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血浓于水的诗句
1. 急求有关血浓于水的名言及故事
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中心论点)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分论点)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分论点)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受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94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来稀,1/3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30几年,一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分论点)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也许是事实。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也可能是事实。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现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
2. “血浓于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恩重如山[ēn zhòng rú shān]
血浓于水[xuè nóng yú shuǐ ]
【释义】:
1、表意:血的浓度大于水 。
2、蕴意:民族、种族感情至上。
3、引申义:形容骨肉亲情间难以割舍。
【出处】:古时候亲人走失,往往采用滴血认亲的方式。若有血缘关系,滴入的血就会冲破水的阻隔融合在一起。人们之间所有的感情比做水,而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感情则为血。 血比水浓,故父母之情,世间无与伦比。
【造句】:
1. 母爱是绿色,笼盖四野;母爱是红色,血浓于水;母爱是紫色,高贵典雅
2. 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亲情,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难忘的日子,谱写着我们多彩的人生。
3.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都难免互生嫉妒,但总归血浓于水。
4. 血浓于水,只有血才能洗清一切羞辱,一切仇恨。生命的归宿是血,但新的生命也正是在血中诞生的。
5. 血浓于水的感情叫母爱,恩重如山的感动叫母爱,与生俱来的缘分叫母爱,天长地久的惦念叫母爱。
3. 语言文学 血浓于水的出处
血浓于水
表意:血的浓度大于水 。
蕴意:民族、种族感情至上。
引申意:亲情重于一切。
[编辑本段]二、关于“血浓于水”这个词的来历:
“血浓于水”一词,直译自“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名美军将领说出来的一句名言。
1859年6月18日,英国侵略军抵达天津的大沽口,打算沿河而上,攻入京津,逼迫清政府通过《天津条约》。他们与在大沽口炮台设防的清军发生了战斗。虽然当时太平天国声势正盛,清王朝这个国事糜烂, 是一塌糊涂,但大沽口的清军却委实打得不赖。他们之前用沉船及其他障碍物堵塞了江面,使得英国炮舰不好展开火力。并且运用故意示弱,不开火,等英国舰队大模大样逼近了,才突然攻击的恐怖主义战法,干掉了几首英国小船。英国在陷入混乱以后,重新整队,再度攻来。这个英国兵也很勇敢,看到舰炮打不赢,就纷纷抢滩登陆,想从陆路进攻,拿下大沽口炮台。结果呢,他们在海滩上死掉很多。 这个时候,在附近洋面上,还扎着一只美国舰队。美国政府当时和英法俄一道,从外交上逼迫清廷批准天津条约。但是对清朝宣战的只有英法两国,就是后来烧了咱们的圆明园“英法联军”。至于美国政府,在这场战争中仍然处于中立地位。这个你在史书上查得到。这时美国舰队的司令官,叫做“Josiah Tatnall”的, 他看见白种英国人进攻不力,正被黄种中国人在海滩上屠杀着。他就再也忍不住啦,不顾自己政府的立场,下令舰队向大沽口炮台的清军开火,并且命令美国士兵上岸帮助英国人。那么他向属下下的命令是什么呢? 这个命令的原文就是:" 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 血浓于水 "。 Josiah Tatnall的逻辑很简单---因为要帮cousin英国人打东亚病夫啊,所以不宣而战也无所谓。反正最后打赢了," 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从此成为一段佳话,一个有名的西谚。 至于那个美国舰队的司令官,他因为违背了政府的立场却没有受到处罚,因为此举为美国赢得利益。
现在我们知道了,“血浓于水”这个词儿,记录着一段西方(白 blood)列强不顾外交准则联手屠杀中国人(黄yellow)的历史,是两个流氓合力欺负一个弱小者"打你没商量"的理论依据, 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国际政治中"丛林法则"的最好体现,而且这个词儿,至今在英语里,至今还是一个reasonable的行为准则。
但是“血浓于水”这个词被中国人广泛使用,引伸为亲情,这与这个词的最初含义差别很大。
[编辑本段]三、其他解释
古时候亲人走失,往往采用滴血认亲的方式:若有血缘关系,滴入的血就会冲破水的阻隔融合在一起。人们之间所有的感情比做水,而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感情则为血。血比水浓,故父母之情,世间无与伦比。另一种解释:“血浓于水”是由“君子之交淡如水”引申出来的。 君子,古代所有人的追求,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也就自然成为古人处理感情问题的最高指标。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最高指标,凭什么亲情可以凌驾于“君子之交淡如水”之上呢?很简单:“血浓于水”! 因为亲情是靠血脉来联系的,而血浓于水,也就是说亲情比君子之交还要浓厚。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姐弟情深血浓于水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