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庸诗句
1.关于中庸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关于中庸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摘抄《中庸》优美句子(不少于100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白话解: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
4.孔子有关中庸的句子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
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第十五章『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第十七章『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八章『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第十九章『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
5.求中庸里的名句
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第一章《纲要》)2、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第一章《纲要》)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第一章《纲要》)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纲要》)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纲要》)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第一章《纲要》)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第一章《纲要》)8、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纲要》)9、朱熹: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第一章《纲要》)10、朱熹: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第一章《纲要》)1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二章《知人》)1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三章《正心》)1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四章《正心》)。
中庸关于祯字诗句
1. 关于中庸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 中庸中关于慎独的句子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注解
1、道,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3、“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4、“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3. 有什么古诗里带有"祯"这个字
1.沁园春 作者:吕胜己 年代:宋 体裁:词 月晃西窗,风掀斗帐,晓来梦回。
见满川惊鹭,长空瑞鹤,联翩来下,翔舞徘徊。旋放金磐承积块,更轻撼琼壶撩冻澌。
毡帏小,近宝炉兽炭,沈水兰煤。寒威。
酒力相欺。荐绿蚁霜螯左右持。
问岁岁祯祥,如何中断,年年梅月,因甚愆期。上绀碧楼,城高百尺,看白玉虬龙奔四围。
纷争罢,正残鳞败甲,天上交飞。 2.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简衡州吕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深春风日净,昼长幽鸟鸣。
仆夫前致词,门有白面生。摄衣相问讯,解带坐南荣。
端志见眉睫,苦言发精诚。因出怀中文,调孤词亦清。
悄如促柱弦,掩抑多不平。乃言本蜀士,世降岷山灵。
前人秉艺文,高视来上京。曳绶司徒府,所从信国桢。
析薪委宝林,善响继家声。何处翳附郭,几人思郈成。
云天望乔木,风水悲流萍。前与计吏西,始列贡士名。
森然就笔札,从试春官卿。帝城岐路多,万足伺晨星。
茫茫风尘中,工拙同有营。寒女劳夜织,山苗荣寸茎。
侯门方击钟,衣褐谁将迎。弱羽果摧颓,壮心郁怦怦。
谅无蟠木容,聊复蓬累行。昨日讯灵龟,繇言利艰贞。
当求舍拔中,必在审己明。誓将息薄游,焦思穷笔精。
莳兰在幽渚,安得扬芬馨。曰余摧落者,散质负华缨。
一聆苦辛词,再动伊郁情。身弃言不动,爱才心尚惊。
恨无羊角风,使尔化北溟。论罢情益亲,涉旬忘归程。
日携邑中客,闲眺江上城。昼憩命金罍,宵谈转璿衡。
薰风香麈尾,月露濡桃笙。忽被戒羸骖,薄言事南征。
火云蔚千里,旅思浩已盈。湘江含碧虚,衡岭浮翠晶。
岂伊山水异,适与人事并。油幕侣昆丘,粲然叠瑶琼。
庾楼见清月,孔坐多绿醽。复有衡山守,本自云龙庭。
抗志在灵府,发越侔咸英。一挥出荥阳,惠彼嗤嗤氓。
隼旟辞灞水,居者皆涕零。惟昔与伊人,交欢经宿龄。
一从云雨散,滋我鄙吝萌。北渚不堪愁,南音谁复听。
离忧若去水,浩漾无时停。尝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
古石琅玕姿,秘文螭虎形。圣功奠远服,神物拥休祯。
贤人在其下,仿佛疑蓬瀛。君行历郡斋,大袂拂双旌。
饰容遇朗鉴,肝鬲可以呈。昔日马相如,临邛坐尽倾。
勉君刷羽翰,蚤取凌青冥。3.御制庆先后升袝礼成七言六韵奉和 作者:寇准 年代:宋 天锡灵符兴宝祚,泽流锦宇福含生。
蒸蒸至孝咸归厚,翼翼精衷尚执盈。顺考汉仪彰道广,钦崇周典阐文明。
豆笾合飨丰盛备,管磬同和雅奏成。爱景融辉昭善应,非烟绚采协殊祯。
尊升茂典光敦史,稽古鸿猷振帝紘。4.行营送马侍御 作者:戴叔伦 年代:唐 体裁:七绝 万里羽书来未绝,五关烽火昼仍传。
故人多病尽归去,唯有刘祯不得眠。5.唐享昊天乐·第四 作者:武则天 年代:唐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6.除夜作 作者:薛能 年代:唐 体裁:五排 和吹度穹旻,虚徐接建寅。不辞加一岁,唯喜到三春。
燎照云烟好,幡悬井邑新。祯祥应北极,调燮验平津。
树欲含迟日,山将退旧尘。兰萎残此夜,竹爆和诸邻。
祝寿思明圣,驱傩看鬼神。团圆多少辈,眠寝独劳筋。
茜旆犹双节,雕盘又五辛。何当平贼后,归作自由身。
7.金井歌 作者:刘商 年代:唐 体裁:七古 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瑞雪不散抱层岭,阳谷霞光射山顶。
剃草披沙石窦开,生金曜日明金井。虞衡相贺为祯祥,畏人采攫持殳戕。
羊驰马走尘满道,郡邸封章开建章。君王俭德先简易,赡国肥家在仁义。
山泽藏金与万人,宣言郡邑无专利。闾阎少长竞奔凑,黄金满袖家富有。
欢心蹈舞歌皇风,愿载讴歌青史中。 8.酬郑户曹骊山感怀 作者:韦应物 年代:唐 体裁:五排 苍山何郁盘,飞阁凌上清。
先帝昔好道,下元朝百灵。白云已萧条,麋鹿但纵横。
泉水今尚暖,旧林亦青青。我念绮襦岁,扈从当太平。
小臣职前驱,驰道出灞亭。翻翻日月旗,殷殷鼙鼓声。
万马自腾骧,八骏按辔行。日出烟峤绿,氛氲丽层甍。
登临起遐想,沐浴欢圣情。朝燕咏无事,时丰贺国祯。
日和弦管音,下使万室听。海内凑朝贡,贤愚共欢荣。
合沓车马喧,西闻长安城。事往世如寄,感深迹所经。
申章报兰藻,一望双涕零。
请在古诗词网站里搜索,能搜到很多。
4. 关于铖字的诗句
《病中喜李仲霍王子载见过》
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春风饯余寒,山雨留暝色。
杜门正卧病,俯仰空四壁。
庭空鸟雀至,窗破风雨入。
拥炉意无聊,胸次百忧集。
肉消时抚髀,啸罢空抱膝。
户外云气昏,春泥污阡陌。
清晨履声喧,不见车马迹。
忽传高轩过,未知当何适。
仆夫走告予,有客来问疾。
起迎屐齿折,颇觉心悦怿。
沈疴脱去体,阳气满大宅。
坐闻枚叟言,汗复淟然出。
平身拙自卫,外邪屡见袭。
昔尝倦宾至,束带难自力。
今者乃不然,惟恐归骑铖。
向来谢交游,正乏君辈客。
《十日祭先农拂晓过刘寺》
年代: 宋 作者: 程公许
喔喔晨鸡唤出城,篮舆兀睡忽天明。
偶因半路松招客,始觉空山雨未晴。
蘸水一梢偏韵胜,搀空万壑自天成,
夺祠铖是搜奇观,始信容台职最清。
《寄题郑熙宁夫玉轩》
年代: 宋 作者: 林表民
良玉本不琢,不音无希声。
观君命轩意,欲以诗自鸣。
君诗志古调,考击在差韺。
泠泠涧泉泣,切切溪条清。
孚尹露涵采,润美月泛英。
昔闻洛山中,种者须其成。
非铖感受价,卖韫那敢轻。
用之荐穹昊,何但鬼神惊。
凉欲觉庭叶,夜疏耿镫惊。
一读一启予,古调真难评。
《复挽》
年代: 宋 作者: 施士衡
十年帅铖倦驰驱,适意方谋一壑居。
贾谊有才终太传,薛收无寿处中书。
伤心风月江心古,过眼光阴梦幻虚。
红紫飘零春色尽,后凋松柏独萧疏。
《刘元辅寄咏史六十首赋此为谢》
年代: 宋 作者: 徐瑞
永嘉诸老不可作,史傅纷纭孰与评。
一字不轻严兖铖,千年如见审槿衡。
常尤此道无人识,忽得公诗老眼明。
雪手焚香三读龙,小楼坐对晚山横。
《天道》
年代: 宋 作者: 许月卿
天道尊高父道同,地亲如母祀先农。
社翁不肯饮残水。野老铖能存古风。
箫鼓村田聊击壤,鸡豚社酒好治聋。
满庭芳曲还堪唱,一笑东坡鬓已翁。
《淳化中朝会二十三首》
年代: 隋 作者: 佚名
遗俗续陶唐,来苏徯圣皇。
布昭汤绰伐,恢复汉对疆。
金铖申斟剪,朱干示发扬。
宜哉七德颂,千摇播洋洋。
5. 有璟字的诗词么
读《玄宗幸蜀记》——贯休
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如何游万里,只为一胡儿。
泣溻乾坤色,飘零日月旗。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
始忆张丞相,全师郭子仪。百官皆剽劫,九庙尽崩隳。
尘扑银轮暗,雷奔栈阁危。幸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
及溜飘沦日,行宫寂寞时。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
圣两归丹禁,承乾动四夷。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
这个字在诗词中很少见。
另外五代十国中南唐中主李璟倒是有一些诗作传世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关于中庸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