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草的诗句端午节
1.关于端午插艾草习俗的诗句有吗
习俗来源: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注:黄巢(?~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
关于艾草的诗: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还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对联:
门高无碍齐公子,海阔难寻楚大夫。
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蒲剑冲天皇斗观,艾旗拂地神鬼惊。
松大夫招来百福,竹君子扫去千灾。
思无邪正心诚意,虑有德履泰临丰。
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
盛世本无邪,寰宇长昭天子镜;德门原有庆,端阳亦镇赤灵符。
胜地纪中天,象取白芳占汇吉;翔风符正午,薰来引竹报平安。
2.端午节采艾蒿打油诗
端午节的习俗最初是为了用艾蒿祛恶辟邪。
端午节,原为初民的巫节。农历五月五,在远古民俗中是个恶日。《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日盖屋,令人头秃。”为了禳解,去邪避灾,民间早就流行了很多禳解之法。其中艾蒿就是重要的禳解之物。
蒿,草之高者。大凡老草较高者,都可以叫蒿。在蒿字前缀某字就叫某蒿。如,艾蒿,青蒿等。现代字典中指某些开小花,有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叫蒿。
在诗经中,见到的蒿类植物不少,名目繁多。如,蘩,蒌,莪,艾,蔚,苹。
蒿类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如,蓍草。在我国被叫作神草,用来求神算命。传说,天下和平,王道兴而蓍草长丈,其丛生满百茎。就是说,如果蓍草今年长的旺盛,此为天下太平之兆
3.蒲草艾叶粽香,写端午诗句
关于端午节插艾草的诗句
1.关于端午插艾草习俗的诗句有吗
习俗来源: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注:黄巢(?~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
关于艾草的诗: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还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对联:
门高无碍齐公子,海阔难寻楚大夫。
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蒲剑冲天皇斗观,艾旗拂地神鬼惊。
松大夫招来百福,竹君子扫去千灾。
思无邪正心诚意,虑有德履泰临丰。
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
盛世本无邪,寰宇长昭天子镜;德门原有庆,端阳亦镇赤灵符。
胜地纪中天,象取白芳占汇吉;翔风符正午,薰来引竹报平安。
2.端午节有关挂艾草的谚语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3.端午节采艾蒿打油诗
端午节的习俗最初是为了用艾蒿祛恶辟邪。
端午节,原为初民的巫节。农历五月五,在远古民俗中是个恶日。《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日盖屋,令人头秃。”为了禳解,去邪避灾,民间早就流行了很多禳解之法。其中艾蒿就是重要的禳解之物。
蒿,草之高者。大凡老草较高者,都可以叫蒿。在蒿字前缀某字就叫某蒿。如,艾蒿,青蒿等。现代字典中指某些开小花,有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叫蒿。
在诗经中,见到的蒿类植物不少,名目繁多。如,蘩,蒌,莪,艾,蔚,苹。
蒿类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如,蓍草。在我国被叫作神草,用来求神算命。传说,天下和平,王道兴而蓍草长丈,其丛生满百茎。就是说,如果蓍草今年长的旺盛,此为天下太平之兆
4.端午节插艾叶的由来
在端午节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扩展资料:
一、习俗原因:
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实,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中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二、端午节的传承:
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所谓“迷信风俗”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悬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5.点解端午节要插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6.蒲草艾叶粽香,写端午诗句
关于端午节艾草的诗句佳句
1.关于端午插艾草习俗的诗句有吗
习俗来源: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注:黄巢(?~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
关于艾草的诗: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还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对联:
门高无碍齐公子,海阔难寻楚大夫。
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蒲剑冲天皇斗观,艾旗拂地神鬼惊。
松大夫招来百福,竹君子扫去千灾。
思无邪正心诚意,虑有德履泰临丰。
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
盛世本无邪,寰宇长昭天子镜;德门原有庆,端阳亦镇赤灵符。
胜地纪中天,象取白芳占汇吉;翔风符正午,薰来引竹报平安。
2.端午节采艾蒿打油诗
端午节的习俗最初是为了用艾蒿祛恶辟邪。
端午节,原为初民的巫节。农历五月五,在远古民俗中是个恶日。《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日盖屋,令人头秃。”为了禳解,去邪避灾,民间早就流行了很多禳解之法。其中艾蒿就是重要的禳解之物。
蒿,草之高者。大凡老草较高者,都可以叫蒿。在蒿字前缀某字就叫某蒿。如,艾蒿,青蒿等。现代字典中指某些开小花,有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叫蒿。
在诗经中,见到的蒿类植物不少,名目繁多。如,蘩,蒌,莪,艾,蔚,苹。
蒿类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如,蓍草。在我国被叫作神草,用来求神算命。传说,天下和平,王道兴而蓍草长丈,其丛生满百茎。就是说,如果蓍草今年长的旺盛,此为天下太平之兆
3.艾叶送真情,端午寄相思的好句子
1、粽子飘香艾草芳,龙舟争渡闹春江。
喝雄黄,佩香囊,欢声笑语迎端阳;风轻扬,福满堂,幸福生活万年长。端午节,愿你自在悠闲,合家安康! 2、天苍苍,野茫茫,暴富的希望太渺茫;水弯弯,路长长,没钱的日子太漫长;楼高高,人忙忙,今夜相约抢银行。
接头暗号:端午已至,提“钱”快乐! 3、层层粽叶层层情,一层一层送予你:一层送你身体健,二层送你事业顺,三层送你生活美,四层送你爱情甜,五层送你财源丰,六层送你家和美…端午快乐! 4、节日未到,短信先到。愿粽叶的清香,给你带来幸运与平安。
愿粽子的香甜,给你带来甜蜜与吉祥。愿你品尝出粽子里深深地情谊,端午节快乐! 5、香香的粽子是思念,青青的粽叶表惦念,粘粘的糯米是挂念,红红的大枣表想念,端午节到了,朋友你还好吗,愿你一切如意,万事顺利,端午节快乐。
6、端午节送你一个开心粽,带着我的祝福;送你一个幸福粽,映着我的问候;送你一个甜蜜,浸透我的关怀;送你一条端午短信,传递我的祝愿,祝端午节快乐。 7、白天的思念,夜里的失眠,全是因为远方的你。
端午节快到了,我对你很是想念,心中默默的祝福你: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8、每当一个节日来临,我总是第一个想起你,不知你是否也和我一样,遥望着远方,思念自己牵挂的人。端午节到了,让我为你送上一份祝福! 9、某公司端午节时给每个外籍员工发了粽子,第二天有个老外很感谢地说:你们发的点心很好吃,谢谢,就是外面的生菜有点硬。
端午节快乐! 10、咬你一口,清香依旧,咬你两口,全身自由,咬你三口,幸福永久,咬你四口,完了,我想你想的太投入吃粽子咬到了手。嘿嘿!端午节快乐哦! 11、五月五,是端阳,民俗节日不能忘;荡起浆,推开浪,龙舟下水喜洋洋;艾草青,粽米香,快乐祝福冠群芳;戴香包,喝雄黄,驱邪防病保健康。
端午快乐! 12、五月五,来端“五”:端起快乐,把烦恼瞄准;端起信心,把失落枪毙;端起好运,把霉运干掉;端起友情,把寂寞打倒;端起祝福,让温馨围绕!端午节快乐。 13、粽子飘香端午到,五彩香囊身边挂,驱邪避灾福相伴,敬上一杯雄黄酒,宾朋举杯迎端阳,龙舟赛出情悠扬,一年更比一年强,生活美妙更辉煌,愿你端午快乐,幸福万年长! 14、端午节,为你包一个甜蜜的粽子,裹着我真心的祝福,愿你健康平安;为你做一个美丽的香囊,织着我深情的祝愿,愿你快乐幸福。
祝你端午节愉快! 15、舀一勺好运米,采两片大棕叶,包一个甜的粽子,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里面装的是我给我你满满的祝福和好运送给你,愿端午节快乐。 16、粽子绿外套,内装七彩馅,香甜鲜咸辣,五味任你选。
肉香品幸福,枣甜尝快乐,海鲜细品味,咸是百味王。生活多色彩,乐趣其中藏。
祝你端午节快乐。
4.蒲草艾叶粽香,写端午诗句
端午节关于艾草的诗句
1. 关于端午插艾草习俗的诗句有吗
习俗来源: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至唐黄巾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己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注:黄巢(?~884) 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
关于艾草的诗: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还有些散碎的句子和对联:
门高无碍齐公子,海阔难寻楚大夫。
菖蒲驱恶迎喜庆,艾叶避邪保平安。
蒲剑冲天皇斗观,艾旗拂地神鬼惊。
松大夫招来百福,竹君子扫去千灾。
思无邪正心诚意,虑有德履泰临丰。
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
盛世本无邪,寰宇长昭天子镜;德门原有庆,端阳亦镇赤灵符。
胜地纪中天,象取白芳占汇吉;翔风符正午,薰来引竹报平安。
2. 端午节采艾蒿打油诗
端午节的习俗最初是为了用艾蒿祛恶辟邪。
端午节,原为初民的巫节。农历五月五,在远古民俗中是个恶日。《风俗通》云:“俗说五月五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日盖屋,令人头秃。”为了禳解,去邪避灾,民间早就流行了很多禳解之法。其中艾蒿就是重要的禳解之物。
蒿,草之高者。大凡老草较高者,都可以叫蒿。在蒿字前缀某字就叫某蒿。如,艾蒿,青蒿等。现代字典中指某些开小花,有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叫蒿。
在诗经中,见到的蒿类植物不少,名目繁多。如,蘩,蒌,莪,艾,蔚,苹。
蒿类植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些特殊的含义。如,蓍草。在我国被叫作神草,用来求神算命。传说,天下和平,王道兴而蓍草长丈,其丛生满百茎。就是说,如果蓍草今年长的旺盛,此为天下太平之兆
3. 蒲草艾叶粽香,写端午诗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描写端午节艾草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