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的排比诗句
1. 关于孝,含有人物事例的排比句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卧冰求鲤的王祥,居然能为对他不好的继母在冬天的冰河床上抓鲤鱼事例五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事例六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事例七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敞饥搬渴植韭邦血鲍摩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2. 关于孝,含有人物事例的排比句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卧冰求鲤的王祥,居然能为对他不好的继母在冬天的冰河床上抓鲤鱼事例五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事例六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
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事例七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626164笑了。
3. 孝顺排比句,写景的开头和结尾
孝顺是风过之后的几片叶落,是无法等待的匆匆;孝顺是蜡烛上的微微灯火,是燃烧后化为灰烬的冷漠;孝顺是日月接替时的黄昏,是接力棒传递的希望。
孝心是黄香夏扇的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孝心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孝心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孝心是春蚕,到死丝方尽。
开头
1.对比总起式
例:有人喜爱清丽淡雅的湖畔,有人喜爱热闹非凡的外滩,我却喜爱风景迷人的翠湖。
2、歌词、名句总起式
例1:“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仿佛看到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小草。
例2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金秋十月,我来到梦寐以求的黄山。 3、开门见山总起式
例1:我的家乡岳池是个风景优美的县城,我喜欢家乡的夜景。 例2:我的故乡岳池背誉为“银岳池”。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4、悬念式
例1: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凤山公园吗? 例2:这是哪儿?我仿佛成了故乡的陌生人。当年,这儿没有如此美丽的花草,清澈的河水,遮天蔽日的树木……
5、激趣式
例1:亲爱的朋友,你一定喜爱吃橘子。这甜中带酸的橘子就是我们家乡的特产,欢迎你到我们家乡来。
6、抒情式
例:我第一次看到家乡的象鼻河,水是那么清,那么碧。我多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啊! 7、拟人抒情式
例:啊!春姑娘来了,大地万物在欢笑。春天,好一派迷人的风光!
8、倒忆式
例:家乡岳池那美丽的夜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抹之不去。
结尾
1.抒情式
例:啊!美丽的外滩,我多想变成一颗露珠,滋润你的一草一木;我多想变成一只小狗,日夜守护在你的身旁;我多想变成一直小鸟,在你的上空自由的飞翔;我多想变成一颗太阳,把你照得更加辉煌!
2.总结式
例:家乡岳池有这么多如画的美景,我爱岳池。
3.歌词、诗句式
例:看了这山这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联想赞美式
例1:我赞美家乡美轮美奂的夜景,更赞美把家乡建设得如此美好的岳池人民!
例2:看了这山这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随想式
例:望着凤山那一颗颗根深叶茂的树木,我想,我什么时候也能像它们一样呢?
6.自然意境式
例:夕阳献出了最后一丝余辉,笑着离开了。然而,明天 朝霞又会冉冉升起……
7.回味式
例:我时不时留恋地回头望几眼,一不留神,差点摔个筋斗。翠湖的美景如此诱人
8、自然总结式
例:好几年过去了,我长大了,夹竹桃也长高了。望着洁白的秀丽的夹竹桃,我比以前更加爱它了。
小评价:开头结尾可以说有一定格式,也可以说没一定格式,用心去揣摩,顺其自然,扣住读者心弦就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短句子网 »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诗句