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写的关于楼的诗句?
1. 王之涣写了几首“登鹳鹊楼的诗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且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我国唐代著名的“四大边塞诗人”.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至于他一生作过多少诗更不得而知,他的诗至今仅存世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寥寥数首,每首皆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现今存世的六首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2. 登鹳雀楼 王之涣写的
诗人登上的就是鹳雀楼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 关于王之涣写的古诗有哪些
王之涣写的古诗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诗文内容如下:
一、《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诗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昂扬。
二、《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4.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诗句
【简介】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
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编辑本段【最为著名的三首诗】 李益·《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
5. 关于楼的古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欧阳修《蝶恋花》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杜牧《阿房宫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 林升《题临安邸》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李白《与夏十二登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月》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马荣成《风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春宵》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苏轼《望海楼晚景》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杜牧《长安秋望》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温庭筠《赠少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晏几道《鹧鸪天》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张先《江南柳》
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王琪《望江南/忆江南》
春光多在柳梢头,拣得长条插酒楼。杨万里《宿新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忆江南》
参考资料:LS的回答;?si=1
6. 王之涣在鹳雀楼的诗有啥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如果他把诗集带上鹳雀楼,还有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7.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意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怀。
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扩展资料 王之涣 (698-742),字季凌,唐代诗人。
盛唐时期有一批诗人,善于描写塞外风光和征战生活,称为“边塞诗派”,王之涣是其中的一位。鹳雀楼:旧址原山西省永济县西黄河中一座土山上,楼有三层,唐代为游览胜地,宋朝以后随土山被河水冲没。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参考资料登鹳雀楼_百度百科。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写一首王之涣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