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木叶的诗句
1. 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2. 关于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湘夫人(先秦·屈原)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渡河北(南北朝·王褒)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华严寺望樊川(唐·子兰)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
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
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
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3. 有关木叶的诗句
秋夜寄青龙寺空贞二上人(唐·无可)
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临江二首 其二(唐·王勃)
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唐·韦应物)
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
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先曾谪居此州(唐·刘长卿)
何事长沙谪,相逢楚水秋。暮帆归夏口,寒雨对巴丘。
帝子椒浆奠,骚人木叶愁。惟怜万里外,离别洞庭头。
4. 含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
唐
曹邺
《寄监察从兄》
2、洞庭白波木叶稀
唐
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
3、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4、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5、木叶啼风雨
唐
李贺
《伤心行》
6、木叶脱无遗
唐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
7、木叶摇山翠
唐
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
8、天秋木叶下
唐
李白
《秋思》
9、闭门木叶下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10、木叶黄落龙正蛰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11、九月寒砧催木叶
唐
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
12、江皋木叶下
唐
王勃
《临江二首》
13、木叶纷纷向人落
唐
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
14、骚人木叶愁
唐
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
15、还悲木叶声
唐
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
16、木叶纷纷落
唐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
17、蝉鸣木叶落
唐
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
18、高风下木叶
唐
杜甫
《江上》
19、天清木叶闻
唐
杜甫
《晓望》
20、木叶纷纷下
唐
刘昚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1、木叶相号悲
唐
孟郊
《戏赠无本》
22、身著木叶衣
唐
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
23、木叶渐惊年
唐
鲍溶
《闻蝉》
24、西风木叶黄
唐
郑巢
《楚城秋夕》
25、寒木叶微凋
唐
顾非熊
《送皇甫司录赴黔南幕》
26、木叶忽已黄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27、风满寒林木叶黄
唐
刘沧
《怀汶阳兄弟》
28、木叶萧萧动归思
唐
刘沧
《雨后游南门寺》
29、洞里烟深木叶粗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30、木叶乱飞尽
唐
李咸用
《秋兴》
5. 带有木叶的诗句
1、还共木叶零唐曹邺 《寄监察从兄》2、洞庭白波木叶稀唐李白 《临江王节士歌》3、九月寒砧催木叶唐沈佺期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4、木叶啼风雨唐李贺 《伤心行》5、木叶啼风雨唐李贺 《伤心行》6、木叶脱无遗唐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7、木叶摇山翠唐马戴 《山中寄姚合员外》8、天秋木叶下唐李白 《秋思》9、闭门木叶下唐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10、木叶黄落龙正蛰唐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11、九月寒砧催木叶唐沈佺期 《杂曲歌辞·独不见》12、江皋木叶下唐王勃 《临江二首》13、木叶纷纷向人落唐李颀 《放歌行答从弟墨卿》14、骚人木叶愁唐刘长卿 《巡去岳阳却归鄂州使院,留别郑洵侍御,侍御》15、还悲木叶声唐刘长卿 《更被奏留淮南,送从弟罢使江东》16、木叶纷纷落唐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17、蝉鸣木叶落唐高适 《东平路作三首》18、高风下木叶唐杜甫 《江上》19、天清木叶闻唐杜甫 《晓望》20、木叶纷纷下唐刘昚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21、秋尽江南木叶疏明练子宁 《送周澄之历城》22、木叶脱落霜露降明刘炳 《七夕对月怀蓝明之黄彦美蒋师文先生》23、木叶殷清霜明刘基 《赠周宗道六十四韵》24、洒向千峰木叶丹明戚继光 《望阙台》25、镜湖白波木叶稀明钱宰 《分题赋镜湖送张用中》26、策策西风木叶稀明钱宰 《送朱叔英还维扬》27、城上秋风木叶飞明乔世宁 《捣衣》28、萧萧木叶稀明屈氏 《述怀(是岁弟之燕,妹归商,亲在华下,余居》29、木叶知时序明盛时泰 《偶然作》30、木叶下惊秋明史鉴 《临清轩》31、木叶向冬青明史谨 《过七星关》32、泽国寒风木叶稀明宋登春 《秋日待家书不至感赋此诗》33、纷纷木叶下江流明宋珏 《过燕矶怀孟阳》34、霜凋木叶清威远明孙承宗 《春怀六首》35、木叶萧萧送雨声明孙一元 《秋夜坐吴山僧舍》36、木叶号蝉悲明汤显祖 《黄冈西望寄王子声》37、洞庭湖中木叶稀明屠隆 《长安明月篇》38、木叶萧萧堕江水明于谦 《题画》39、竹色萧萧木叶齐明虞堪 《题赵松雪画四首》40、木叶风声听去别明止庵法师 《次韵同复翁雪中暮归》。
6. 求关于有"木叶"2词的古诗句10条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芝草不为瑞,还共木叶零
洞庭白波木叶稀, 燕鸿始入吴云飞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遥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
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木叶亭皋丁,重阳近,又是捣衣秋
南山木叶飞下地,
北海蓬根乱上天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木叶飘零,萧条一派秋声,吹在檐户
西风吹木叶,与汝倚栏干, 斗洒一为别,湘江终古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 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张食淹留地, 惭愧先生苜蓿盘
举头遥望鲁阳山,木叶纷纷向人落
7. 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
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共19首):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 )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古诗)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木”和“树”的不同:
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8. 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
高中语文必修五《木叶》中所有的诗词(共19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淮南小山《招隐士》)“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古诗)“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木”和“树”的不同: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9. 《木叶》中涉及到的全部古诗原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和木叶有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