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非诗句
1.形容是非之地的诗句
睡狗醒来是非多。
英国诗人 乔叟是是非非,号为信史。 是非名言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
是是:肯定正确的。非非:指责错误的.倍史:真实可信的史书。
这两句大意是:一部史书,必须作到肯定正确的,批评错误的,才能号称“信史”。这两句从正面强诵修史者不能简单地、机械地复述历史,而要对各种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作出判断,表明见解。
可供论述修史的原则及评判史书的成就高下时引用。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事在是非,公无远近。
唐代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明代明臣 于谦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明代文学家 王守仁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关于是非的名言宋·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
本句大意是:明辩是非后,方可以给予奖赏或惩罚。刑赏的依据是什么?是个人的喜怒好恶?是领导、上司的旨意?是远近亲疏的关系?还是下级报来的材料?在作者看来,都不是,奖惩的唯一依据是事实。
只有澄清事实,明辨是非,方可依法给予相应的刑赏。离开了调查研究,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去作,不仅述不到奖罚的目的,反而会生变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九变而赏罚可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是非:正确和错误。这两句大意是:它有它的正确和错误,这也有这的正确和错误。
战国·庄周《庄子》在这里将世界上的事物看成“彼”和“此”,彼方是出于此方对待而来的,此方也是因着彼方对待而成的。一切理论系统相依而相生,又互为消长,所“彼系统与此系统之间各有是非。
也可以认为:彼概念下的系统有一套内在的肯定与否定,那么,此概念下的系统也有一套内在的肯定与否定。可用于说明事物之间、理论系统之间的相对性。
庄周,战国哲学家 庄子 《庄子·齐物论》心出是非外,迹辞荣辱中。晚唐诗人 许浑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
古罗马诗人 玉外纳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是非名言明代思想家 顾宪成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
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寄:寄托。
托:依靠。这两句大意是:依靠法令来治理混乱,依靠赏罚来处理是非。
人治还是法治,古来争论已久。韩非认为:治乱必须用挂,用推行法治的手段(术)才能奏效。
所谓治乱国必须用重刑,就是这个道理。对于是非问题,也必须赏罚分明,决不能马马虎虎。
“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辩惑》)。此二句说明治国安邦必须推行法制,刑赏必须分明。
战国末期哲学家 韩非 《韩非子·大体》君子不待囊而劝,不待贬而惩。宋·苏洵《史论上》。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待:等到。
褒:表扬,褒奖。劝:努力,自勉。
贬:批评.指责。惩:警戒。
这两句大意是:君子不等别人表扬就会自勉.不等别人批评就会自警。本名句可供论述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劝善惩恶时引用。
北宋散文家 苏洵 《史论上》利害之心生,而是非之心昏矣。南宋诗人 杨万里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关于是非的名言希腊诗人 米南德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
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这两句大意是:不与人争名逐利,不与人争辩是非曲直,尘世的纷扰和烦恼就不会找上门来。
在“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攮攘蝇争血”(马致远与本条曲句同套散曲语),争名逐利无休止的现实中,作者深感社会的污浊,尘世的险恶,因此产生了这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和超然物外的思想,其中也含有他对现实的激愤,对封建社会功名富贵的鄙视。现多用来表现消极避世,当老好人的思想。
元代戏剧家 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目前之耳且可涂,身后之是非难罔。清·张廷玉《明史·钱一本传》。
涂:涂抹,粉饰。罔:欺骗。
这两句大意是:活着,可利用权势地位遮掩人们的耳目视听;死后,一生的是非功过就无法骗人了。明代万历年间,“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钱一本曾向皇帝上《论相疏》,严厉指出当时大臣的十条罪状。
这些大臣害怕别人揭露、弹劾自己,就甩强制手段,“欲钳天下之口”。殊不知这样虽能得逞子一时,却不能从根本上抹掉自己的恶行劣迹。
~说明一手掩人耳目的事是无法永远得逞的,是毁是誉总会由时间老人作出最终判决。清代大臣 张廷玉 《明史·钱一本传》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是非名言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这两句大意是:诋毁﹑赞美从来都不可以随便接受,谁是谁非终究会一清二楚的。
为人应胸怀开阔,选观旷放,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气度。是是非非,褒贬毁誉,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为人不能成为舆论的奴隶,别八怎么说。自己便怎幺干,而应有自己的主见。
~二句便表现出一种超脱旷达,对未来坚信不移,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也表现出不在小是小非上斤斤计较的潇洒态度。
可以此劝慰处在逆境中的友人或进行自励,不去计较一时的毁誉,相信历史会对自己作出公允的评价。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梦龙 《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明·冯梦龙《。
2.关于明辨是非的名言警句
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九变而赏罚可言2113》
宋·王安石《九变而赏罚可言》。本句大意是:明辩是非后,方可以给予奖赏或惩罚。刑赏的依据是什么5261?是个人的喜怒好恶?是领导、上司的旨意?是远近亲疏的关系?还是下级报来的材料?在作者看来,都不是,奖惩的唯一依据是事实。只有澄清事实,明辨是非,方可依法给予相应的刑赏。离开了调查研4102究,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去作,不仅述不到奖罚的目的,反而会生变乱。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1653 《论语》 明辨是非名言
春秋·孔子《论语》众人厌恶他,一定要仔细审查;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仔细审查。就是说一个人无论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厌恶还是欢迎,我们都应该仔细分析他受内欢迎或被讨厌的原因。深一层的含义是,君子应当明辨是非,不从众。
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辞不专。 ——三国魏儒家学者容 王肃 《孔子家语·五仪解》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五仪解》一个人若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考虑问题若能明辨是非,通达事理,说起话来就不会自以为是。
3.关于是非的孔子名言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4.表达想远离是非的句子有哪些
能体谅别人,理解别人,不苛求人,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若不能学会装聋作哑,远离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如何能进一步修内心深根蒂固的烦恼障碍。
是与非本是相对的,外人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外是很难作出判断的。
因此尽量少去掺和是非,甚至要远离是非。
是非产生有许多原因,环境是一个重要原因。小至家庭大至社会都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整天地为工作为生活忙碌着,没有空闲,我以为是很少有可能生出是非来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十分清闲,无所事事的话,则有可能产生许多是非来,有句老话说“无事生非”。因为他有时间去制造是非,张家长,李家短的,唯恐天下不乱,这种情况既有损人利己的,也有损人不利己的,反正就是不喜欢太平。
另一种是非之地就是有目的地损人利己,希望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当面还说着你的好坏,背后却给你无中生有、还会去打你的小报告,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在网络中,防不胜防。
关于独善其身的诗句
1. 关于“独善其身”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独善其身”的诗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意思:“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3、赏析:
(1)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2)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2. 有什么关于在污浊环境中独善其身的古诗词
独:唯独;善:好,维护。
原义是指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保持个人节操。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
也比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指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节操。
后亦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1、《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赵岐 注:“独治其身以立於世间,不失其操也。”2、《晋书·忠义传论》:“且 裒 独善其身,故得全其孝。”
3、《北史·袁翻传》:“ 翻 名位俱重,当时贤达咸推与之。然独善其身,无所奖拔[2] ,排抑后进,论者鄙之。”
4、《陈书·虞荔传》:“ 高祖 遗 荔 书曰:‘……当今朝廷惟新,广求英隽,岂可栖迟东土,独善其身?今令兄子将接出都,想必副朝廷虚迟也。’”[5、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 独善其身的故诗
独:唯独;善:好,维护。原义是指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保持个人节操。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也比喻只顾自身而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指注重自身修养,保持节操。后亦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身外事。
1、《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赵岐 注:“独治其身以立於世间,不失其操也。”
2、《晋书·忠义传论》:“且 裒 独善其身,故得全其孝。”
3、《北史·袁翻传》:“ 翻 名位俱重,当时贤达咸推与之。然独善其身,无所奖拔[2] ,排抑后进,论者鄙之。”
4、《陈书·虞荔传》:“ 高祖 遗 荔 书曰:‘……当今朝廷惟新,广求英隽,岂可栖迟东土,独善其身?今令兄子将接出都,想必副朝廷虚迟也。’”[
5、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 关于穷困志坚的诗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7393533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参考 /view/4577682.htm?fr=aladdin&fromtitle=%E7%A9%B7%E5%88%99%E7%8B%AC%E5%96%84%E5%85%B6%E8%BA%AB%EF%BC%8C%E8%BE%BE%E5%88%99%E5%85%BC%E5%96%84%E5%A4%A9%E4%B8%8B&fromid=10837545&type=syn。
5. 洁身自好的诗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成语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 文天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竹 石》郑 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李白药)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独善其身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