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现实的诗句

杜甫关于现实的诗句

1.杜甫的哪些诗句能体现他的现实主义风格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

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嫩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萧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扬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的春天。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败,日益宠幸杨贵妃。

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752)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赐封国夫人。

杨家五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而杨国忠和魏国夫人间的淫乱关系,更是丑不可闻。

这首诗对这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淫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暴露与讽刺。 全诗极力铺陈,一气呵成。

语言清新,寓庄于谐。句句意含讽刺,运笔力透纸背。

[参考资料]:《杜甫诗选》周蒙、冯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6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贫困交加的诗人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

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

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

《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

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

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

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离开了成都。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2.杜甫关注现实的诗

卷216_32 「悲陈陶」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卷216_33 「悲青坂」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

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卷216_34 「哀江头」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卷216_35 「哀王孙」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

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

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

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

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kO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

五陵佳气无时无。

3.代表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悲怆的时代气息的诗句

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

因此,流响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盛唐诗歌的一些重要特征,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仍然有所体现。

激情虽然在他的诗中受到抑制,却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雄伟壮大之美,也仍然是诗人的爱好。他的那些关于时事政治的诗篇,大抵是真诚情感的流露和结晶,而并非以预定的社会功利目的为首要的出发点。

从这些方面来说,杜甫与盛唐文化终究有很深的关联。 一、杜甫的生平和个性 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

他曾很骄傲地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玄宗和他的边将们一意开拓疆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国力空虚、民生艰难,许多人无辜死亡;二是玄宗沉湎于享乐,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擅权专政,阻塞言路,政治变得昏暗;三是为玄宗所宠信的安禄山身兼三节度使,手握雄兵,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处在逆境中的人容易看到现实中的弊病,当一场大崩溃即将到来时,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写出《丽人行》,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春望》、《月夜》、《悲陈陶》、《悲青坂》、《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大量传世名篇,从诗人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二年为中心,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杜诗的第二次高峰。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一个身负“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乞食者,怎么能不深感痛苦呢?这些诗句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看起来绝不相同,实质上却有相通之处。杜诗中那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固然是出于真情,但也未始没有在自觉得碌碌而生、于世无益的情况下,在精神上自我提升、自我拯救的意味。

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也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后代有人说杜甫是“村夫子”,杜甫诗中也自称“乾坤一腐儒”(《江汉》),都是就这一种执着态度而言。

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

甚至,愈是社会崩溃昏乱,他愈是要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尽管“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但靠了一点一滴的人力,终究能够改变现实。

4.杜甫的诗反映历史现实的代表作有

杜甫 (712 ~ 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 岁即开始学诗, 15 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 20 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 ) 至天宝四载 (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 10 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 , 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 , 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 (756) 至乾元二年 (759) 。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 , 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 , 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 , 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 , 满腔悲愤 , 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 (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 (770) 。 11 年内 , 杜甫在蜀中 8 年,在荆、湘 3 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 ( 《咏怀古迹》 ) ,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 5 年 , 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 59 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 ,43 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 (813) ,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有:《北征》,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5.杜甫的现实主义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杜甫对于生活的热爱的诗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

31、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天末怀李白》

3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梦李白二首》

3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梦李白二首》

34、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垂老别》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36、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37、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偿浮稗簧织毫半桐报昆。《赠卫八处士》

7.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现实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体现 1、“穷年忧黎元”,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大历三年乘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年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人民的疾苦。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就在于其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是杜甫与人民的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而关注民生疾苦是他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诗人三十五岁后,结束了读书和壮游的生活,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作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史”(《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在《又呈吴郎》中,通过寡妇的扑枣,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诗人在《石壕吏》中,更是对人民生活作了历史的实录:“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乳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尽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是“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增”。

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为我们知道,儒家也谈“节用爱人”,“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

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性。他主张与邻族和平相处,不事杀伐,所以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惜民族间的和好关系:“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近闻》)对玄宗的大事杀伐以致破坏这种关系则加以指责:“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喜闻贼盗蕃寇总退口号》)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

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2、“向来忧国泪”,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大特色。 杜甫不仅是一个“穷年忧黎元”,深深关注人民疾苦的诗人,也是一个“向来忧国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

8.李白和杜甫在揭露现实方面的诗的不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选、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杜甫关于现实的诗句

杜甫关于现实的诗句是

1.杜甫的哪些诗句能体现他的现实主义风格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

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嫩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萧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扬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的春天。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败,日益宠幸杨贵妃。

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752)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赐封国夫人。

杨家五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而杨国忠和魏国夫人间的淫乱关系,更是丑不可闻。

这首诗对这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淫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暴露与讽刺。 全诗极力铺陈,一气呵成。

语言清新,寓庄于谐。句句意含讽刺,运笔力透纸背。

[参考资料]:《杜甫诗选》周蒙、冯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6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贫困交加的诗人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

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

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

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

《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

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

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

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

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离开了成都。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2.杜甫关注现实的诗

卷216_32 「悲陈陶」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卷216_33 「悲青坂」杜甫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

数骑弯弓敢驰突。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卷216_34 「哀江头」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卷216_35 「哀王孙」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

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

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

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

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kO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

五陵佳气无时无。

3.求 第一首标志着杜甫走向现实主义的诗是什么,并附带鉴赏

你这个问题好像也不怎么对吧?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也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的诗歌基本都是现实主义风格的。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4.杜甫的诗反映历史现实的代表作有

杜甫 (712 ~ 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 7 岁即开始学诗, 15 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 20 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 ) 至天宝四载 (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 10 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 , 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 , 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 (756) 至乾元二年 (759) 。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 , 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 , 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 , 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 , 满腔悲愤 , 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 (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 (770) 。 11 年内 , 杜甫在蜀中 8 年,在荆、湘 3 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 ( 《咏怀古迹》 ) ,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 5 年 , 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 59 岁。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 ,43 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 (813) ,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有:《北征》,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5.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1、“穷年忧黎元”,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

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大历三年乘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年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人民的疾苦。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主要就在于其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是杜甫与人民的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而关注民生疾苦是他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诗人三十五岁后,结束了读书和壮游的生活,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作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史”(《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在《又呈吴郎》中,通过寡妇的扑枣,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诗人在《石壕吏》中,更是对人民生活作了历史的实录:“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乳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尽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是“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增”。

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为我们知道,儒家也谈“节用爱人”,“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

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性。他主张与邻族和平相处,不事杀伐,所以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惜民族间的和好关系:“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近闻》)对玄宗的大事杀伐以致破坏这种关系则加以指责:“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喜闻贼盗蕃寇总退口号》)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

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

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2、“向来忧国泪”,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大特色。 杜甫不仅是一个“穷年忧黎元”,深深关注人民疾苦的诗人,也是一个“向来忧国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

6.代表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悲怆的时代气息的诗句

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

因此,流响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

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盛唐诗歌的一些重要特征,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仍然有所体现。

激情虽然在他的诗中受到抑制,却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雄伟壮大之美,也仍然是诗人的爱好。他的那些关于时事政治的诗篇,大抵是真诚情感的流露和结晶,而并非以预定的社会功利目的为首要的出发点。

从这些方面来说,杜甫与盛唐文化终究有很深的关联。 一、杜甫的生平和个性 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终其一生,高蹈出世的念头很少占据他的头脑。另外,唐代是重视诗歌的时代,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正是武后朝中最著名的诗人,这更加深了杜甫对诗歌的兴趣。

他曾很骄傲地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共同构成了杜甫的人生轨道。

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玄宗和他的边将们一意开拓疆土、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国力空虚、民生艰难,许多人无辜死亡;二是玄宗沉湎于享乐,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擅权专政,阻塞言路,政治变得昏暗;三是为玄宗所宠信的安禄山身兼三节度使,手握雄兵,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处在逆境中的人容易看到现实中的弊病,当一场大崩溃即将到来时,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继续对灾难性的开边战争提出质疑;写出《丽人行》,揭露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

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的情状与民间饥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对照,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概括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春望》、《月夜》、《悲陈陶》、《悲青坂》、《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大量传世名篇,从诗人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尤其以旅居夔州的二年为中心,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是杜诗的第二次高峰。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一个身负“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乞食者,怎么能不深感痛苦呢?这些诗句同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表白,看起来绝不相同,实质上却有相通之处。杜诗中那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切,固然是出于真情,但也未始没有在自觉得碌碌而生、于世无益的情况下,在精神上自我提升、自我拯救的意味。

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也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后代有人说杜甫是“村夫子”,杜甫诗中也自称“乾坤一腐儒”(《江汉》),都是就这一种执着态度而言。

所谓“致君尧舜”,所谓“忧民爱物”,这些儒家的政治观念,在很多人只是一种空谈、一种标榜,杜甫却是真心地相信和实行它。而且,儒者本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之路,杜甫却不愿如此,他是不管穷达,都要以天下为念。

甚至,愈是社会崩溃昏乱,他愈是要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相信尽管“万国尽穷途”(《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但靠了一点一滴的人力,终究能够改变现实。

7.杜甫诗歌中的现实情结

杜甫是一个把巨大的创作劳动贡献给艺术事业的诗人。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表现着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苦心追求的精神;“毫发无遗憾”、“新诗改罢自长吟”,这表现着诗人的辛苦锤炼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是表现着诗人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还具有渊博的知识修养。正是经过这样辛勤的努力,杜甫在艺术上拥有多方面的才能。

无论是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在他的手里莫不精工锤炼,卓然成章。原来,正如诗人所说“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他是撷取了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以及同时代的文学成果,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自成机杼的。

前人对此赞美备至,曾说:“杜子美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体势,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杜甫的诗歌又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达到空前的高度。他的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笔调客观严谨,在叙事写景时不仅是忠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甚至以年月人诗,以增强写实的气氛。

毋怪前人对他这种精确地反映生活的创作态度,盛赞为“穷极笔力,如太史公记传”(宋叶梦得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所传留下来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有些叙事诗也是带着抒情的特点,和诗体小说不同(当然,更不同于历史纪录)。

因此,在他的诗中虽然接触到众多的人物,如兵士、农表、贫妇、暴吏等等,但这些人物都不是作为具有细致个性描写的典型人物出现在诗中的。因此,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并不在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而是主要表现在善于通过客观的描写,把所谓“地负海涵,包罗万汇”(明胡应麟评杜诗语)的社会现象或思想感情压缩在凝炼的诗歌形式里面,有时甚至概括在一两句诗里。

因此,他的诗既显得描画入神而又充分发挥了抒情诗所具有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圣俞语)的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的主要特色,但是,诗人也有不少浪漫主义的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好诗,如他的名篇《饮中八仙歌》、《洗兵马》、《梦李白》、《古柏行》、《蚕谷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后部等等都是。

杜甫诗歌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具有十分鲜明而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风格主要表现为:深沉凝重,或者如他自己所说的“沉郁”。

这种风格,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但是,在这种风格的基调上,诗人的创作又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采,或雄浑、或悲壮、或奔放、或瑰丽、或质朴、或古简、或轻灵,无不达于胜境。

因此,前人这样称赞道:“杜诗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故绝不可及。”(胡应麟《诗薮》)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除了前面所说的“为人性癖耽佳句”之外,又在《戏为六绝句》中说:“清词丽句必为邻。”这说明他在掌握语言的艺术上用功很深。

黄庭坚称他的诗为“无一字无来处”,这自然不免是迂执之谈;不过,在一字一句上,确实时时可以看出诗人的锤炼之功。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举。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中的“垂”字和“涌”字,就一向被人称赏不绝。由于用一“垂”字,便更加显示出“阔”;用一“涌”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光荡漾的景象;又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赴”,只一字便写出山势蜿蜒流走之象。

总的说来,杜甫诗歌语言的特色是:精工、稳重、有力而又时有出人意外的神妙。读他的诗,绝少平滑松脱之感,而是在铿锵紧凑之中,使人感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

杜甫还善于运用民间口头语言和方言里谚。他把一些所谓“鄙俚”的字如“吃”、“臭”、“鹅儿”、“肥男”等都采入诗中,通过他的艺术熔铸,使作品更显得鲜活流动,正像前人所称:“有俗字更可映带益姸耳。”

(《唐音癸签》卷十一)他的许多富有人民性的诗篇,如“三吏”、“三别”等都是采用了一些民间口语写成的。对此,会有人讥他为“村夫子”,其实这更加显示出他是“诗圣”。

杜甫在诗歌创作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卓越地掌握了中国语言的声韵。他常根据诗的内容和情绪,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韵律,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因此,他的诗不仅具有形象的美,而且具有音乐的美。但是,诗人在运用音韵时,并没有把它陷入死板的格套,也是“正中有变,大而能化”的。

他常常在一篇诗中,随着内容情绪的转变,使韵律也跟着转变。譬如在《石壕吏》一诗中,诗人随着官吏的呼叱,老妇的哀诉以及官吏走后的哭泣,而分别采取不同的韵脚,这就使得整个诗的音韵回翔顿挫,像乐曲似的编织在诗的形象里。

杜甫称自己的诗为“沉郁顿挫”,一般仅注意到他的“沉郁”的一面,殊不知这个“顿挫“,也是诗人非常光辉的一面,是他所以会成为巨匠的一面。杜甫在艺术上的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

8.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述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盛唐一颗光焰万丈的巨星。这位一生忧国忧民、恪守儒家传统的诗人,以他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的社会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灵的呼喊,把对 自家命运的自叹自怜、对社会人生的大悲大痛融为一体;从以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描绘了盛唐由盛而衰、万方多难的时代社会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以及自己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熔铸成了一部具有众多社会内容、鲜明时代特色、强烈 政治 倾向和兼擅众长、沉郁顿挫风格的 “诗史”,彪炳青史,流芳千古。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深远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来自于他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为数众多、质量很高的叙事诗上面。

第一,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 艺术 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殷勤劝饮的田父,昏庸无能的大臣……组成一个人物形象画廊。栩栩如生,刻画淋漓尽致,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 自然 感人。就象我现在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一样,在新闻稿件中讲述客观事实,让作者的倾向性从作品中流露,而不是在作品中强调作者的主观意识。例如杜甫诗歌《丽人行》写到 “三月三 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 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 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臣相嗔 !”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流露出来。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 “无一字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声感叹,点逗处声声感叹。”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另外,如《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手法,让倾向从事物本身流露 出。

第三、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都精彩传神。比如 《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口吻写出:“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时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将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仓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儒裳。罗儒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首诗很好地体现出杜甫爱国与爱民的思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将新娘送别丈夫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展示无疑,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因为在当时只有先平定战乱,才能得到最起码的休养生息的环境。显然是新妇的呼声,也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它如《无家别》、《潼关吏》均采用对话方式;这些人物的话语,通俗朴素,各各符合性格、身份、年龄特征,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因为人物的语言传神,使我们在阅读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着真实、亲切的感觉。

杜甫关于揭露现实的诗句

1.杜甫揭露事实的诗句

“三吏”、“三别”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嫩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萧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扬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的春天。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败,日益宠幸杨贵妃。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752)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赐封国夫人。杨家五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而杨国忠和魏国夫人间的淫乱关系,更是丑不可闻。这首诗对这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淫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暴露与讽刺。 全诗极力铺陈,一气呵成。语言清新,寓庄于谐。句句意含讽刺,运笔力透纸背。[参考资料]:《杜甫诗选》周蒙、冯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6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贫困交加的诗人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朋友尹裴冕还为

2.李白和杜甫在揭露现实方面的诗的不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选、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杜甫关于揭露现实的诗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杜甫写现实的诗句

诗句

关于的名言警句(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

阅读(8158)

1、不要执着,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世界不会迎合你,地球不是为你转的,所以不要执着于拥有,连我们都只是红尘的过客,生是赤条条的来,死又能带走什么呢。(学会放手) 2、人生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接受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激发我们...

诗句

预录取有多大的几率录取(预录取有多大的几率录取浙江)

阅读(8174)

预录取是高校根据本身在各地的名额结合当地考生报考情况得出的,一般来说预录取分数线几乎就是实际分数线。当然也不是100%,有的学校名额分配有变动,例如2006年复旦大学文科在安徽没有招够,于是将剩余的名额给了理科,结果导致...

诗句

关于菊花的诗句有哪些(秋天菊花的古诗)

阅读(8129)

描写菊花诗句名句一瞥 ⑴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⑶ 待到...

诗句

表达心情的句子发朋友圈(发表心情的句子正能量)

阅读(7847)

1.晴天里有阳光,阳光总是充满温馨,相信有这么多朋友的厚爱和鼓励,晴天会永远阳光灿烂。2.天气挺好,阳光淡淡的,心情坏得正是时候。3.天气晴朗心情好一起出来赏花草。4.晴天的午后,夏日的阳光如水般音符一样灿烂的流动...

诗句

建筑工地质量标语大全(建筑工地质量标语大全 横幅)

阅读(7988)

文明工地宣传标语 1 1、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 2、管理基础打得牢,安全大厦层层高。 3、打工在外不容易,安全首先放第一。 4、安全一万天,事故一瞬间。 5、防事故年年平安福满门,讲安全人人健康乐万家。 6、严格要求安全...

诗句

读书笔记摘抄10篇(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100字)

阅读(8750)

下面是我整理的水浒传的 读书笔记 摘抄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浒传的读书笔记摘抄1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水浒传》,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施耐庵。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

诗句

鼓励的话简短一句(鼓励的话简短一句英文)

阅读(8239)

9、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10、一齐走的兄弟姐妹是一种安慰,一齐走的兄弟姐妹忠告是一种激励,一齐走的兄弟姐妹鼓励是一种力量,一齐走的兄弟姐妹想念是一种愉悦。祝福你兄弟姐妹!11、贫穷是不需要计划的,致富才需要一...

诗句

生活图片 感悟人生(生活图片 感悟人生 壁纸)

阅读(2780)

说说2020心情说说感悟生活带图片 1、人生在世,短短几十朝,各人所经历的过程不同,则必然结果迥异。一辈子,一条路,一片天,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观点和心态也就随之改变。人最大的魅力,是永远保有一颗无功利的善心。善待他人,多一份...

诗句

表达思乡的古诗(关于思乡的诗句10句)

阅读(2652)

《冬日山居思乡》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云梦故城秋望》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

诗句

如何骂人气死对方(用原耽骂人气死对方的话)

阅读(3046)

二、怎么骂绿茶能把对方气死 1.你女朋友真的好容易生气呀 你一定很累吧 还好,要是和你这么丑的在一起才是真累 2.你的冰激凌没有我的甜耶 怪不得你有糖尿病 3.我不是为了拆散你们,我是为了融入你们 家里不缺...

诗句

中秋节古诗大全小学(小学中秋节的诗句)

阅读(2782)

中秋节的小学古诗1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

诗句

歌颂母爱的句子(托物言情三个歌颂母爱的句子)

阅读(2707)

8、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静,和雅清淡;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回味无穷;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清幽秀丽,恬淡高雅。 9、母爱是温热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化心灵的彩虹。 10、母爱...

诗句

经典语录短句霸气(厚黑学经典语录短句霸气)

阅读(3108)

霸气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 问天下谁与争锋唯我傲视苍穹。2. 霸气无双谁与谁,血染战甲凶魔煞,一人一刀仗天涯,凶名天下无与比,封刀种田清闲年,若有谁敢犯华夏,启刀穿甲灭满门。3. 一人若孤寂,灭掉业障气!昆仑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