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颐和园的著名诗句
1.关于颐和园的诗句
1、《行香子•春游颐和园》(贵卿)
今借闲身,漫步茵茵。
那西堤、桃蕊缤纷。
帅男靓女,且共销魂。
叹心中诗,梦中曲,水中云。
曾经世事,更觉谁亲。
这当前、依旧天真。
掬来碧水,尽洗纤尘。
乐红了花,绿了柳,美了人。
2、《游览颐和园》(杨树丰)
名苑颐和放眼宽,连峰抱水对蓝天。
佛香金碧辉晴日,万寿葱茏压众山。
十里长廊千画雅,一湖琼液七霓悬。
身登石舫随波逝,已是飘飘云外仙。
3、《游颐和园》(梧桐)
午后踏青皇苑中,无边景色醉无穷。
满堤柳影三分绿,万朵桃花一点红。
怕使娇颜沾俗气,但求巺二降天风。
清香淡淡随长路,十里春光伴始终。
4、《绝句》(香书)
桃花一夜漫湖西,堤上闲听玉鸟啼。
回看楼头悬御笔,双飞春燕啄新泥。
5、《春景颐和园》(吕华强)
桃花日暮渐稀微,湖畔斜风逐燕飞。
岸柳也知留客意,牵衣不许带霞归。
2.关于颐和园诗句有哪些
1、颐和园墙根 :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2、颐和园绣漪桥 :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3、颐和园月波楼 :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4、颐和园十七孔桥 :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5、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6、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7、颐和园宜芸馆 :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8、颐和园画中游 :
幽籁静中观水动 ,
尘心息后觉凉来。
9、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10、颐和园霞芬室 :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3.关于颐和园的对联或者有名的诗关于颐和园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
颐和园霞芬室: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涵虚堂为颐和园南湖岛上一主要建筑。联语描绘了颐和园雨后清晨的佳丽景色。
颐和园涵远堂:爱新觉罗·玄烨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洲云海落樽前
涵远堂为颐和园谐趣园之正殿。此联描绘了该堂的视野开阔:西山诸峰缭绕的烟霞似在袖底升起;东海瀛洲茫茫的云雾落到了酒杯之前。
以上供参考。
4.关于颐和园的诗句
最佳答案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
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
“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
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
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
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
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
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
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
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
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
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
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
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摇”字“入”字刻划了景。
5.颐和园的诗句有哪些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6.形容颐和园的诗句有哪些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
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
“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
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
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
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
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
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
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
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
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
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
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
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涵虚堂为颐和园南湖岛上一主要建筑。联语描绘了颐和园雨后清晨的佳丽景色:万绿丛中有一条小径通向幽幽深处,晴空中的云烟显得格外明润;干座峰峦犹如绿色波涛起伏,下了一夜的雨刚刚停息。
对联通过一大(千峰)、一小(小径)突出颐和园的碧翠特色,笔调凝练,诗味浓郁,意境幽雅。
7.关于颐和园的对联或者有名的诗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
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
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
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谢燕华)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
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谢燕华)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
“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谢燕华)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
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谢燕华)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
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
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谢燕华)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
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
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
“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谢燕华)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
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
“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谢燕华)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
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
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
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
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
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蒋竹荪)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
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谢燕华)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
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
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燕华)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雨收 涵虚堂为颐和园南。
关于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的诗句
1.颐和园十七孔桥下的诗句是什么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 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联语从视觉、听觉、触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颐和园涵虚堂澹会轩 碧通一径晴烟润 翠涌千峰宿。
2.求写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的好段
在颐和园无数美景中,十七孔桥的人气和知名度都毫无疑问名列前茅。它横跨昆明湖,西接南湖岛,东连廊如亭。由于它的存在,使面积宏大的昆明湖消除了一份空寂,东西两堤也显得更为呼应。
有关十七孔桥的几个数字也很有讲究,一显皇家的尊贵气派:九为极阳数字,从中间自大一跨向两边数均为九,喻“重九”;二是桥上汉白玉雕刻的狮子,京城原有一句老话“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可据说十七孔桥的狮子比卢沟桥还多几十只,如果你有闲心又有闲空,不妨数上一数。
十七孔桥本来就美轮美奂,而数百年日月光华的洗濯雕饰,更使其古朴珍贵。一路走来,摩挲品味,细细感受一下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和出色技艺。
3.有关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资料
十七孔桥
颐和园依山面水,园中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也修造六座造形优美的桥。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系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出文昌阁向南,湖滨小岛上即知春亭,因岛上遍植桃柳,最早显春意,故得此名。站立亭中远眺近望,远、中、近景一览无遗,是观全园景色的最佳地点。岸边还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再向南行,即可见全园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独具特色。该亭如一秤锤,压在十七孔桥东端,挑起桥西侧的重点景区南湖岛。廓如亭旁边有一铜牛,铸于1775年,是特有景观,青铜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纹须弥座,表示镇水之意。
十七孔桥也是颐和园大名鼎鼎的景物,优美如长虹,横跨在昆明湖上。17个孔券乃体现“九重”之数,因为从中间的最大孔向两端数去都是九。栏杆柱头也和卢沟桥相似,雕着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桥西为湖中最大的岛屿南湖岛,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主体建筑为北面假山上的涵虚堂,为当年皇帝观看水师演练之处。
从全湖来看,长长的西堤与从西堤岔出去的短堤将湖隔成三块,而分立其中的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岛,分别象征着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道教信仰中的不老仙境。从全园来看,南湖岛与万寿山佛香阁的位置在对景手法上呈一宾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无限深远,借用园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风光,给人开阔之感,确是景无边,意不尽。
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被此桥的参与,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
4.颐和园中描写长廊样子的词语和描写十七孔桥的词语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
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
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
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
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5.关于颐和园昆明湖的诗句急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玉泉流贯颐和园墙根 殿阁嵯峨接帝京,阿房当日苦经营。 只今犹听宫墙水,耗尽民膏是此声。
颐和园绣漪桥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绣漪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之最南端,亦名锣锅桥,为自水路进入颐和园的门户。联语表现的是绣漪桥周围妩媚诱人的景色。
上联写日景:桥宛如一弯黛眉镶嵌在银白色的湖面上,水中倒映着碧绿的万寿山影。下联写月色:水波粼粼,在皎洁如玉的月亮照耀下,湖面荡漾着金色的清波。
螺黛,画眉之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此指黛眉。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
一丸与千叠相对,足见桥之娇巧与湖之浩瀚。联语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颐和园宜芸馆道存斋 霏红花径和云扫 新绿瓜畦趁雨锄 联语清新幽雅:落英缤纷,花径霏红如霞,云雾之中,有人轻轻打扫;瓜田菜地,一片新绿如玉,细雨湿润,有人慢慢锄草。霏红,彩霞般的红色。
联语用词简练,“趁雨锄”扣紧“宜芸馆”的命名,表现了清新素雅的风格和主人闲适的心境。 颐和园月波楼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沙 月波楼,在颐和嗣昆明.湖中韵南湖岛上。
联语描绘竹林、花枝、沙滩在月色笼罩下的微妙变化,使楼的周围、远近充盈着一片迷蒙幽静的气氛,意境十分柔和淡雅。“月笼沙”三字出杜牧《夜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
联扣月波楼名,甚切。 颐和园十七孔桥 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横跨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和南湖岛间,桥由十七个孔券组成,长150米,为颐和园中最大石桥。
上联写水上之桥,下联写桥下之水。石桥宛若卧在水上吹不断的彩虹;兰桨使水波回旋,划碎映于水面明亮清澈的月亮。
照还空,指桥的十七孔.联语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颐和园谐趣园饮绿亭 爱新觉罗·玄烨 云移溪树侵书幌 风送岩泉润墨池 谐趣园系北京名园颐和园中之园,原名惠山园。
饮绿亭为其中一水榭,曾名水乐园。本联构思奇丽:溪边树梢上一抹彩云飘逸而来,好像触及书房的帷帘;山泉随风流至,仿佛润湿了屋中的砚台。
书幌,指书斋中的帷幔窗帘。墨池,洗笔的水池,借指砚台.联语赋予云、风以生命和动感,并与表示清幽、宁静的书幌、墨池融为一体,动中有静,清寂中又透着闹意。
“移”“送”“侵”“润”四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雅逸的意境,使景物充溢活力。 颐和园谐趣园知鱼桥 月波潋滟金为色 风濑琤琮石有声 知鱼桥在颐和园谐趣园之东南角,建于清乾隆时。
联语通过一看一听将桥下之水景绘得有色有声:明月下,水波涟漪,金光闪烁;风吹水击岸石,发出悦耳的声响。潋滟,水波流动貌。
风濑,意为风吹水急。琤琮,原为玉器相击声,此谓水石撞击声。
全联咏水,却无一“水”字,显出作者的艺术修养。“潋滟”与“诤琮”双声叠韵相对,增添了音韵之美。
联语用词精巧,秀丽娴雅,令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颐和园宜芸馆 绕砌苔痕初染碧 隔帘花气静闻香 宜芸馆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联以苔痕、花气为题咏对象,显出其清新淡雅的格调。
上联化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句意,说石阶周围的青苔刚刚萌发绿色;下联说花气透过竹帘传来静静幽香。砌,即石阶。
此联语词凝练,雅而不俗。“绕”、“隔”、“染”、“闻”等动词精巧传神,生动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宜人。
颐和园画中游 幽籁静中观水动 尘心息后觉凉来 画中游在颐和园内万寿山西面。亭倚山岩,楼耀金碧,水木清华,环绕着几曲画廊,游览其中,真有身在画图之感。
上联说,寂然宁静之中能体验到水之动,籁之幽,万物无不从容自得。有万物静观皆自得之意。
幽籁,幽雅的声音。唐权德舆《酬穆七侍郎早登西楼感怀》诗:“杉梧静幽籁。”
下联说,止息了一切杂念,则在繁嚣之中也可直觉地领悟凉意的来临。尘心,凡俗之心,名利之念。
宋梅尧臣《送昙颖上人往庐山》诗:“尘心古难洗。”凉,指心灵的安闲自适,即精神的自由。
联语启示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耳目之游,还得进一步忘名利、齐得丧、同祸福、等贵贱,无牵无挂,走入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逍遥境界。 颐和园画中游石牌坊 闲云归岫连峰暗 飞瀑垂空漱石凉 画中游为重檐八角阁,正殿前有石坊。
本联表现的是一幅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清凉幽静图景:白云飘入山间,连绵青山浓阴高蔽而转暗;飞瀑垂空而泻,使石受漱而凉。岫,山峦。
联语由流云而引出山峰,由飞瀑而引出岩石,炼字工巧,“闲”、“归”、“飞”、“垂”几字的选用使白云与瀑布富于动感与情趣。 颐和园霞芬室 爱新觉罗·弘历 窗竹影摇书案上 山泉声入砚池中 霞芬室,在北京颐和园玉澜堂东配殿。
婆娑摇曳的竹影映照在临窗的书桌上,潺潺的山泉声传入室内的砚池中。窗外的竹影、山泉与窗内的书桌、砚池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
“摇”字“入”字刻划了景物的动态。
6.求写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的好段
在颐和园无数美景中,十七孔桥的人气和知名度都毫无疑问名列前茅。
它横跨昆明湖,西接南湖岛,东连廊如亭。由于它的存在,使面积宏大的昆明湖消除了一份空寂,东西两堤也显得更为呼应。
有关十七孔桥的几个数字也很有讲究,一显皇家的尊贵气派:九为极阳数字,从中间自大一跨向两边数均为九,喻“重九”;二是桥上汉白玉雕刻的狮子,京城原有一句老话“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可据说十七孔桥的狮子比卢沟桥还多几十只,如果你有闲心又有闲空,不妨数上一数。十七孔桥本来就美轮美奂,而数百年日月光华的洗濯雕饰,更使其古朴珍贵。
一路走来,摩挲品味,细细感受一下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和出色技艺。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描写颐和园十七孔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