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出真理的诗句
1.实践出真知古诗,谚语,歇后语集锦
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古诗文、谚语、歇后语古诗:1、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宋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4、唐刘禹锡《秋江早发》:昏昏恋枕衾,安见天地英?5、宋程颢《二程遗书》: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6、宋苏辙《省事诗》: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7、宋刘过《多景楼醉歌》: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8、宋释晋济《五灯会元·鸟窠道林禅师答白居易》:三岁之童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9、清刘岩《杂诗》: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10、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文:1、《尚书·太甲下》:弗虑胡获,弗为胡成。2、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
3、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4、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5、宋朱熹《四书集注》: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6、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7、宋朱熹《朱熹文集·答吕子约》: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8、元苏天爵《元文集》: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
9、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10、明王廷相《慎言·小宗》:知行兼举。
11、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12、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知虽良而能不逮,犹之乎弗知。
13、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以知为首,尊知而贱能,则能废。14、清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上》:见闻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
15、近代魏源《魏源集》: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16、清袁枚《随园诗话》: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17、《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8、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19、西汉刘向《说苑》: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20、战国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1、春秋《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谚语:1、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3、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4、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5、博学出于实践。
6、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7、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8、事实比虚构更离奇。9、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0、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11、实践出真知。
12、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13、久住坡,不嫌陡。
14、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15、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得自我亲自尝一尝。
16、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得自己亲自尝一尝。17、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的路。
——萧伯纳20、口说无凭,事实为证。21、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23、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24、子不夜行,安知道上有夜行人?2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26、不当撑船手,不会摸篙竿。
27、三年药店半郎中。28、眼过千遍,勿如手过一遍。
29、不蹚河不知水深浅。30、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31、闭门画花不如走马观花,走马观花不如下马栽花。32、肚里几本经,文章见高低。
33、墙上画饼不能吃,纸上画马不能骑。34、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35、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36、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37、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38、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39、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40、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41、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4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44、好学深思,心知其义。
45、学问学问,边学边问。46、三人行,必有我师。
47、好记性不如烂笔头。48、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
49、一分耕耘,一分收获。49、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
50、田园需要辛勤地耕耘,知识需要不懈地探索。51、多读胸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
52、学习好比织布梭,一梭未落又一梭。5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歇后语:1、象棋斗胜——纸上谈兵。2、弹花匠的女儿——会弹(谈)不会纺。
3、孔夫子的背包——书呆(袋)子。4、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5、雄鹰的翅膀——练的。6、五件夹衣——(十件)实践。
7、一本书通读到老——食古不化。8、额头上挂钥匙——开开眼界。
9、打破砂锅——问到底。10、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实践出真理谁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