。孟轲的富民政策主要是发展生产和减轻赋税,“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他的发展生产的具体措施是制恒产、兴井田、给每农户五亩宅、百亩田,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他的薄税敛主张是:商舍不税,也不征货物税、房地税和无职业者的人头税,只征单一的农业税,即相当农民收获九分之一的劳动地租。孟轲认为实行了这些富民措施,就能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梁惠王上》),达到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荀况继承了早期儒家不与民争利的观点,进一步阐发了治国必先富民的意义。他批评统治者好利聚敛是“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并分析了财富分配与国家兴亡的关系:“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荀子·王制》)。他从治国必先富民的理论出发,要求统治者“以政裕民”(《富国》),即采取节用薄敛和倡导发展生产等措施,使民富裕。他说:“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大略》)。他认为人民富裕,有利于生产发展,“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而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从而“上下俱富”(《富国》)。荀况把民富与国富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对儒家的富民思想作了总结性的阐发。
墨家
墨家从小生产者求生存、求发展的愿望出发,反对亏人自利,要求在互爱互利中求富。墨家认为求富的途径在于自己的努力劳动:“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墨子·非命下》)。他们反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辞过》)。要求厉行节约,减轻人民负担。但墨家在富民与富国关系上,不同于儒家,他们主张“官府实而财不散”(《尚贤中》),要求充实官府而不是藏富于民。认为国家“仓有备粟”(《七患》),就能“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人民生活才有保障,所谓“官府实则万民富”。墨家把小生产者的幸福,寄托于王公大人的雨露阳光,幻想统治者能节用去侈,“爱利万民”(《尚贤中》),“加于民利”(《节用》),给人民以安居乐业的条件。
道家
道家倡无为,一切因顺自然,反对统治者干涉人民的经济活动,主张“我无事而民自富”(《老子》第五十七章),让人民自由牟取财富。但道家在根本上是反对人们追求财富的,认为“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因而要求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使人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过俭朴的生活。道家认为,虽然客观上财富不多,但只要主观上自我满足,就算是富足,所谓“知足者富也”(《老子》第三十三章)。道家的富民以寡欲知足为前提,实质上是在生产很不发达状态下相对于普遍贫困而言的。
法家
法家以富国立论,但早期法家亦多重视富民。如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是富国与富民兼重。《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至商鞅,虽有“令贫者富”(《商君书·去强》)之说,但富民并非其目的。及至韩非,提出“足民何可以为治”(《韩非子·六反》),从理论上否定富民的必要。从根本上说法家并不认为富民是可取的,"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管子·国蓄》),“甚富不可使”(《侈靡》),认为民太富,不利于统治。因此主张“民富则不如贫”(《山权数》),“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把富民看作只是从属于富国所需的一种手段。
3.中华颂诗词
中华颂
演唱者杨丽霞
五千年大中华物华天宝乾坤正
自强不息天地和日月盈昃
五千年热血是澎湃江河
赞往昔荣耀万古叹今朝群星闪烁
更信未来之中华富民强国富民强国
啊五千年
五千年之中华五千年思索
啊五千年五千年之中华五千年欢歌
啊五千年
五千年之中华五千年思索
啊五千年五千年之中华五千年欢歌
五千年大中华龙腾虎跃社稷兴
百家争鸣思无邪炎黄子孙
五千年壮志是锦绣山河
赞往昔荣耀万古叹今朝群星闪烁
更信未来之中华富民强国富民强国
啊五千年
五千年之中华五千年思索
啊五千年五千年之中华五千年欢歌
啊五千年
五千年之中华五千年思索
啊五千年五千年之中华五千年欢歌
4.国富民强的成语
安国富民 使国家安定,使人民富裕。
出处:《汉书·汲黯传》:“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 安居乐业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风调雨顺 调:调和;顺:和协。
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出处:《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 国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出处:《韩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战国策·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国富民安 国家富强,人民安定。 出处:《汉书·刑法志》:“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
国富民丰 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出处: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
国富民强 国家富足,人民强健。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国泰民安 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麦穗两歧 一根麦长两个穗。
比喻年成好,粮食丰收。 出处:《后汉书·张堪传》:“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 麦秀两岐 岐,同“歧”。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
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同“麦秀两歧”。
麦秀两歧 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
②唐教坊曲名。 民安国泰 泰:平安,安定。
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民安物阜 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
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出处:明·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民康物阜 阜:多。人民平安,物产丰富。
形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 出处:明·朱有炖《灵芝庆寿》第一折:“皆因中国雨顺风调,民安物阜。”
民殷国富 殷:殷实,富足;阜:丰富。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出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千仓万箱 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出处:《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抱朴子·极言》:“千仓万箱,百一耕所得。”
穰穰满家 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十风五雨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
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出处: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十雨五风 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出处:前蜀·杜光庭《画五岳诸神醮词》:“上扶邦国,傍祐黎元。调十雨五风以登稼穑,普九州六合以致雍熙。”
时和年丰 和:和平;年:年成;丰:盛,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出处:《诗经·小雅·华疏》:“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 时和岁丰 四时和顺,五谷丰收。
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出处:宋·苏轼《论赏罚及修河事》:“太宗皇帝每见时和岁丰,雨雪应时,辄喜不自胜,举酒以属群臣。” 时和岁稔 四时和顺,五谷丰收。
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救民拯弊,莫过减赋。时和岁稔,尚尔虚乏,傥值水旱,宁可熟念?” 岁丰年稔 稔:庄稼成熟。
指农业丰收。亦作“岁稔年丰”。
出处:唐·陆长源《上宰相书》:“今岁丰年稔,谷贱伤农。诚宜出价以敛籴,实太仓之储。”
岁稔年丰 稔:庄稼成熟。指农业丰收。
同“岁丰年稔”。 出处:明·无名氏《十样锦》第四折:“今日个君圣臣贤治,化育的岁稔年丰快。”
涂歌里咏 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同“涂歌邑诵”。
涂歌邑诵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无敌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则无敌于天下。”
五谷丰登 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出处:《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五谷丰熟 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同“五谷丰登”。 物阜民丰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祥风时雨 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
雨顺风调 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
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出处:《六韬》:“既而克殷,风凋雨顺。”
裕民足国 使人民富裕,国家丰足。 出处:《荀子·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主圣臣良 君主圣明,臣下忠良。比喻上行下效。
亦作“主明臣直”、“主圣臣直”、“主贤臣良”。 出处:《北史·仲方传》:“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瑞雪兆丰年 瑞:吉利的。
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 出处:曲。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赞美国富民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