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龄的诗句纪晓岚
1.求问乾隆,和珅,纪晓岚,刘墉的年龄悬殊
清高宗乾隆 爱新觉罗。
弘历(1711-1799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时生于雍和宫邸。是雍正帝的第四子。
和珅(1750-1799),字致斋,原名善保,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
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同山东诸城人。
纪晓岚乡试座师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清。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 乾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纪昀) 是这些年来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的“欢喜冤家”,或是乾隆、刘墉、和珅一组,或是乾隆、纪晓岚、和珅一组。
历史上,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刘墉与乾隆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还有“和珅使坏,刘墉参万岁”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编入了传统相声《官场斗》。
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连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当然,这些事没有什么根据,也不可能发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望。
那么,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 上文已经说过,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
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
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
这一建议自然让乾隆皇帝觉得很舒服,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也升迁很快。 刘墉入朝为官后,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
据说,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嘉庆时发生过一件“争大宝”之事。据当时一位参加过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给其国君的报告说,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玺,刘墉于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
“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如果此记载属实,则证明刘墉在大事上依旧保持着“劲直”之风,并非一味模棱。
同时也隐约看出,做了很长时间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与新君嘉庆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些。 刘墉与和珅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
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
但通过前文的分析已经可以知道,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
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
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
和珅之案的处理,颇得时人的称赞。由此也可见,刘墉并未因公务而泄私愤,而是充分体现了一位群臣领袖应有的风范。
刘墉和纪昀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
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
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蒋师瀹(yuè)也题此砚说: 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1803),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砚 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
2.描写纪晓岚外貌的句子
史书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就是相貌丑陋,眼睛还近视。此外,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实际并不像影视剧上表现的那样,“铁齿铜牙”。
他所服侍的乾隆皇帝首先喜欢满洲人,其次才喜欢汉族人。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么,乾隆皇帝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汉族大臣呢?
能够讨乾隆皇帝喜欢的汉族大臣有两类:一类是相貌英俊、仪表堂堂、有学问的,比如王杰、董诰;第二类是世代均为清朝高级官吏的,比如刘墉,虽然他长相不怎么样,还有些驼背,但他符合这第二个条件呀!
其实,乾隆皇帝不仅仅对汉族官员如此,对满洲官员也是如此。乾隆皇帝喜欢的满洲大臣也是两类:一类是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又有学问的,比如和、福康安;第二类是世代均为清朝高级官吏的满洲贵族,比如阿桂。
可惜,纪晓岚完全不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他既不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其家也不属于世代为官的。
有人疑问:不对呀,纪晓岚不是个长得很帅气的人吗?前面我们不是还说了历史上的纪晓岚比张国立版的纪晓岚还要英俊潇洒吗?怎么,有问题吗?还真有些问题。
纪晓岚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第二种说法则认为纪晓岚貌丑、近视、口吃……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
“貌寝短视”的纪晓岚
要想确认纪晓岚的相貌到底如何,就需要逻辑严谨的历史考据学。
历史考据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如第一手材料的原则,就是说,你要证明你的观点,所用历史材料必须是最早的第一手材料,不能是辗转引用的别人观点;又如“孤证不立”的原则,就是说,单一的历史材料不能成立。
我们先分析这第一种说法:通过考证,纪晓岚长相英俊潇洒的说法还真能得到某些第一手历史材料的认可。能够证明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的典型史料是清朝一个名叫江藩的所著《国朝汉学师承记》一书。江藩这个人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比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的纪晓岚要小三十七岁。他的一生,除了辅助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就是写出了《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宋学渊源记》三卷等著作。
《国朝汉学师承记》第六卷记载,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这段材料证明纪晓岚具有说话诙谐幽默的特点。
这是一段当时人记载的材料,属于历史考据学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可信度。但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只有这一段历史材料还不足以证明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这一说法成立。我们还需要找到其他当时人记载的材料。
为此我们找到了一首诗,作者是洪亮吉。洪亮吉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纪晓岚要小二十二岁。他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进士后就一直在纪晓岚手下工作。洪亮吉与纪晓岚有个共同点,就是二人都曾因为获罪而被发配到新疆。洪亮吉素以诗闻名,著有《北江诗话》。洪亮吉在《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里也称赞纪晓岚是“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证明纪晓岚说话具有诙谐机智的特点。
这两段考证可以说完全符合了第一手材料的原则和“孤证不立”的原则。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纪晓岚真的是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了呢?
且慢,注意到没有?江藩、洪亮吉这两个人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他们在年龄上都比纪晓岚小二三十岁;第二,他们在参加工作后经常与纪晓岚接触,当时他们都是纪晓岚的部下。因此,细分析一下,是否还有这种可能:他们在非常尊重纪晓岚的前提下撒了谎,亦或是捧了纪晓岚的场。在历史学家而言就是“为名人讳”。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两个人写的材料只说到纪晓岚“风流倜傥、风趣幽默”,并没有说到纪晓岚“一表人才”!
而据另几位历史考据学家的考证,真实的纪晓岚有三大缺陷:
第一,纪晓岚貌丑。据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考证,纪晓岚“貌寝”。所谓“貌寝”,就是相貌丑陋,野史上有人说纪晓岚是个黑胖子。
第二,纪晓岚近视。这得从《东华续录》中记载的海升殴死其妻吴雅氏案件说起。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学士阿桂的姻亲海升殴死其妻吴雅氏,谎称吴雅氏是自缢身亡。乾隆皇帝派左都御史纪晓岚去复验,证明的确是自缢。吴雅氏的弟弟贵宁不服,上告,随后乾隆皇帝又派阿桂、和会同刑部共同查核,发现尸身并无缢痕,结果阿桂被罚俸五年、革职留任。而对纪晓岚,乾隆皇帝则说“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云云,则虽交部严加议处,实已为之开脱。这里乾隆皇帝说纪晓岚是“短视”,“短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近视。这个材料出自皇帝的圣旨,可以判断是真实可信的!
3.描写纪晓岚外貌的句子
史书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就是相貌丑陋,眼睛还近视。此外,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实际并不像影视剧上表现的那样,“铁齿铜牙”。
他所服侍的乾隆皇帝首先喜欢满洲人,其次才喜欢汉族人。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么,乾隆皇帝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汉族大臣呢?
能够讨乾隆皇帝喜欢的汉族大臣有两类:一类是相貌英俊、仪表堂堂、有学问的,比如王杰、董诰;第二类是世代均为清朝高级官吏的,比如刘墉,虽然他长相不怎么样,还有些驼背,但他符合这第二个条件呀!
其实,乾隆皇帝不仅仅对汉族官员如此,对满洲官员也是如此。乾隆皇帝喜欢的满洲大臣也是两类:一类是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又有学问的,比如和、福康安;第二类是世代均为清朝高级官吏的满洲贵族,比如阿桂。
可惜,纪晓岚完全不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他既不相貌英俊、仪表堂堂,其家也不属于世代为官的。
有人疑问:不对呀,纪晓岚不是个长得很帅气的人吗?前面我们不是还说了历史上的纪晓岚比张国立版的纪晓岚还要英俊潇洒吗?怎么,有问题吗?还真有些问题。
纪晓岚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第二种说法则认为纪晓岚貌丑、近视、口吃……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
“貌寝短视”的纪晓岚
要想确认纪晓岚的相貌到底如何,就需要逻辑严谨的历史考据学。
历史考据学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如第一手材料的原则,就是说,你要证明你的观点,所用历史材料必须是最早的第一手材料,不能是辗转引用的别人观点;又如“孤证不立”的原则,就是说,单一的历史材料不能成立。
我们先分析这第一种说法:通过考证,纪晓岚长相英俊潇洒的说法还真能得到某些第一手历史材料的认可。能够证明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的典型史料是清朝一个名叫江藩的所著《国朝汉学师承记》一书。江藩这个人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比出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的纪晓岚要小三十七岁。他的一生,除了辅助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就是写出了《国朝汉学师承记》八卷、《宋学渊源记》三卷等著作。
《国朝汉学师承记》第六卷记载,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这段材料证明纪晓岚具有说话诙谐幽默的特点。
这是一段当时人记载的材料,属于历史考据学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可信度。但按照“孤证不立”的原则,只有这一段历史材料还不足以证明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这一说法成立。我们还需要找到其他当时人记载的材料。
为此我们找到了一首诗,作者是洪亮吉。洪亮吉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纪晓岚要小二十二岁。他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进士后就一直在纪晓岚手下工作。洪亮吉与纪晓岚有个共同点,就是二人都曾因为获罪而被发配到新疆。洪亮吉素以诗闻名,著有《北江诗话》。洪亮吉在《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里也称赞纪晓岚是“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证明纪晓岚说话具有诙谐机智的特点。
这两段考证可以说完全符合了第一手材料的原则和“孤证不立”的原则。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纪晓岚真的是风流倜傥、一表人才、风趣幽默了呢?
且慢,注意到没有?江藩、洪亮吉这两个人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他们在年龄上都比纪晓岚小二三十岁;第二,他们在参加工作后经常与纪晓岚接触,当时他们都是纪晓岚的部下。因此,细分析一下,是否还有这种可能:他们在非常尊重纪晓岚的前提下撒了谎,亦或是捧了纪晓岚的场。在历史学家而言就是“为名人讳”。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两个人写的材料只说到纪晓岚“风流倜傥、风趣幽默”,并没有说到纪晓岚“一表人才”!
而据另几位历史考据学家的考证,真实的纪晓岚有三大缺陷:
第一,纪晓岚貌丑。据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考证,纪晓岚“貌寝”。所谓“貌寝”,就是相貌丑陋,野史上有人说纪晓岚是个黑胖子。
第二,纪晓岚近视。这得从《东华续录》中记载的海升殴死其妻吴雅氏案件说起。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学士阿桂的姻亲海升殴死其妻吴雅氏,谎称吴雅氏是自缢身亡。乾隆皇帝派左都御史纪晓岚去复验,证明的确是自缢。吴雅氏的弟弟贵宁不服,上告,随后乾隆皇帝又派阿桂、和会同刑部共同查核,发现尸身并无缢痕,结果阿桂被罚俸五年、革职留任。而对纪晓岚,乾隆皇帝则说“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云云,则虽交部严加议处,实已为之开脱。这里乾隆皇帝说纪晓岚是“短视”,“短视”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近视。这个材料出自皇帝的圣旨,可以判断是真实可信的!
4.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的一首诗
首先是“千生”,这个肯定错误。按全诗都是说自己在故纸堆中老去,“千生”是一千个人,很多人,跟后面的“坐销磨”不符合。
再,“平生”、“半生”都解释的通。这首诗应该是《阅微草堂笔记》完成时题的,至少也是完成大部分时题的。纪昀写作此书,是从1789年到1798年,也就是他66岁到75岁之间,这时候按古人的普通寿命,已经是很大的年龄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平生”。
另外,最后一句应该是“只应说鬼似东坡”,有一个典故:“喜人谈鬼” ——叶梦得《避暑录话》:“(苏轼)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使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而去。”
所以,《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卷就叫“姑妄言之”。
5.和珅、纪晓岚、刘墉到底是一个年龄段的吗
隆、刘墉、和珅、纪晓岚(纪昀)是这些年来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的“欢喜冤家”,或是乾隆、刘墉、和珅一组,或是乾隆、纪晓岚、和珅一组。
历史上,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刘墉与乾隆 关于刘墉与乾隆的关系,民间有很多传说,比如说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那么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 还有“和珅使坏,刘墉参万岁”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被编入了传统相声《官场斗》。
总之,把刘墉说成是连皇帝都不怕,连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当然,这些事没有什么根据,也不可能发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种良好愿望。
那么,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 上文已经说过,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有关。 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
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许。后来,刘墉因阳曲知县段成功亏空案被判斩决,乾隆也是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并重新起用。
当然,刘墉作为官场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关系。 乾隆四十二年秋天,当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向乾隆皇帝奏请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乐府》、《全韵诗》,使之在江苏全省流布,并建议敕发各直省刊刻。
这一建议自然让乾隆皇帝觉得很舒服,此后一段时间里,刘墉的官职也升迁很快。 刘墉入朝为官后,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
据说,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嘉庆时发生过一件“争大宝”之事。据当时一位参加过禅位大典的朝鲜官员给其国君的报告说,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玺,刘墉于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
“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如果此记载属实,则证明刘墉在大事上依旧保持着“劲直”之风,并非一味模棱。
同时也隐约看出,做了很长时间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与新君嘉庆的关系似乎更密切些 刘墉与和珅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习惯于把二人的关系描述为忠奸对立、水火难容。的确,刘墉并不阿附和珅,而基本采取的是独善其身的做法。
朝鲜书状官徐有闻说,“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杰、刘墉、董诰、朱?、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但通过前文的分析已经可以知道,当刘墉入京任职之后,他首先是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所以不可能和权势遮天的和珅做针锋相对的对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却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
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珅,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 不过,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得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即赐令自尽,保其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和珅之案结束后,刘墉受赠太子太保,可见嘉庆帝对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处理,颇得时人的称赞。
由此也可见,刘墉并未因公务而泄私愤,而是充分体现了一位群臣领袖应有的风范。 刘墉和纪昀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的关系则相当融洽。
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师弟之谊。大学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昀与刘墉关系极好,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
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生前他曾将此诗作为自挽联。 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
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fú)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
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蒋师瀹(yuè)也题此砚说: 城南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
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嘉庆八年(1803),刘墉又曾送给纪昀砚一方,称:“送上古砚一方,领取韩稿一部。
砚 乃朴茂沉郁之格,譬之文格,为如此也。 ”纪昀也记载到:刘墉送我砚一方,左侧有“鹤山”字,认为是宋代的东西,但我并不以为然。
但刘墉又说, “专诸巷所依托,不过苏黄米蔡数家耳。彼乌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说,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称是苏东坡、米芾等人的东西,怎么会假冒魏了翁的名号呢?纪昀承认,刘墉所言,“是或一说矣”。
嘉庆九年,刘墉去世之前,还给纪昀送过砚,纪昀在砚上题词说,“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
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
6.有一年,清朝的乾隆皇帝曾邀请一位老寿星赴宴
先回答你的问题。
答案应该毫无争议,寿星141岁。60年为一甲子,花甲重开,即120岁,又加三七21岁,正是141岁。
70岁古稀,双庆140,更多1年,也是141岁。其次再说说这幅所谓的君臣妙对。
其实对联并不工整: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花甲重开”与”古稀双庆”对的没啥问题,差就差在后边,上联”又加三七岁月”,平仄交替错误,结尾出现三连仄。
下联“更多一度春秋”,“更多”实在是败笔,一则与前边”双庆”没有形成仄顶仄,二则与上联”又加”没有平仄相对。另外“一度”也和上联”三七”平仄未对立,七古时读仄声,度也是仄声。
通过这样分析,这幅对联绝对不会出自乾隆和纪晓岚之手,乾隆一生写过一万多首诗词,虽说意境不佳有些无病呻吟,但平仄绝不会弄错,更何况博学多才的纪大学士怎会犯这样低级错误。个见勿怪。
7.乾隆爷 纪晓岚 刘墉 和珅 四人年龄差别有多大
乾隆帝(1711年生),纪晓岚(1724年生),刘墉(1720年生),和珅(1750年生)。
乾隆帝年龄最大,比刘墉大九岁,比纪晓岚大13岁,比和珅大39岁,刘墉年龄第二大,比纪晓岚大4岁,比和珅大30岁;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
1、乾隆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2、刘墉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3、纪晓岚
本名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4、和珅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1、乾隆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
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
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2、刘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3、纪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
4、和珅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
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纪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和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刘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8.花甲重逢 又增而立年岁 古稀双庆 复添幼学青春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位金石学家。夫妻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辰,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
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众人惊叹不止。乌老欣喜异常,亲自铺开宣纸道:“二位雅兴正浓,请再为老朽赐书一副。”未等清照表态,明诚抢先应诺,他揣度一番,纵笔写下五个大字:
三多福寿子;
只见清照从容镇静,目光落在乌老的书架上,灵机一动,低头写道:
四诗风雅颂。
纪晓岚关于西瓜的诗句
1.关于西瓜的诗句
德州西瓜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清康熙年间,曾任过康熙的老师,后又任过江南巡抚的清代著名诗人田雯,在他的《古欢堂集广种瓜说》中既有“斑青更有西洋种,剖之如乳倾壶浆”赞美德州西瓜的诗句。
1935年山东大学农学院吴耕民先生来德县调查时指出:“德州西瓜栽培由来已久,其历史无从稽考,惟其著名于世,则在最近数十年来,盖自自优良品种喇嘛瓜传入栽培后,因其品质卓越,声誉大振,北至平津,南至京沪,贩瓜者莫不慕名而来求货。由此可知,德州西瓜早已成为名产。
德州西瓜汁多,沙瓤、果肉细腻、纤维少,瓜瓤甜脆甘美,味似冰糖,不仅是夏令解暑止渴的冷食佳品,而且因含脂肪,蛋白质,葡萄糖及各种维生素,又具有降血压、补肾脏、止痢疾、解酒毒、利小便、利消化等药物功能。
2.关于西瓜的古诗
历代文人墨客咏瓜的名篇诗词,比比皆是,大多隽永清新,吟罢韵味悠长。
如歌颂西瓜长得多的:如“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南宋诗人范成大);梁代诗人沈约在《行园》诗中云:“寒瓜方卧垅,秋菰亦满坡”。
有形容切瓜情景的:“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南宋诗人文信国)。
有描绘西瓜美味、功能的:“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南宋诗人方回);“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清代诗人纪晓岚),寥寥数语,道出了西瓜的特有的美味。
有将西瓜比作深潭、冷月、青云的妙句:陆俨山的“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 等等,真是令人寻味,让人读之雅兴无穷。 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西瓜诗》中道:“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人齿便有冰雪声。”将切西瓜的动作、啖瓜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堪谓炉火纯青。 元代诗人方回,在他的《秋熟》诗中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诗句。这两句诗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把西瓜汁多性凉、可供人们消暑解渴以及瓜皮色泽青翠的特点描写得十分生动。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食西瓜》:“缕缕花衫唾碧玉,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清代徐锦华的《咏西瓜诗》:“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爱国诗人丘逢甲的咏西瓜诗:“蕴雪令冰心齿凉,两团绿玉许分尝。”让人读后馋涎欲滴。古诗:“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对西瓜的食用功效赞不绝口。
明代翟佑的《红瓤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唏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该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青门绿玉房”喻西瓜的外形、色泽,以“猩血”喻瓜瓤,以“唏日三危露”、“流霞九酝浆”喻西瓜的汁液,诗中“沁”、“泻”等动词的运用亦极为生动传神。
清初词人陈维崧有一首《洞仙歌·西瓜》词称得上是古代咏西瓜诗词中的精品:“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 读后令人油然产生馋涎欲滴之感。此外,清末诗人张朝墉在一首诗中咏及西瓜时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暇菜亭前堪饱食,西瓜斗大藕如船”,和以前诗人咏西瓜多用比喻不同,颇具特色
3.有关西瓜的诗句
1、《西瓜园》宋代 范成大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译文:碧绿的藤蔓早晨的霜露,躺在软软的沙地上,每年都到这里来吃西瓜。 2、《食西瓜》宋代 方一夔 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
译文:恨没有纤纤细手去削那个驼峰,爵碎了一百桶的西瓜。 3、《西瓜》元代 周权 当年传种非东陵,蒲萄石榴来与并。
译文:当年传说西华不是种植在东陵,葡萄和石榴与西瓜一起。 4、《咏西瓜灯四首 其一》 清代:俞樾 圣火养成千岁绿,仙丹炼就十分青。
译文:太阳造就了绿油油的西瓜,一颗颗西瓜就像仙丹一样。 5、《咏西瓜灯四首 其二》 清代:俞樾 剥尽层层皮与肤,此中原自费工夫。
译文:切开西瓜的皮,原来好吃的瓜瓤就在这里呢。
4.描写西瓜的古诗
品西瓜咏赞诗----绝品佳作 历代文人墨客咏瓜的名篇诗词,比比皆是,大多隽永清新,吟罢韵味悠长。
如歌颂西瓜长得多的:如“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南宋诗人范成大);梁代诗人沈约在《行园》诗中云:“寒瓜方卧垅,秋菰亦满坡”。 有形容切瓜情景的:“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南宋诗人文信国)。
有描绘西瓜美味、功能的:“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南宋诗人方回);“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清代诗人纪晓岚),寥寥数语,道出了西瓜的特有的美味。
有将西瓜比作深潭、冷月、青云的妙句:陆俨山的“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 等等,真是令人寻味,让人读之雅兴无穷。 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西瓜诗》中道:“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消烟火气,人齿便有冰雪声。”将切西瓜的动作、啖瓜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堪谓炉火纯青。
元代诗人方回,在他的《秋熟》诗中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诗句。这两句诗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把西瓜汁多性凉、可供人们消暑解渴以及瓜皮色泽青翠的特点描写得十分生动。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食西瓜》:“缕缕花衫唾碧玉,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清代徐锦华的《咏西瓜诗》:“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爱国诗人丘逢甲的咏西瓜诗:“蕴雪令冰心齿凉,两团绿玉许分尝。”
让人读后馋涎欲滴。古诗:“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对西瓜的食用功效赞不绝口。 明代翟佑的《红瓤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唏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
该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青门绿玉房”喻西瓜的外形、色泽,以“猩血”喻瓜瓤,以“唏日三危露”、“流霞九酝浆”喻西瓜的汁液,诗中“沁”、“泻”等动词的运用亦极为生动传神。 清初词人陈维崧有一首《洞仙歌·西瓜》词称得上是古代咏西瓜诗词中的精品:“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
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
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 读后令人油然产生馋涎欲滴之感。
此外,清末诗人张朝墉在一首诗中咏及西瓜时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暇菜亭前堪饱食,西瓜斗大藕如船”,和以前诗人咏西瓜多用比喻不同,颇具特色 在历代诸多的吟咏西瓜诗中,还属元代诗人方夔的《食西瓜》一首更耐人寻味:“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同。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
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向穷通。”
诗中“缕缕”和“痕痕”两句描写了人们吃红瓤西瓜时的情景:“牙生水”和“骨有风”两句,更把酷暑吃西瓜时那种快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了。
5.描写西瓜的古诗有否
有描写西瓜的古诗,如《西瓜园》。
《西瓜园》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出使金国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第一、二句写西瓜生长的环境和处处吃瓜的情景;第三、四句写西瓜的形状味道不尽如人意。
原文如下: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译文如下:
西瓜汁液虽多却味淡如水,本是种于燕北一带,现今河南也遍地种植了。
绿色蔓茎的西瓜顶着寒霜长于沙地上。时节到来各地处处都在吃西瓜。
西瓜形状空廓味道很谈如同饮水一般,同是舶来品却是不如蒲萄苜蓿。
扩展资料:
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70年)闰五月,出使金朝,沿途写了七十二篇七言绝句和一卷日记《揽辔录》,这首诗是其中第二首。范成大行至开封,见本是“燕地种”的西瓜,已经遍布河南,心中感慨,遂作此诗。
此诗第一、二句写西瓜生长的环境和年来年去每到夏天到处都吃瓜的情景。西瓜与蒲萄、苜蓿一样,都是舶来品,此时在北方已是常见之物,“碧蔓”“软沙”,绿黄二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充满了田家之美,然而“凌霜”词却又猛然一寒,美丽的东西是不能经得起严霜的。
此诗第三、四句写西瓜的形状味道。诗人觉得生长在北地的西瓜在形状上、味道上都不尽如人意,不能与葡萄、苜蓿相比。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丝遗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西瓜园
6.有关西瓜的诗,乱得的也行
品西瓜咏赞诗----绝品佳作
历代文人墨客咏瓜的名篇诗词,比比皆是,大多隽永清新,吟罢韵味悠长。
如歌颂西瓜长得多的:如“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南宋诗人范成大);梁代诗人沈约在《行园》诗中云:“寒瓜方卧垅,秋菰亦满坡”。
有形容切瓜情景的:“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南宋诗人文信国)。
有描绘西瓜美味、功能的:“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南宋诗人方回);“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清代诗人纪晓岚),寥寥数语,道出了西瓜的特有的美味。
有将西瓜比作深潭、冷月、青云的妙句:陆俨山的“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 等等,真是令人寻味,让人读之雅兴无穷。 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西瓜诗》中道:“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人齿便有冰雪声。”将切西瓜的动作、啖瓜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堪谓炉火纯青。 元代诗人方回,在他的《秋熟》诗中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的诗句。这两句诗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把西瓜汁多性凉、可供人们消暑解渴以及瓜皮色泽青翠的特点描写得十分生动。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食西瓜》:“缕缕花衫唾碧玉,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清代徐锦华的《咏西瓜诗》:“水晶球带轻烟绿,翡翠笼含冷焰红”、爱国诗人丘逢甲的咏西瓜诗:“蕴雪令冰心齿凉,两团绿玉许分尝。”让人读后馋涎欲滴。古诗:“青青西瓜有奇功,溽暑解渴胜如冰,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对西瓜的食用功效赞不绝口。
明代翟佑的《红瓤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唏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该诗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青门绿玉房”喻西瓜的外形、色泽,以“猩血”喻瓜瓤,以“唏日三危露”、“流霞九酝浆”喻西瓜的汁液,诗中“沁”、“泻”等动词的运用亦极为生动传神。
清初词人陈维崧有一首《洞仙歌·西瓜》词称得上是古代咏西瓜诗词中的精品:“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 读后令人油然产生馋涎欲滴之感。此外,清末诗人张朝墉在一首诗中咏及西瓜时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暇菜亭前堪饱食,西瓜斗大藕如船”,和以前诗人咏西瓜多用比喻不同,颇具特色
7.关于盛夏果实的诗句
西瓜素有“夏季水果之王”的美称。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西瓜赞之以诗,耐人品味。
东汉诗人刘祯,曾写诗赞曰:“杨晖发藻,九彩杂糅,蓝皮蜜里,素肥丹瓤。”非常逼真地展现了西瓜的神韵。
南梁诗人沈约《行园》诗:“寒瓜方卧垅,秋菰已满坡,紫茄纷烂漫,绿芳郁参差。”字里行间展现了西瓜大丰收时的情景。
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西瓜园》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不仅反映出西瓜藤生、喜于沙地的生长特性,同时表明宋代食西瓜已初成风俗。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赞美西瓜:“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寥寥数笔,使西瓜的形、色、味跃然纸上,堪称妙极。
清代著名才子纪晓岚对西瓜更是情有独钟,他在《咏西瓜》中吟道:“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诗人将西瓜与“贡茶”相比,把西瓜的甘甜可口描写得出神入化,妙不可言。
咏葡萄 唐彦谦.唐
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满架高撑紫络索,
一枝斜亸金琅珰。天风飕飕叶栩栩,蝴蝶声干作晴雨。
神蛟清夜蛰寒潭,万片湿云飞不起。石家美人金谷游,
罗帏翠幕珊瑚钩。玉盘新荐入华屋,珠帐高悬夜不收。
胜游记得当年景,清气逼人毛骨冷。笑呼明镜上遥天,
醉倚银床弄秋影。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纪晓岚乌鲁木齐经典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