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侗族诗句
1.有关于侗族的诗歌与散文,注意
鼓 楼 (外一首)
书写这么一个古老的字
并非易事
执笔者吃百家饭
采撷百姓的花朵
才有成竹在胸
才有运筹帷幄 和炉火纯青
族长鼓椎一击 笔枪便飞舞起来了
狼毫的雕梁画栋
羊毫的泼墨渲染
飞檐与牛皮鼓
是画龙点睛之笔
牛皮鼓凝重呵 一滴眼泪陨落
也会击疼它的心扉
兄弟们臂膊搭着臂膊 肩膀比着肩膀
筑成了该字的间架结构
天塌下来也固若铁塔
鼓楼是一个古而又古的字啊
如一颗永远的太阳
亘古不变
风 雨 桥
祖父魁梧的身材如百年巨杉 枝繁叶茂
轰然倒下时百川震撼 砂飞湮灭
倒下之后你依然撑开巨伞
为我们遮风挡雨
祖父生前腰板硬朗 昂首挺胸
死后也翘首屹立 不亢不卑
作为子孙
拈拈祖父骨节 浑身是胆
我们扛起抬山棒
踩着祖父的躯体和肩头
跨过沟沟壑壑
( 2001年卜若/作)
2.关于吊脚楼的诗句
七律
西江苗寨看吊脚楼
千户参差依麓构,横穿白水响轻柔。
晴阳早已檐头挂,雨雾从来脚下遛。
耕作兴苗腾鼓韵,银雕饰寨竞歌喉。
幺姑拦道劝清酒,临别回眸梦自留。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3.有关侗族的资料
说到“侗族”,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那一支,尚无定论。不管怎么说,侗族是个比较古老的民族。侗族人民都喜爱音乐,而且善于歌唱,成年男子常会以歌会友向自己钟情的阿妹诉说情怀。
除此之外,侗族还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民族,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
侗族的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诸如琵琶歌。它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侗族的服饰也是很漂亮的噢,尤其是女孩的衣服。漂亮的凤冠,各式璀璨的首饰,当它们都集于侗家女子身上时,那股清香 于美丽无可言喻。
侗族人民族善于建筑,最富盛名的要数鼓楼和风雨桥了。鼓楼主要是象征着村子的吉祥与平安。风雨桥是由于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而得名的。
4.描写苗族的诗句
1、仙境的苗寨
作者:蓝计
苗寨美,美得让人羡,
伸手,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低头,连绵葱郁峡谷尽收眼底;
远眺,白墙青砖苗家民居鳞次栉比;
细瞧,错落有致的梯田,
近观,随风摇曳的油菜花,
远望,蜿蜒大气的绕城河流,
仰视,急弯陡峭的盘山公路,
还有那峡谷间飘渺的薄雾,
竟纷纷涌入眼帘,怎么看也看不够。
桥下的梯田、苗寨、山路、河流,
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2、千户苗寨
作者:程愫
苗族春天里的景象,烂漫多姿,
如同仙女下凡给你带来不尽的动感,
苗寨四月里的春风,暖洋洋的,
如同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摸着我的脸庞,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我披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了,
苗族侗族雷公山麓河流谷地。
这儿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原生态的净土,
童话世界——西江千户苗寨。
揭开她美丽的面纱,一睹她那神秘的风韵。
3、苗族人
作者:刘子成
我骄傲,我自豪,
我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苗族人
我们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并没有遗忘历史,
多少年来,
人们通过口传方式,
一代接一代地传唱着我们几千年悲壮的历史,
用刺绣形象地镌刻着我们,
先祖们苦难的奔波历程,
一辈接一辈完好地传承着我们。
4、怀念我的西江苗寨
作者:王凡凡
西江苗寨的心跳,
诉说河谷坡上,
苗家儿女变迁的风骨。
叠嶂的吊脚楼哟,
你曾牵绊了,
多少怀情的男子?
枫林里,笑声如旧。
夕阳里,炊烟,
成为桃园的美景。
我想,陶渊明似曾在,
这里陶醉。
是苗家少女,
载舞的节拍吧!
5、记往事
作者:侯继红
芦笙欢快的潜响。
刀山火海的渊源,
典藏了,女儿红,醇净了,
南花绣娘的笑——
巴拉河畔,
灯光潜影了,
远山的红叶。
纺车,把岁月拉长。
板凳舞,把月亮皎洁。
大簸箕苗寨上,
遥望,吊脚楼前的女子,
委婉了,男孩的情。苗家历法,
精确了,成长的速度。
子正人统的奠量。
5.描写“贵州”的诗句有哪些
1、春初来贵阳,春半即回首。——明·祁顺《二月十五日别贵州贡士》
译文:春天刚开始的时候来到贵阳,春天过了一半就要回去了。
2、春云蒸赤水,秋雨瘴青山——明·李攀龙《送祠部莫郎中贵州提学》
译文:春天的云汽在赤水上蒸腾,秋天的雨水使青山蒙上了瘴气。
3、冬来行部驾轺车,一日之间气候殊。——宋·陈遘《贵州》
译文:冬天驾着一辆轻便的马车来到贵州,一天之内气候环境全然不同。
4、春云蒸赤水,秋雨瘴青山——明·李攀龙《送祠部莫郎中贵州提学》
译文:春天的云汽在赤水上蒸腾,秋天的雨水使青山蒙上了瘴气。
5、去披炎岭雾,坐使瘴花春。——明·李梦阳《送陈左使赴贵州二首 其二》
译文:去的时候披着炎岭的雾气,一直待到瘴气中的花开了。
6.古人关于风雨桥的诗词
1、寄乐天
唐朝 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
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2、游云门寺
唐朝 宋之问
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
投迹一萧散,为心自杳冥。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
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
觉花涂砌白,甘露洗山青。
雁塔鶱金地,虹桥转翠屏。
人天宵现景,神鬼昼潜形。
理胜常虚寂,缘空自感灵。
入禅从鸽绕,说法有龙听。
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
摇摇不安寐,待月咏岩扃。
3、新楼诗二十首·灵汜桥
唐朝 李绅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
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
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念越乡。
4、还珠桥
宋朝 华镇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5、五云桥
南宋 陆游
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
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
6、秋日杂咏
南宋 陆游
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
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
7、柳桥
南宋 陆游
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
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关于三江侗族诗句
1.关于吊脚楼的诗句
七律
西江苗寨看吊脚楼
千户参差依麓构,横穿白水响轻柔。
晴阳早已檐头挂,雨雾从来脚下遛。
耕作兴苗腾鼓韵,银雕饰寨竞歌喉。
幺姑拦道劝清酒,临别回眸梦自留。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2.有关于侗族的诗歌与散文,注意
鼓 楼 (外一首) 书写这么一个古老的字 并非易事 执笔者吃百家饭 采撷百姓的花朵 才有成竹在胸 才有运筹帷幄 和炉火纯青 族长鼓椎一击 笔枪便飞舞起来了 狼毫的雕梁画栋 羊毫的泼墨渲染 飞檐与牛皮鼓 是画龙点睛之笔 牛皮鼓凝重呵 一滴眼泪陨落 也会击疼它的心扉 兄弟们臂膊搭着臂膊 肩膀比着肩膀 筑成了该字的间架结构 天塌下来也固若铁塔 鼓楼是一个古而又古的字啊 如一颗永远的太阳 亘古不变 风 雨 桥 祖父魁梧的身材如百年巨杉 枝繁叶茂 轰然倒下时百川震撼 砂飞湮灭 倒下之后你依然撑开巨伞 为我们遮风挡雨 祖父生前腰板硬朗 昂首挺胸 死后也翘首屹立 不亢不卑 作为子孙 拈拈祖父骨节 浑身是胆 我们扛起抬山棒 踩着祖父的躯体和肩头 跨过沟沟壑壑。
3.描写三江码头的句子
走进港口大门,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道通向海边,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时地从我们身边驶过。
再往前走,大路两旁堆积着无数的货物,像一座座小山,整齐地排列着。那一架架起重机威武地矗立着,像一个个守卫货物的壮士。
到 了码头,我们仿佛来到了童话世界里的“大人国”,感到一切都是那么壮观。那大型吊车,人们非得昂着头才能看清它的全貌:四条大腿稳稳地扎在地上,约有两层 楼那么高;十多米长的铁臂高耸入云,仿佛可以摸到蓝天。
站在“巨人”脚下,我们都显得那么渺小。大吊车忙碌工作着,它把那长长的“手臂”伸进船舱,像抓小 鸡似的把沉甸甸的货物高高吊起,又轻轻地摆放到预定的地方,轻松自如,叫人惊叹不已。
码头前面,是一片辽阔的海洋,海风轻轻地吹着,几只漂亮的海鸥擦着蓝色的水面飞翔,美极了!码头上,汽车的喇叭声,吊装货物的哨子声,海轮汽笛的鸣叫声,机器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多像一组雄壮美妙的交响乐呀。
4.描写广西三江风雨桥的作文600字
畅游风雨桥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这是中国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美丽风光真实写照.三江侗族以秀丽的山水风光,别具风格的木构建筑,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动听的山歌,绚丽多彩的服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走进侗乡.而三江风雨桥是侗族的代表建筑物,今天我就来游三江风雨桥.这座横跨浔江的木石结构大桥,建于1916年,总长398米,宽16米,高10.6米.设有七个楼亭,最高18米,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风雨桥四周的景色非常美.走在风雨桥上,边走边欣赏路边桥旁的美景.那流过的江水淙淙作响,那深山老林油绿苍翠.早晨的阳光透过林隙,在水面上洒落斑纹似的影子.周围鸟语花香,惬意极了.站在风雨桥上放眼望去,千山一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还能观赏到侗寨的风光呢,美景尽收眼底.水车在水中“哗哗哗”的转,好像在和小孩们打水仗.至于河岸边,当属花草的底盘咯!你看:那嫩绿的芽儿,那五颜六色、争芳斗艳的花儿,多美啊!我呼吸着,欣赏着,仿佛自己已融入美景中三江程阳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它以其优美独特的古朴的木质艺术形象闻名遐迩.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雄伟风姿,结实牢固,犹如长龙横卧在江面上,承载着侗族数百年的人文历史,是桥梁经典之作.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旁设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息.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说起风雨桥,它有一段神话传说. 古时候,侗家只有十几户人家,里面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他们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跌落河中. 后来,一条花龙救出了培冠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这时,天空中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有人喜欢历史悠久的石拱桥,有人喜欢新奇的纸桥,有人喜欢简约的吊索桥,而我还是喜欢程阳风雨桥.如果本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记得采纳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另发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祝学习进步。
关于侗族的诗句
1. 有关于侗族的诗歌与散文,注意
鼓 楼 (外一首)
书写这么一个古老的字
并非易事
执笔者吃百家饭
采撷百姓的花朵
才有成竹在胸
才有运筹帷幄 和炉火纯青
族长鼓椎一击 笔枪便飞舞起来了
狼毫的雕梁画栋
羊毫的泼墨渲染
飞檐与牛皮鼓
是画龙点睛之笔
牛皮鼓凝重呵 一滴眼泪陨落
也会击疼它的心扉
兄弟们臂膊搭着臂膊 肩膀比着肩膀
筑成了该字的间架结构
天塌下来也固若铁塔
鼓楼是一个古而又古的字啊
如一颗永远的太阳
亘古不变
风 雨 桥
祖父魁梧的身材如百年巨杉 枝繁叶茂
轰然倒下时百川震撼 砂飞湮灭
倒下之后你依然撑开巨伞
为我们遮风挡雨
祖父生前腰板硬朗 昂首挺胸
死后也翘首屹立 不亢不卑
作为子孙
拈拈祖父骨节 浑身是胆
我们扛起抬山棒
踩着祖父的躯体和肩头
跨过沟沟壑壑
( 2001年卜若/作)
2. 有关侗族的资料
说到“侗族”,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那一支,尚无定论。不管怎么说,侗族是个比较古老的民族。侗族人民都喜爱音乐,而且善于歌唱,成年男子常会以歌会友向自己钟情的阿妹诉说情怀。
除此之外,侗族还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民族,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
侗族的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诸如琵琶歌。它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侗族的服饰也是很漂亮的噢,尤其是女孩的衣服。漂亮的凤冠,各式璀璨的首饰,当它们都集于侗家女子身上时,那股清香 于美丽无可言喻。
侗族人民族善于建筑,最富盛名的要数鼓楼和风雨桥了。鼓楼主要是象征着村子的吉祥与平安。风雨桥是由于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而得名的。
3. 关于吊脚楼的诗句
七律
西江苗寨看吊脚楼
千户参差依麓构,横穿白水响轻柔。
晴阳早已檐头挂,雨雾从来脚下遛。
耕作兴苗腾鼓韵,银雕饰寨竞歌喉。
幺姑拦道劝清酒,临别回眸梦自留。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4. 有关侗族的资料
族名 公元6-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
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
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 人口分布 截止1990年侗族人口总数为251.401万人。
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 历史由来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语言文字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分南北两方言区,但差异不大。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完全说汉语。
侗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推行起来,现在基本通用汉语。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习俗及社会 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的访的男青年多为荣。
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
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 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
好饮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
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
吃新节多在七月,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 老人去世,男子须剃发。
无论男女,均要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事忌荤吃素,实行土葬。
经济方面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林业,所产杉木非常有名。
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单独建立了3个自治县,与苗、瑶、壮族联合建立1个各族自治县。
回答:2005-06-03 09:32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1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7条回答评论 ┆ 举报 助人为乐 [大师] 侗 族 人口有251.4人万,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习俗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 “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食俗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罗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
5. 描写苗族的诗句
1、仙境的苗寨
作者:蓝计
苗寨美,美得让人羡,
伸手,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低头,连绵葱郁峡谷尽收眼底;
远眺,白墙青砖苗家民居鳞次栉比;
细瞧,错落有致的梯田,
近观,随风摇曳的油菜花,
远望,蜿蜒大气的绕城河流,
仰视,急弯陡峭的盘山公路,
还有那峡谷间飘渺的薄雾,
竟纷纷涌入眼帘,怎么看也看不够。
桥下的梯田、苗寨、山路、河流,
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2、千户苗寨
作者:程愫
苗族春天里的景象,烂漫多姿,
如同仙女下凡给你带来不尽的动感,
苗寨四月里的春风,暖洋洋的,
如同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摸着我的脸庞,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我披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了,
苗族侗族雷公山麓河流谷地。
这儿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原生态的净土,
童话世界——西江千户苗寨。
揭开她美丽的面纱,一睹她那神秘的风韵。
3、苗族人
作者:刘子成
我骄傲,我自豪,
我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苗族人
我们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并没有遗忘历史,
多少年来,
人们通过口传方式,
一代接一代地传唱着我们几千年悲壮的历史,
用刺绣形象地镌刻着我们,
先祖们苦难的奔波历程,
一辈接一辈完好地传承着我们。
4、怀念我的西江苗寨
作者:王凡凡
西江苗寨的心跳,
诉说河谷坡上,
苗家儿女变迁的风骨。
叠嶂的吊脚楼哟,
你曾牵绊了,
多少怀情的男子?
枫林里,笑声如旧。
夕阳里,炊烟,
成为桃园的美景。
我想,陶渊明似曾在,
这里陶醉。
是苗家少女,
载舞的节拍吧!
5、记往事
作者:侯继红
芦笙欢快的潜响。
刀山火海的渊源,
典藏了,女儿红,醇净了,
南花绣娘的笑——
巴拉河畔,
灯光潜影了,
远山的红叶。
纺车,把岁月拉长。
板凳舞,把月亮皎洁。
大簸箕苗寨上,
遥望,吊脚楼前的女子,
委婉了,男孩的情。苗家历法,
精确了,成长的速度。
子正人统的奠量。
6. 关于侗族的介绍,急,急,急
侗族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侗族人口约为二百九十万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僚”。
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社会经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侗族地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
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占有土地为贫下中农的20倍以上,地主阶级通过地租向农民进行剥削。
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对农民的剥削也极其严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侗族地区实行了反动的保甲制度,利用一些封建上层人物充当伪乡、保长,为虎作伥,并以“连保连坐”的方式对劳动人民进行法西斯统治,使侗族人民陷于无限痛苦的深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
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采用民主协商改革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接着,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变化。
这些地方纷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林、牧、副、渔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地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机械、化肥、水泥、造纸等中小型地方工业。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部分村寨用上了电。
水电事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仅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现在,湘黔铁路横贯黔东南,并且县县有了公路,乡乡通了汽车。
解放前,每县仅有中学l所,小学最多不过3所;现在,中学已普及到区,小学已普及到在队,已有大批青年进入中等学校以至大学深造。各级各类学校已培养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国家干部、教员、技术员、工程师,专家和学者。
有的侗寨,还自己动手,办起了业余夜中学。过去,侗族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医治疗。
天花、疟疾、霍乱、痢疾等恶性传染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
文化艺术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
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嫫》、《莽岁》、《三郎五妹》等流传最广。
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罢腿)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
7. 有关 侗族 的资料,作文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
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中文名:侗族外文名:Gaeml总人口数:296万分布地区:中国 老挝 越南语言:侗语宗教信仰:多神教兄弟:壮、水、布依、仫佬、毛南分享民族概况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
根侗族文化形象大使-双子组合(三湘四湘)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贵州从江县龙图侗族春节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
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民族历史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族,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多数学者认为侗族是起源于侗族母女油画“骆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干越”。
魏晋以后,这些部族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
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
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
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
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
“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
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宗教信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
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
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
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文化艺术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
8. 谁能告诉我关于“侗族”的详细历史
侗 族 dong zu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960293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僚”。
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
“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
“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
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社会经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侗族地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
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占有土地为贫下中农的20倍以上,地主阶级通过地租向农民进行剥削。
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对农民的剥削也极其严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侗族地区实行了反动的保甲制度,利用一些封建上层人物充当伪乡、保长,为虎作伥,并以“连保连坐”的方式对劳动人民进行法西斯统治,使侗族人民陷于无限痛苦的深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
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采用民主协商改革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接着,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变化。
这些地方纷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林、牧、副、渔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地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机械、化肥、水泥、造纸等中小型地方工业。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部分村寨用上了电。
水电事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仅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现在,湘黔铁路横贯黔东南,并且县县有了公路,乡乡通了汽车。
解放前,每县仅有中学l所,小学最多不过3所;现在,中学已普及到区,小学已普及到在队,已有大批青年进入中等学校以至大学深造。各级各类学校已培养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国家干部、教员、技术员、工程师,专家和学者。
有的侗寨,还自己动手,办起了业余夜中学。过去,侗族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医治疗。
天花、疟疾、霍乱、痢疾等恶性传染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
文化艺术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
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嫫》、《莽岁》、《三郎五妹》等流传最广。
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
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罢腿)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
9. 侗族介绍
【文化艺术】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
;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
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
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
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
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
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
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
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鼓楼、风雨桥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
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风雨桥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
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历史由来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语言文字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但差异不大。
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完全说汉语。侗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推行起来,现在基本通用汉语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
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
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习俗及社会 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的访的男青年多为荣。
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
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 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
好饮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
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
吃新节多在七月,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 老人去世,男子须剃发。
无论男女,均要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事忌荤吃素,实行土葬。
经济方面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林业,所产杉木非常有名。
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单独建立了3个自治县,与苗、瑶、壮族联合建立1个各族自治县。
【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描写侗族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