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海丝文化诗句
1. 泉州海丝之路征文诗
海丝”泉州“不能忘却的历史 中国古港口众多,像广州、宁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对外通航的重镇。
泉州虽然在宋元时期辉煌一时,但之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兴起,泉州以其历史地位备受世人关注,并且在国际上占尽无限风光。
在众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先生向记者讲述了泉州“成名”背后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历史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分别走访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过积极努力,成为本次考察活动的代表性港口,并从此成为国际上“海丝”研究的领跑者。
据介绍,当年,联合国在选择考察地点时,广州是中国惟一的港口,且被定为国际研讨活动的主办地。正是由于当时中国驻阿曼大使的热心推荐,改变了考察团原来的计划,使泉州一跃取代广州成为此次重点考察的中国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阿曼是重要的组织国,阿曼国王还借给联合国一艘万吨级豪华游轮,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国庆节,原中国驻阿曼大使袁鲁林先生应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遗产部举行的宴会,阿部长告诉袁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考察海上丝绸之路,行程是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国的考察点定在广州。
袁大使听了,随口便问阿部长:“你们怎么没有想到泉州呢?那里有你们阿拉伯民族的清净寺、圣墓,还有阿拉伯后裔……” 阿部长十分惊讶:“中国沿海还有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没听说过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材料看看?” 这次看似无意的谈话,袁大使一直记在心里,回国后,他立即给当时的泉州市市委书记和海交馆王馆长写了一封信。接到信后,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馆在1个月内组织好相关材料,以便呈送给中央有关部门。
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历史的呢?原来,袁大使与泉州还有一段不解的缘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传部任职,因为工作关系常来泉州,对泉州的“海丝”文化有一定了解。
之后不久,袁大使便调离福建,没想到几十年后,袁大使远在异国他乡还情牵泉州。正是袁大使的这份热情和细心,成就了今天的“海丝”泉州。
要不然,泉州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还一直被掩盖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为世人所知。 毛遂自荐,泉州感动国内外官员 袁大使的来信,对于泉州来说,无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喜讯。
海交馆立即组织了一批历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内赶出了一本介绍“海丝”文化研究的书籍,对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详细的介绍。 当年,王馆长全程组织和参与了此事。
他说赶写的那本书书名很长、很特别,叫做《为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圆满成功》。研究者们在书中明确提出:联合国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如果没有泉州参与,就等于陆上丝绸之路没有西安一样,是令人遗憾的。
书中大量介绍了泉州丰富的海交文物,还附送了世界各国海交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资料。整理成册的书及录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国际考察活动的“中国委员会”,即中国教科文组织手里。
王馆长说,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安、兰州,还是海上的广州,没有一个是“自己找上门的”。泉州的“毛遂自荐”,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极大兴趣,也感动了许多专家。
时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高华先生,恰好是这次考察活动的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也被泉州人的热情所感动,为把泉州列为考察点积极奔走。 198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召开会议,确定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陈高华先生在会上提出中国政府要求增加一个考察点———泉州。
结果之好出乎人们的预料,不但所有与会委员一致通过,而且还表示将所有活动及学术研讨会放在泉州举行。
2. 急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
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泉州的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
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3. 泉州海丝之路征文诗
海丝”泉州“不能忘却的历史
中国古港口众多,像广州、宁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对外通航的重镇。泉州虽然在宋元时期辉煌一时,但之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兴起,泉州以其历史地位备受世人关注,并且在国际上占尽无限风光。在众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先生向记者讲述了泉州“成名”背后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历史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分别走访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过积极努力,成为本次考察活动的代表性港口,并从此成为国际上“海丝”研究的领跑者。
据介绍,当年,联合国在选择考察地点时,广州是中国惟一的港口,且被定为国际研讨活动的主办地。正是由于当时中国驻阿曼大使的热心推荐,改变了考察团原来的计划,使泉州一跃取代广州成为此次重点考察的中国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阿曼是重要的组织国,阿曼国王还借给联合国一艘万吨级豪华游轮,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国庆节,原中国驻阿曼大使袁鲁林先生应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遗产部举行的宴会,阿部长告诉袁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考察海上丝绸之路,行程是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国的考察点定在广州。
袁大使听了,随口便问阿部长:“你们怎么没有想到泉州呢?那里有你们阿拉伯民族的清净寺、圣墓,还有阿拉伯后裔……”
阿部长十分惊讶:“中国沿海还有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没听说过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材料看看?”
这次看似无意的谈话,袁大使一直记在心里,回国后,他立即给当时的泉州市市委书记和海交馆王馆长写了一封信。接到信后,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馆在1个月内组织好相关材料,以便呈送给中央有关部门。
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历史的呢?原来,袁大使与泉州还有一段不解的缘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传部任职,因为工作关系常来泉州,对泉州的“海丝”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不久,袁大使便调离福建,没想到几十年后,袁大使远在异国他乡还情牵泉州。正是袁大使的这份热情和细心,成就了今天的“海丝”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还一直被掩盖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为世人所知。
毛遂自荐,泉州感动国内外官员
袁大使的来信,对于泉州来说,无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喜讯。海交馆立即组织了一批历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内赶出了一本介绍“海丝”文化研究的书籍,对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详细的介绍。
当年,王馆长全程组织和参与了此事。他说赶写的那本书书名很长、很特别,叫做《为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圆满成功》。研究者们在书中明确提出:联合国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如果没有泉州参与,就等于陆上丝绸之路没有西安一样,是令人遗憾的。书中大量介绍了泉州丰富的海交文物,还附送了世界各国海交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资料。整理成册的书及录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国际考察活动的“中国委员会”,即中国教科文组织手里。
王馆长说,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安、兰州,还是海上的广州,没有一个是“自己找上门的”。泉州的“毛遂自荐”,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极大兴趣,也感动了许多专家。时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高华先生,恰好是这次考察活动的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也被泉州人的热情所感动,为把泉州列为考察点积极奔走。
198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召开会议,确定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陈高华先生在会上提出中国政府要求增加一个考察点———泉州。结果之好出乎人们的预料,不但所有与会委员一致通过,而且还表示将所有活动及学术研讨会放在泉州举行。
4. 描写泉州名胜的诗句有哪些
陈泗东祖籍金门,出生在泉州,乃书香世家。
他的祖父陈师海、父亲陈仲瑾是晚清举人,他的外曾祖许祖淳为泉州光禄卿许邦光之子,官任刑部郎,曾应金门吕世宜聘请主讲“浯江书院”。他写得一首好诗,20岁就被人誉为才子。
87年他恢复原祖籍地金门身份时曾写下三首七绝《怀乡》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务农更业渔。 流落郡城人不识,箪瓢陋巷诵诗书。
2、父祖蝉联宴鹿鸣,馨香俎豆最关情。 秋风送客浯江渡,忧记当年衣锦荣。
3、铎声自古振金门,讲学谈经礼义存。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蓬莱山麓,始建于北宋元丰6年(公元1083年),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重修。
岩宇依山而建呈三层楼阁式,有“泉石无双地,蓬莱第一峰”之誉。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闻说儒师开绛帐,丝蔓长手衍儿孙。 草庵摩尼教遗址 类 别: 名山胜水 地 址: 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
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
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
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 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 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
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女比)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女比)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
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
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
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
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
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 劝 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著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 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 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
5. 闽南文化与海丝文化的异同
闽南文化,2113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5261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厦门4102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台湾、新加坡等地。海丝文化---木偶戏
木偶戏古称悬丝1653木偶,1957年定名为线戏,属于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流传于泉州地区。
悬丝木偶的每具木偶身上系有16根提线,最多的有30多条。由艺人在回幕后配音、辅于乐具操纵表演,使没有生命的木偶摄入思想感情,从而演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精彩动人的故事。正是“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清人蔡鸿儒在《晋水常谈录》曰“傀儡,木偶也……泉州人答最工此技”。
6. 海丝文化书信作文
亲爱的评委老师:
您好!
提到“海丝”,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家乡——泉州,古称“刺桐城”,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具有独特的闽南文化以及浓浓的海丝风情。这里有着热情淳朴、爱拼敢赢的泉州人,以及当时与埃及亚历山大大港齐名于世的“刺桐港”。现如今走在泉州的大街小道上,依然能够发现“海丝”留下的痕迹,这种种原因足以说明海丝文化对泉州产生的影响之大。
在中世纪,泉州有“东方第一港”之称,许多中外货船经常穿梭于此,有“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在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中赞叹道: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让人难以想象。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那时的刺桐港正处于兴盛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东西方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这使中国与西方的交流逐渐增多,因此许多外国人决定定居在泉州。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宗教信仰,这才使得我们泉州被形象的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到现在,还依旧保存着许多有着宗教特色的名胜古迹,如:开元寺、清净寺、草庵……当时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和各国商人都住在泉州,中国的商人会把茶叶、丝绸和瓷器出口到外国;而许多外国商人,则会靠着货船将当地的一些香料、胡椒、珍贵木料以及他们自己的工艺品等等运送到泉州卖出。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明朝,由于禁海令和鸦片战争相继发生,这不得不使闻名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逐渐走到了尽头。
泉州浓浓的海丝文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海丝文化”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用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海丝文化”也给当时的泉州人增添了几分自豪,可能那时候的人们想到自己家乡的商品可以销往全世界各地,可以闻名世界,觉得很高兴;其次就是它促进了当时泉州的经济发展,使泉州在那时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几千年过去了,泉州依然影响着世界,泉州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的美誉,也是全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就是历史,我们永远都无法改变,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海丝文化”重新振作起来,使它再次恢复往日的辉煌,永不衰弱。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海丝文化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