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夏天的诗句(苏轼描写夏天诗句有哪些)
1.苏轼描写夏天诗句有哪些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
释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
释义: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6、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
释义: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
释义: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8、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9、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1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2.描写夏天诗句苏轼写
绿槐高柳咽新蝉。 —— 苏轼《阮郎归·初夏》
玉盆纤手弄清泉。 —— 苏轼《阮郎归·初夏》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 苏轼《贺新郎·夏景》
石榴半吐红巾蹙。 —— 苏轼《贺新郎·夏景》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 苏轼《贺新郎·夏景》
碧纱窗下水沈烟。 —— 苏轼《阮郎归·初夏》
3.关于夏天的诗有哪些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 《前赤壁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 苏轼 《中秋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 《前赤壁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 苏轼 《中秋月》离别一何久,七度过春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水调歌头(子由徐州中秋作)》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
4.苏轼写的描写夏天暴雨的诗句有哪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5.苏轼描写夏季西湖景色的古诗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拓展阅读】
杭州西湖是和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有着密切联系的。西湖的美,首先是被历代文人认识并逐渐开发的。可以说,没有众多文人的描绘歌咏,西湖是不会如此受人推崇的。
仔细想一想,这其中,与西湖关系最为密切的算是苏轼先生了。
苏轼一生两次赴任杭州。
第一次是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他当年36岁,历时三年。苏轼一到杭州,就被这里的秀山丽水所深深吸引:“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其五)。
苏轼饱览了西湖的美景,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早晚、阴晴、晦明,西湖都有自己的美,苏轼都一一捕捉在了自己的笔下:“西湖三面环山,中涵绿水,松排青嶂,草满平坡。泛舟湖中,四面瞻视,水光山色,竞秀争奇,柳岸花汀,参差掩映。已而峰衔翠霭,月印波心,画舫徐牵,菱歌晚渡,游人俨在画图中也。”(《题西湖诗卷》其一)。这是对西湖美的总体真实写照。
那时西湖的春景,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西湖春景,霁晓最宜,柳带朝烟,桃含宿雨,芳草沿堤,与湖柳映碧,更见渔舟来往,今人疑武陵源。”
6.夏就是苏轼感叹的(诗句)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____________。 答案 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 解析 词的名称有多种叫法,如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答案 D 解析 D项中“境界开阔”不符合本词的意境,全词是一种清新婉约的风格。(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案 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 “琼珠”即水珠,“碎”字则体现四溅的特点,而一个“圆”字又把水珠的圆润之感描写出来,把一颗普通的水珠描写得如此精致传神,可见词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怨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
“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
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
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
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
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
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
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位女主人公索性采摘荷叶后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
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
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
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
关于苏轼夏天的诗句
1. 苏轼描写夏天诗句有哪些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 释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 释义: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6、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 释义: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 释义: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8、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9、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1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2. 苏轼描写夏天诗句有哪些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释义: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
释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
释义: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6、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
释义: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7、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
释义: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8、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9、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1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代:苏轼
释义: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3. 描写夏天诗句苏轼写
绿槐高柳咽新蝉。 —— 苏轼《阮郎归·初夏》
玉盆纤手弄清泉。 —— 苏轼《阮郎归·初夏》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 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 苏轼《贺新郎·夏景》
石榴半吐红巾蹙。 —— 苏轼《贺新郎·夏景》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 苏轼《贺新郎·夏景》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 苏轼《贺新郎·夏景》
碧纱窗下水沈烟。 —— 苏轼《阮郎归·初夏》
4. 关于夏天的诗有哪些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 《前赤壁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 苏轼 《中秋月》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 《前赤壁赋》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 苏轼 《中秋月》离别一何久,七度过春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水调歌头(子由徐州中秋作)》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西江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
5. 苏轼写的描写夏天暴雨的诗句有哪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6. 苏轼描写夏季西湖景色的古诗
【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拓展阅读】
杭州西湖是和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有着密切联系的。西湖的美,首先是被历代文人认识并逐渐开发的。可以说,没有众多文人的描绘歌咏,西湖是不会如此受人推崇的。
仔细想一想,这其中,与西湖关系最为密切的算是苏轼先生了。
苏轼一生两次赴任杭州。
第一次是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杭州通判。他当年36岁,历时三年。苏轼一到杭州,就被这里的秀山丽水所深深吸引:“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其五)。
苏轼饱览了西湖的美景,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早晚、阴晴、晦明,西湖都有自己的美,苏轼都一一捕捉在了自己的笔下:“西湖三面环山,中涵绿水,松排青嶂,草满平坡。泛舟湖中,四面瞻视,水光山色,竞秀争奇,柳岸花汀,参差掩映。已而峰衔翠霭,月印波心,画舫徐牵,菱歌晚渡,游人俨在画图中也。”(《题西湖诗卷》其一)。这是对西湖美的总体真实写照。
那时西湖的春景,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西湖春景,霁晓最宜,柳带朝烟,桃含宿雨,芳草沿堤,与湖柳映碧,更见渔舟来往,今人疑武陵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苏轼描写夏天的诗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