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吼的诗句
1. 形容有冷涛汹涌寒浪飞泄的嘶吼的诗句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难》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节选文段如下: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译文如下: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而来到这险要的地方?
2. 有关于苏轼写的“河东狮吼”的诗句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凡铅。
黄金可成河可塞,只有霜鬓无由玄。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
谁似濮阳公子贤,饮酒食肉自得仙。
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
门家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
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
我游兰溪访清泉,已办布袜青行缠。
稽山不是无贺老,我自兴尽回酒船。
恨君不识颜平原,恨我不识无鲁山。
铜驼陌上会相见,握手一笑三千年。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此时苏轼已从黄州贬地回来。吴德仁是蕲春人,为当时名士。黄州离蕲春很近,苏轼曾到蕲春兰溪游玩,终未能与吴德仁晤面,引为遗憾。在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吴悠闲生活的向往,不管是自己的学道,还是陈季常的念佛,都不及吴洒脱,饮酒食肉,寓物不留物,在家就学得了忘家禅。
龙丘居士四句最有名,乃是因为“河东狮吼”。南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条有
如下记载:
陈造(竖心旁加造),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蓄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伶,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苏轼于嘉佑八年(1063)初识陈季常,当时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任签判。陈季常的老爸陈公弼就是苏轼的顶头上司--凤翔知府。
苏轼等一帮文人骚客经常勾引陈季常狎妓,这事搁谁老婆身上都得吼两嗓子。“师
子吼”代表的是“如来正声”,能降服一切歪魔邪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东坡
勾引人家丈夫狎妓,也属歪门邪道,应该让柳氏给他来几声“师子吼”,促其觉醒。
3. 有狮吼的诗句1句话
苏东坡有句诗: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先茫然。
苏轼的好友陈 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陈季常好宾客,喜蓄歌伎,其妻柳氏却以凶悍嫉妒闻名。每当陈季常宴客,如有歌伎在场,柳氏则以杖击壁,客皆散去,陈季常对柳氏多有畏惧。苏轼曾作一诗戏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 说友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 手心茫然。“河东”是柳姓的郡 望,陈妻姓柳,故以“河东”指代。陈季常好佛,而佛家以“狮子吼则百兽惊”比喻佛教神威,故苏轼以佛家语与陈季常开玩笑。苏轼此诗通俗风趣,嘲 讽了柳氏的凶妒与季常的惧内。后因以“河东狮吼”称悍妇。
4. 描写人怒吼的句子有哪些
.他怒火在胸中翻腾,如同压力过大,马上就要爆炸的锅炉一样。
2.他愤怒的脸扭曲成暴怒的狮子:温文尔雅惯了的面庞,燃起火来隔外地可怖,如同优雅的猫忽然尖叫着露出尖利的牙。不错!就是你错了,不然他的温柔哪里去了;就是你错了!不然他如何燃烧着,引燃着周身的空气,惊人的安静,却让空气怒吼着撕扯你的心跳。
3.他愤怒到了极点,那两颗金鱼眼气得快要掉下来. 8.我感到自己的眼睛似乎在向外冒水,要不是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我真会狠狠扇她一记耳光. 9.他在一昼夜里积压的怒气如火山一样爆发了. 10.他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11.他怒不可遏地吼叫着,这声音像沉雷一样滚动着,传得很远很远. 12.看着这景象,愤怒的人群如同涨满河槽的洪水,突然崩开了堤口,咆哮着,势不可挡地涌进了大厅.。
5. 形容吼叫的成语
河东狮吼
拼音: hé dōng shī hǒu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状语;借以讥讽惧内的人
解释: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出处: 明·无名氏《四贤记·挑斗》:“鹭鸶行状黄昏后,也曾闻河东狮吼
一牛吼地
拼音: yī niú hǒu dì
解释: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龙鸣狮吼
拼音: lóng míng shī hǒu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解释: 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乔墓在京茂陵,国乱时,有人盗发之,都无所见,唯有一剑,悬在空中,欲取之,剑便作龙鸣虎吼。”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含有吼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